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第一贤相——子产》第三十三章 春秋尚礼 天经地义

 梦想童年594 2023-01-14 发布于江西

春秋尚礼,《左传》本来是一部史籍,因时时处处皆有“礼”,所以也被后人尊称为“礼书”。中华文化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礼经”本来叫《礼记》,后人尊为“经”,成为“礼”的教科书,是古代士大夫的“必修课”。为什么那时人们那么重视“礼”呢?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意思是:一个人不懂得礼,在世上是难以安身立命的。一些贤明的士大夫也认为:“礼,身之幹也”“礼,国之幹也”,他们把礼视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或一个国家的存在基础。

一次,鲁国贤大夫孟僖子以“介”(副使)的身份,辅佐鲁昭公到楚国去,他不懂相关礼仪,很尴尬。回国以后,越想越羞愧,就下功夫学习礼仪,一旦遇到精通礼仪的人就马上向他请教。后来临终之时,召集手下亲信,发布遗嘱。他的遗嘱不是财产分割、不是爵位传承,而是要让其二子事奉孔子学礼。他说:

“礼,是做人的根本。不懂礼仪,就不能自立于世!

“我听说有一个将要得志的人名叫孔丘,是圣人之后,其家族在宋国被'灭’(绝其祀)。其祖先弗父何,本来应当做宋国君主而让位于宋厉公。七世祖正考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命而做了上卿,则更加温良、恭敬、谦逊,所以他的鼎铭写道:'一命低头,二命俯身,三命把腰深深弯下(一、二、三命是被天子或国君任命,阶位越来越高的礼制程序仪式),避让别人沿着墙根儿赶快跑,(这样)没人怪罪欺侮我。稠粥稀粥,以糊我口(言至俭)。’他待人竟然如此谦卑、如此恭敬。

“臧孙纥(鲁大夫)有言:'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如果在当世不能发达),其后必有达人(发达的人)。’(这话)现在恐怕会应验在孔丘身上吧。我若得以善终,(你们)一定要把'说’与'何忌’这两个孩子托付给孔丘他老人家,让他们事奉孔丘学习礼仪,以此来稳固他们的地位。”

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何忌)与南宫敬叔(说)以后真的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学习修齐治平之大道,皆有令名。南宫敬叔更是深得孔子赏识,认为他德才兼备,“以其兄之子妻之”:把自己兄长的姑娘嫁给南宫敬叔为妻。这件事被孔子的弟子记载在《论语》,世代传为美谈。孟僖子也因这一番遗嘱被孔子誉为可以取法效仿的君子。

话说得有点“旁逸斜出”,只是想说:礼在当时至高无上。(至少在舆论上如此)

但是,孟僖子看重的仅仅是礼仪。春秋时期有见识的士大夫认为:礼包括礼仪,但礼仪并不等于礼。晋大夫叔侯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意思是:礼,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国家,政令必须出自君主,国君不能失去民众拥护。叔侯以此批评所谓“礼尽在鲁”的鲁国,在鲁昭公时期,国君一点人事权也没有、政令出自大夫、民心也不在君主,说这便是失却了礼之根本。

子产逝世五年后,前517年夏,继任执政大臣游吉代表郑国出席“黄父(地名,属晋)之会”。晋国这次“徵会”目的是“谋王室”:安定周王室,可晋臣赵简子没跟他谈这样的大事,却向他请教“揖让周旋之礼”,即行礼过程中的屈伸、俯仰、进退,以表示避让与诚敬的礼仪动作。游吉说:“您说的是礼仪,不是礼。”简子问:“请问什么是礼?”游吉先引用子产的话:“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经地义”出处)然后发了一通长长的议论,把个赵简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表示要“终身守此言”。“此言”即子产关于礼为天经地义民之行的话:

“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规则,百姓民众行动的依据。”

上面说了那么多,无非两个意思:一是说明礼的实质意义及其在当时的重要性;二是做了这么一番铺垫后,下面(包括下一章)要结合事实进一步说明:子产不仅知礼,明白礼之真谛,而且还能顺应时代潮流,落实他“礼为天经地义民之行”的治国理念。从而知道,子产不是只会光讲大道理、仅仅“假大空”的人,他是礼的践行者,他能够通过行“礼”定邦安民。

公元前532年七月,“超级大国”晋国的国君晋平公去世。这对列国来说可是通天大事,齐、鲁、宋、卫等十三个国家都派行政要员参加晋平公葬礼。郑国派出的国家代表是正卿子皮,子产辅佐郑君在家守国。平公去世,按道理新君必然即位,“国不可一日无主”嘛。子皮因而打算既带吊唁的丧礼,又要带拜见新君之贺礼。这样一举二得,是个省钱节俭的法子。哪知子产不同意,子产说:

“送葬,只能带葬礼,哪能带贺礼?再带贺礼需用车百辆,用人千人。一千人到那里,将不能及时返回。旷日持久,财物就会耗尽。这样花费数次,国家也就亡了。”

这次子皮很固执自己的意见,子产无奈只得“妥协”。毕竟子皮班位居于自己前边,自己执掌国政也是子皮委托、子皮礼让。(之前也有既带丧礼也带贺礼的现象,此时没有这种礼仪了,大约是“礼”太重了、一次负担不起。)

晋平公安葬以后,各诸侯国的大夫纷纷要求拜见、朝贺新君。只有鲁国大夫叔孙昭子以为此举“非礼也”,众人不听。晋国太傅叔向很有礼貌地辞谢大家,他代表国君对众人说:“卿大夫们送葬的事情已经结束了,但又命令我与诸卿见面。我还悲痛地处在服丧期间,如果穿戴吉服和大家相见,丧礼还未完毕,则与礼不合;如果还穿丧服和大家相见,等于再次接受吊唁。(这让我很为难)大家看看应该怎么办。”

这位叔向,就是前边“毁晋馆垣”事件中盛赞子产、说“子产有辞,诸侯赖之”的那位晋国贤大夫,他赞赏子产善于辞令,其实他也是这么善于辞令,话说得“合礼”,还很委婉、很得体。各国大夫一听,就都不再请求拜贺新君了。

试想,处在丧礼中,伤心至极;马上行吉礼,欢天喜地。这样陡然之间大悲大喜,合礼吗?合情吗?子产关于礼为天经地义民之行的话符合人的天性,行礼既不得不然,又完全出于自然而然。礼,不是摆设,不是装饰品。后世有人把礼视作沽名钓誉的工具,更是大错特错。

没有达到拜见新君的目的,子皮连拜见新君的贺喜财礼也当作花费用光了。那时不能“汇款”,又没有“信用卡”,子皮先生只好变卖“贺礼”以救燃眉之急。回到郑国后,他深有感触地对公孙挥说:

“懂得一个道理并不难,难就难在实际施行!子产先生懂得其中的道理,我则知之不足(子产已预料到贺礼会全部用光,自己则没有这种眼力)。《书》说:'欲望败坏法度,放纵败坏礼仪。’这说的就是我呀。子产先生懂得法度与礼仪,我却是放纵情欲,又不能自我克制啊!”

子皮真是一位坦荡君子,知错就改,对子产更加敬服。有子皮这样的僚友真心配合支持,实在是子产有幸,郑国有幸!幸则幸矣,此后第二年,郑国“大不幸”:郑简公驾崩了。在处理这“大不幸”的过程中,子产又是怎样以礼行事、以礼安邦的呢?请看第三十四章 子产知礼 以礼安邦。

《春秋第一贤相——子产》撰者长葛高根明(豫许昌长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