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过腊月廿三还是过腊月廿四,现在都是热议话题。 近几年冒出个“北小年廿三,南小年廿四”的说法,说实话很是让人疑惑的,因为从小就知道,在桂平,还有广西很多地方,习俗上都是以腊月廿三为小年,难不成广西不是南方? 不过翻看广西以前的地方志,却又是多以腊月廿四为准。至于百十年间中间有什么变化,造成现在大部分只认廿三,不认廿四呢。 那只能说是世间生活环境变化造成的风俗改变了,“北小年廿三,南小年廿四”已经是老皇历了,现在的认同度已经不高了,用老皇历来谈现在的事情,那自然就是热议了。 不管小年过的是哪一天,那一般来说,这一天里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灶王爷,在桂平也叫祭灶君。 灶君是谁呢?按传统的民间神话来说,灶君是一位神,是玉皇大帝派下人间管理各家灶火的,所以,他一般就住在各家的灶台边上。 按以前的传统,人们用的都是柴火灶,在砌灶台时,会在边上留一个神龛,放一个香炉,这就是灶君专位;也有的会在灶台一角,放个木制的牌位,加一个香炉,这个牌位上的刻字就有好多种说法了,但主题还是“灶君神位”;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柴火灶慢慢退出大多数人的生活,特别是住在城市,城镇的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来做一日三餐了,烟火气都少了,但是,对传统的东西还有着一些认知,于是,在灶台边上也会安放一个香炉,同时会在墙上贴上一张红纸或是红底金字,黄字的“灶君纸”,也算是家里供奉灶君的地方了。 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习惯,习俗随着一代人的老去,人们居住环境的更大变化,加上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对这种传统的文化不在意了,对节俗也慢慢的淡化了,而且在很现代化的一个生活厨房,放个香炉烧香,香灰落散,卫生都不好搞,于是,很多地方的家庭里都不设这样的一个灶君位了。 久而久之,小年晚祭灶君这事就少人提起,这一天的习俗,背后的传统,就慢慢的成为了书里的故事,生活的冷知识了。 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都有这样的一首童谣,讲的就是春节前后的日子安排。在小时候过年的时间安排,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到了廿三,那就是祭灶君,重要的是把灶君神位,灶台给进行一次清洁,清理,香炉的近一年的香灰,香骨清掉,然后进一案的祭礼,名为祭灶君。 小学一年级课文 为什么要专门的祭灶君呢? 这个灶君看起来官很小,只在灶台上看管人间烟火,而且他是本是天上一星宿,因为犯了错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的,算是贬官。对历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一位官员成为了贬官,那一般都没有什么好命运,但实际上,灶君下凡间任职,他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他是主要是监察人间善恶的。 他在每家每户的灶台之上,可以看到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可以听到一家人在饭桌前的各种谈话,这一家人一年的表现如何,有些什么善事恶念,往往都在饭桌上有所体现,那这些表现就会被灶君记录下来,给每家每户形成一个台账。 这台账有什么用呢?实际上就是灶君的工作笔记,他每年回天述职时,就会把这些台账上交给玉皇大帝,让玉帝根据这些内容,评判各家的善恶,基本上就决定了这一家人的前途了。
人们生活嘛,都希望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带点一点富贵,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希望灶君给玉帝少报一些自家恶事,不好的事,多说自家的善,自家的好,所以,在祭礼上,就会专门整一些甜食。 如童谣中的“糖瓜粘”,就是甜食之一,当然,由于每地的物产都不一样,所以各地做的甜食都不一样,也就形成了各种地方甜味小吃。 又为什么供奉灶君要专门上点甜食呢?相信“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话多少都听说过,传统民间的想法就是,让灶君吃甜一点点,就像嘴上抹了蜜,那他和玉帝汇报工作时,就都是“甜言蜜语”了,这样的良好气氛下,他也不好意思汇报一些不好听的,得罪人的事给玉帝添堵了。 再者,传统的人情往来中,往往都有“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的说法,人们好吃好喝的供着灶君,这灶君也不好意思不给人说点好话吧。 这就是人情世故了。
当然,作为灶君,不管民间如何的供食供住,人们还是希望他能真正做到“灵光司火德,正气达天庭”的,在世间做了恶事,坏事的人,要如实记录,上天汇报工作时,如实的让玉帝知道,这样才能对这些人作出相应的处罚。 世间少了做恶事,坏事的人,那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