分享

邹时祯说中医基础三:气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1-14 发布于甘肃

一、气

在无中生有的过程中,无首先生出一。这个“一”就是气的最原始的含义。气是处在有无之间的客观存在,但无形无质,散则为无,聚则成象。凡有形之物的生成,先从无形无象的“无”中生出无形有象的“气”,然后按照“气”的这个象,形成有形有质的物体。

《黄帝内经》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易经》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在这里,天和乾代指事物成为有形有质的物质之前的状态,因为天虚无缥缈;而地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故地和坤在此代指已经成为有形有质的物质的状态。这几句话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有形的世界都是从无中生来,气聚成象,依象而成形。气决定形。

人的机体的形成,男女媾精,气聚成象,依象成形,细胞分裂,物质交换,有形的机体慢慢长成。决定有形机体的就是这个无形的气。气成象以后,细胞就按照这个象排列,所以细胞在该转弯的时候能够转弯,该直线排列的时候能够直线排列。肿瘤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先是气在此处不正常的聚集,时间久了才慢慢长出肿瘤。西医治疗肿瘤只

是通过手术把瘤体切掉,通过化疗放疗把已经成形的肿瘤细胞杀死,这只解决了已经成形的肿瘤,并没有把产生肿瘤的原因去掉,气还聚集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又会长出新的肿瘤来。西医称为复发,其实是根本没去治疗肿瘤产生的原因。

能够用眼睛和仪器检测到的,都已经形成了形质。真正决定形质的那个万有之源的气,处在有无之间,尚不具备形质,所以是无法检测到的,无论你的仪器多么精密,也不行。西医因此不承认气的存在,反中医的人也以此来否定中医理论。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科学的强大,中医人的自卑,在西方科学不承认气的存在的时候,中医越来越主动向形质医学的西医靠拢。这实际上就是削足适履、自甘堕落,最后的结果是导致中医西化,西医解释不了的现象中医也解释不了,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也拿不出办法。所以不能因为气看不到摸不着就不敢坚持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上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物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气的作用结果——物来彰显。真正医理贯通的中医都能根据气运行的理论诊断出病人是气的什么方面出现了问题,预计到治疗结果如何,中间的过程如何。如果后面的事实能和预计的相吻合,就证明气的确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反证法,物理学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光的波动性就是用反证法证明的。

在生命观上,和西医相比,中医有一个独特的概念就是“气”。

中医的生命观认为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气的运动过程,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称为气化,生命的一切变化都是气化。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是指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是指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是指由内向外的运行;入,是指自外向内的运行。一方面,气的运动必须通畅无阻;另一方面,气的运动必须升降出入平衡协调。具备这两点,气运动才是正常的,称之为“气机调畅”。

有形的机体是气运动的结果,又是气运动的场所。如果机体内气运动不正常,机体就会失去健康,日积月累会导致机体形态结构改变;气运动停息,生命就止息。反过来,如果机体结构有所损伤,气运动的场所被破坏,气运动无法正常运行,机体就会失去健康;气运动的场所被彻底破坏,生命也就不存在了。

《黄帝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的最原始的含义是处在有无之间的无形无质的客观存在,但后来气的概念出现延伸,人们把很多当时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也都称为气,比如空气、天气等等。气的概念中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气态,和固态、液态一起为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比如雾气、山岚之气等等。另外,在人身之中,气有很多层次,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又分多种,不同层次的气其功能也不一样。所以在中医古籍中气的含义有很多种,如果只按照固定一种意思去理解中医古籍中的气的概念,中医典籍里很多地方就很难解释得通,这是阅读中医古籍所必须注意的。

二、人身之气

人体形成之前,父母媾精,从无中生出成象的气为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决定着机体生长壮老已的发展过程。有形的机体是元气运行的结果。元气根于生命的原点,由先天之精所化。《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人体形成以后,人体自身形成的各种气为人体的后天之气宗气人体后天之气的总源头,由脾胃运化水谷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肺从自然界中吸人的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藏于胸中。宗气在胸中的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气一方面推动呼吸,一方面贯注心脉,推动血行,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心肺功能。

西医没有认识到人体先天的存在,所有的研究都局限于已成形的机体,故对命门没有认识,而对心肺功能强调得特别多。

营气是水谷之精气,对全身具有营养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脾胃运化水谷,吸收水谷之精气,上注肺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营气,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行于脉中,运行全身,为全身各部分提供营养。

卫气也是水谷之精气。营气是水谷精气中阴柔的部分,卫气是水谷精气的阳刚部分,所以常称营阴、卫阳。《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行于脉外,固密体表,护卫人体,防止体外的邪气入侵及体内有用物质外泄,故称之为卫气。《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宗气是营卫之气的源头。宗气司呼吸、贯心脉,是心肺功能正常运行的保证,营卫之气通过心肺而运行周身。

人身之气就这几种,并没有其它的气。很多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在讲人身之气的时候还要讲到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实际上脏腑和经络只是气在人身体内运行时所经过的不同区域。元气和营卫之气周身运行,在不同的区域推动该区域的脏腑经络发挥各自的功能,所以显现出不同的特性,被称为某脏之气、某腑之气、某经络之气。

因为所有的脏腑经络的功能都是在气的推动下才能实现,于是,很多人以为中医气就是功能。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完全没有认识的结果。

很多中医理论书籍还专门论述了人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实际上,一切的生命活动都是气的运动,所以生命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所有的功能实际上都属于气的功能。在中医生理学里,气在各脏、腑、器官、经络部位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都归纳为该脏、腑、器官、经络的功能,无法归纳到某个脏腑器官经络的气在整个生命现象中表现出来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推动、固摄、防御

一切的生命活动都是气运动,从无中生有开始到有归于无,都是气运动的结果。没有先天之气的推动,就不会生成人体,人体的各部分也不能按照各自在整个机体所担任的角色发挥生理功能;没有后天之气的推动,机体无法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形体结构无法维持,生理功能也会因为缺乏能量而无法正常发挥。同样,没有先天之气的推动,人体内发挥抑制功能的脏腑器官不能发挥出自己的生理功能,人体也不会又重归于无。现在的很多中医基础理论书籍把推动简单地理解为激发和兴奋,在论述气的生理作用的时候,在推动的后面画蛇添足地加上调控,以表达气还有宁静和抑制的功能。气可以推动生,也可以推动死,可以推动升发,也可以推动肃降,可以推动兴奋,也可以推动宁静。至于什么时候该推动生,什么时候该推动死,什么时候该推动升发,什么时候

该推动肃降,由主宰气的神来调控。《黄帝内经》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才是调控气的。

生命的起点是气聚,终点是气散,所以人身之气必须具有凝聚的能力,也就是固摄作用,生命才能存在。气的固摄作用,在气本身来说,就是气做阴阳运动时候能够及时转化,不无限单向发展,在形质层面,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