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448:寒假读《为“真学”而教》有感2 追问六类典型的“假学”情形 先明白六类典型的“假学”情形是哪些? 教师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课堂贪多求全,以为多多益善;边珠炮式的碎问;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学;预演过的行云流水课堂;追求圆满的课堂。 第一类:教师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小学犯的两个知识性错误。一是小学三年级数学,我上闰年这个概念时,把农历和国历的闰年混淆一谈,认为1998年是闰年,给学生解释的是“农村中有三年两头闰”的说法,虽然1998年不能被4整除,但它的确是闰年。那一年期末考试,果然考到了这个问题的填空,全班一致答的1998年是闰年,全班没有一个满分,我才意识到是自己知识讲错了。 另外一次是上小学语文公开课《数星星的孩子》,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北斗七星,感觉还挺漂亮。结果老教师们把我批得体无完肤,说我乱画北斗七星,缺乏科学精神,误人子弟。 这种错误导致学生习得知识是错误的,这种学习肯定不是真学。冯老师在本章开头也提到了一位语文老师把“六国破灭,非兵不利”翻译成“六国破亡,并不是因为军队不厉害。”正确的翻译应是“六国破亡,并非兵器不锋利。”这个老师解释他高中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因此这些年,他当老师也就这么教的。可见,教师知识性错误对学生的影响之深。 冯教师用“矢向”与“矢量”来解释:矢向喻指教学所确立的价值方向,矢量喻指教学行为所引发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度量。在根本上矢向决定矢量,前者偏差了,后者必然较低、趋零乃至负数。 所以,在教学上,教师要尽量避免知识性错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有把课标理解错误,把内容上偏方向。或者课堂讲授方法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存在太大的差异。 第二类:课堂贪多求全,以为多多益善。 冯老师认为:“很多教学弊端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点:人们把太多信息、知识、技能等贪多求全、一股脑儿地教(交)给学生,结果让他们不知所措,让他们疲于奔命,让他们所学不少,所获不多。” 我不说别人,我说我自己吧。 在小学阶段,我是基于教材来上课,把教材内容上完,作业处理完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几乎没有知识的拓展。课堂不存在贪多求全的情况,反而多出很多时间和学生聊天,讲故事。 在中学阶段开始阶段,有了中考的压力,开始听学校优秀教师上课,学习他们上课的方法。渐渐知道课堂不仅仅围绕教材,要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对教材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对知识要进行适当的拓展。 到了现在我是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时,我发现我的教学心态失衡了:作为教学干部,教学成绩必须优秀,所以,要多补充知识,尽量让学生熟悉更多的类型;由于事务性工作挺多,所以课堂节奏加快,忽略了学生的练习和领悟。两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课来完成。最终结果,是急功近利,效果不佳。这就是冯老师认为的潜藏着的三种症状的教学弊端:快(欲速则不达)、浅(知识少有咀嚼)、短(教学短效不是长效)。 多与少是教学辩证法中的跷跷板,实际上少就是多,大道至简。 少是相对的少,是浓缩的少,是有力的少,是“引人”的少。相对的少、浓缩的少,就是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力的少,就是课堂时间主要花在知识的生成上,花在重难点突破上。引人的少是指真正的教学,就是农村抽水时,先往水泵里倒一桶引水,然后能能源源不断的抽出水来。老师就应该是那桶引水,引发学生思考、归纳和习得知识。 第三类:边珠炮式的碎问。 现在流行追问,当然,高质量的问题,能够有助于学生思考和问题的解决。但是无效的碎问,看似在分解问题,看似给学生搭梯子,实际上却是让问题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思考。这样的结果,是让学生习惯了教师的帮助,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所以才有这样的现象:一些解答题,教师不帮他们读题找关键词句,不引导他去分析,他就做不来这些题,教师一点拔,他们又恍然大悟。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平时教学的时候认为学生思维水平低,一味的灌输自己的理解,以致于学生缺乏主动理解的愿望,导致对知识理解是是碎片式的,最终无法合成解题思维。 这些零散的知识,就是“无帅之兵、乌合之众”,无法在学生大脑成形成知识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即无法构建知识的体系。真正的思维,就是一棵树,从开始生根发芽到最后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当然力减碎问不是不从小处着眼。 第四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学。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而在我的课堂,有时为了节约时间,真的就简单引导,马上给出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练题去掌握,看起来很高效。 实际上是学生当时能够掌握,但知识没有经过他们思维自然生成,所以,很快这些知识就忘记了。又要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又去复习练习,结果,考试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记得稀里糊涂的,做不到刚学那么正确。 本来想立竿见影的解决知识问题,结果做成了夹生饭,需要反复来炒,味道更差了。 我还做过的傻事就是抽一个学生会做了,就以为全班都会做了,马上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完全不顾还有些同学还有疑问。学生前面没学懂,心里着急,马上进入新问题,他更着急,所以这些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是紧张的,根本是无效的学习。 应该等一等,缓一缓,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总结,看起来慢,实际上这样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五类:预演过的行云流水课堂。 公开课,往往是教师自导自演的一出表演剧,过程很流畅,节奏也很明快,让听课的教师十分羡慕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际上,这一堂课,是经过了数次打磨,才形成的表演课。 我赞成对课堂不断打磨,让课堂更加符合学情,教学更加高效。但我反对师生课堂表演。课堂教学其实有很多不确定性,不一定会按照教师的预设发展。有可能在教师预想的时间里学生思考不出答案,这就会耽误一些时间,但是这正是学生在不断思考,寻找办法的时间。这样可能这一节预设的内容没完成,但学生真正思考了,有收获了,比起表演的行云流水的课堂更有效果。 第六类:追求圆满的课堂。 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事实上很难做到。其实,课堂是给学生的学搭建平台,学生不是机器,不可能思维方式统一,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才是课堂的真谛。 为学而教,这是教学的原点。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即使出现了也要及时纠正过来;不要以教师为中心去理解教学,不要以自己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不要追求课堂的圆满,而是真学,让知识自然生成。 (2023年1月12日于五凤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