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内容大体不差,都是三条重要指标:质变量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 都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甚至可以说,老马在抄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时候,连标点符号都没落下。 至于区别在哪里,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黑格尔的“错误在于:这些规律是作为思维规律强加在自然界和历史上面的,而不是从它们推导出来的”。这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立”的辩证法。“如果我们把事情倒过来,那末一切都会变得简单,在唯心主义哲学中显得极端神秘的辩证法的规律就立刻变成简单而且明若白昼了。”这就是说,只要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把“头足倒立”的辩证法再倒过来,恢复辩证法的本来面目,辩证法并不神秘,而是很简明的。 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法,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俗称物质决定意识。而黑格尔辩证法,因为黑格尔本人提出的“绝对精神”,所以被划归到了唯心辩证法的范畴,对,此刻的老马就是要跟老黑搞一次对立,虽然这种对立其实就是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对立,可是这种对立的最后也会趋于统一,这是辩证法本身告诉我们的,本文只是试图调和一下二者。 可是辩证法本身讲究的就是对立统一,就讲究运动,如果你以“绝对精神”为基础,这个东西本身就很不辩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给出了“绝对精神”作为终点。其实老马也没有逃脱这个套路,他的“共产主义”其本质就是“绝对精神”的社会化实现。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最后的终点也得是物质的,如果终于某种理念,那相当于没有尽兴。 但是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 这是因为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会导向怀疑主义,怀疑一切教条,事物只有在发展中,在关系中才能存在,最终又走向了虚无主义,可是我们又拿起辨证历史主义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这就是哲学家自我指涉的尴尬。 现在说回开头的那句“都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是用来分析问题的,可是这里的问题究竟是客观世界的问题还是概念上的问题?毕竟世界的边界就是语言的边界。 不论如何,这些问题终究是语言上的问题,因为语言是哲学家分析的工具。作为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姑且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假设逻辑是语言的产物,语言是经验世界中可说的部分,经验世界是真实世界中可经验的部分。 然而,用康德的话说,就是物自体不可知,虽说存在即是被感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同样不可能被全部经验到,更让人感到无力的是,每个人经验到的世界还不是一样的,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打拼图,每个人都只能拿起其中的几块把玩,虽然大家拿起的几块中有重合的部分,但是仍有部分是完全背离的,这时就成了盲人摸象的状态。 这还不算完,更可怕的是,语言的意义是飘忽的,是流转的,是延异的,这就好像把盲人摸到的大象,在转述给一群人,然后让那群被转述的人再来表达什么是大象,这就成了典型的二手大象。 尽管黑格尔说辩证法是概念的运动,马克思说辩证法是物质的运动,但是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用概念来分析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和运动或许是经验的,也可能是超验的,而我们到头来思考的仍旧是概念的运动,到头来还是“每个人心里的世界”。 我说的“每个人心里的世界”,并不是我要粉黑格尔,黑马克思,其实黑格尔在搞辩证法的时候并没有想搞唯物和唯心的对立,他只是继承了先辈的光荣的思考模式,而马克思却通过搞出唯物和唯心来继承式的黑了黑格尔,但是进一步的,马克思也不是为了黑黑格尔而黑黑格尔,马克思可是要改造世界的男人,既然要改造世界,就不能够只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要深入到实际中,所以必须通过唯物辩证法把黑格尔放到对立面去批判一番。 本文只是讨论理论,所以不可避免的又回到了黑格尔的概念世界。“每个人心里的世界”其实也需要辩证的看待,如果只看到主体的精神世界,那就普通了。 “每个人心里的世界”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而是充满了主体间性的,这就是我所谓的调和,始于客观存在,但是又是扭曲后的经验表达,而且这个扭曲,每个人有不同的扭法,之所以说它不是唯物的,是因为在经过不断的扭曲后,它已经不能够由客观存在决定,而变成了盲人摸象后的意义的流转,变得居无定所,最后的解释,我只能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回到日常”来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