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4篇:读文有思∣文本解读时要考虑“读者因素”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01-16 发布于广东

文本解读时要考虑“读者因素”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了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陈莹莹和徐德湖两位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年第7期的论文《从“为读者”的角度理解文本》。这篇论文阅读难度不是很大,但给予我的启发却很多。

第一,教科研要有分类意识。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不仅能够应用于写作教学,同时也能应用于文本解读。因为任何文本都有一个潜在的读者或读者群,即使是自我抒情的文章,也有潜在的读者,当然就是作者自己。对读者进行分类,就是从读者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研究的重要步骤,这一点我一定要加强。面对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话题,都要善于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本身也是逻辑思维的重要表现。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读者”分为了三类:明确的个体读者,明确的群体读者,拟想的读者对象。该分类隐含着两条标准:一是读者的类型,二是文中读者的身份是否明确。个体读者和群体读者的区分属于前一条,明确与拟想属于后一条。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一首有明确读者个体的唐诗,这种类型的诗在古代很常见。这类诗歌带有明确的交际目的,但目的性又隐含在诗歌的具体内容中,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期待自己被赏识、被汲引的心情,都隐含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等词句中。不过作者所说的“读者”,应该是文本的写作对象,而不是所有阅读这一文本的读者。如果只从“文本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那对于实际阅读的读者而言,这一文本对“我”有什么价值呢?毕竟,文本解读并不是纯粹是还原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而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如何能够在把握“文本读者”的基础之上,建构起“实际读者”的阅读意义,这一点值得继续探讨。

第二,文本解读要善于把握文本的言语智慧。把握文本的言语智慧,是实现文本意义建构的重要内容,尽管不是唯一的内容。作者认为,从“为读者”的角度理解文本,就是理解作者为了使读者明白、信服、感动、接受,实现写作目的,在写作上所做出的辛苦努力、表现出的言语智慧。这一点正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深入作者动态的言语心理,更深透地理解文本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和言语意图,知其然,且知其'为读者’的所以然,习得'为读者’的言语思维规律和原理”。我认为,这一点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有不少文本,从题目上或文中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作者的交际对象,那就可以在这种交际语境的指引下,对作者的言语智慧进行充分解读,把握作者的良苦用心、创作匠心。例如《出师表》的文本读者并不是一个英明的“领导”,为了实现劝谏的目的,诸葛亮使用了很多较为直白的词语,例如文中多次出现“宜”和“不宜”,就是“应该”和“不应该”,这是希望刘禅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到的一个例子,我甚为佩服,即《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邹忌说“王之蔽甚矣”,会不会让齐王觉得自己很昏庸而导致尴尬,甚至认为邹忌冒犯了自己作为国君的威严?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哪句话稍有不慎便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作者继而分析道,邹忌以自己作为类比,自己被蒙蔽,是因为妻之“私”、妾之“畏”、客之“有求”,这恰恰从反面说明“我”作为家庭的男主人,是一个有魅力、有威严、有地位、有权势的人,而妻、妾、客的行为也是人之常情。同样道理,齐王被蒙蔽,是因为宫妇左右之“私”、朝廷之臣之“畏”、四境之内之“有求”,这也从反面说明齐王深受宫妇左右的爱戴,在朝廷中很有威严,在四境之内也很有威望,这反而能够消除齐王的尴尬。抛开社会因为不谈,这也能够体现作者的言语智慧,进而让学生“感悟面对特定交际对象时言语技巧的重要性”。

第三,文本解读要关注交际语境与语体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我在解读《大自然的语言》《时间的脚印》等说明文时已经有所关注。作者提到的案例是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在用词方面显得典雅庄重,像“以身殉职”“不远万里”“精益求精”等,但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多用通俗的口语,例如“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等,这两篇文章都带有悼念意味,之所以语言风格会有较大的区别,主要是考虑到交际对象的因素。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书中分析道:“《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写的悼念文章。主要读者是延安高层干部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稿。听众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战士和周围群众。”这其实也说明,不同的对象,在写作时需要采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言表达方式。而语体本身就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语言风格。那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能够从交际对象的角度分析文本的语体特征,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此外作者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创造宣言》《记承天寺夜游》《春》等文本解读的案例,我觉得也很有启发性,值得一线教师多多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从交际对象的角度分析解读文本,进而揣摩作者的创作匠心,从而不断积累、生成自己的言语智慧。

读完这篇论文之后,我一直在反思: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自己没有意识到吗?为什么意识到了却没有好好去总结、去提炼呢?实际上,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对零散的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没有能够在个别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探求文本解读规律性的内容。我之前习惯于进行个案研究,而以后还是要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具备学术敏感性,能够以点带面,抓住个别的问题、现象、案例进行“穷追猛打”,进而写作有分量的专题论文,就像这篇论文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