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线教研 | 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助读资料

 安可知的天涯 2023-01-1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的“课程内容”部分,明确了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关键词是“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学习任务群”的核心是“学习任务”:“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2022年版课程标准带来的最大实践挑战,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带来的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师必须成为“学习任务”的“设计师”。“教学建议”中讲得更加明确:“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当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使用的是统编版教材,统编版教材按照“双线组元”,每个单元就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学习组织单元。运用2022年版课程标准理念来开展统编版教材单元教学,教师首先要探索和实践的,就是在吃透单元内容和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

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进行单元学习任务设计,需要遵循这样的基本思路:解读和判断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哪个学习任务群;根据单元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设想怎样的学习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综合考虑单元内容与学生经验、兴趣、期待等方面的联系,设计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单元学习任务,同时明确评价证据,设计评价量规;分解学习任务,规划学习过程,安排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学习任务,达成预期学习结果。

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应该具有向心力、驱动力、整合力和发展力,这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共同追求。正是因为单元学习任务应该具备“四力”,所以,一般一个教材单元只需要设计一个核心学习任务,用这一个核心学习任务将单元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有逻辑地进行整合,为单元学习目标,尤其是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概念性目标落实服务,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

不同的教材单元,承载的课程目标和选编的学习内容不同,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联结方式和特性不同,需要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就会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师要基于学习任务群,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

那么,“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到底有哪些类型呢?2022年版课程标准没有给出任何可以参考的提示,更没有明确的分类。课程标准的这一提法,只是在提醒教师,学习任务的类型不是单一的,应该根据学习目标落实的需要,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等,创造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学习任务。笔者带着团队老师,一直在探索设计和实施任务驱动式的大单元教学实践,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精心设计了各种类型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

一、关于“真实”任务的思辨

学习任务的真实性源于要聚焦解决的问题是“真实”的。如果深入追究,就会发现,当“学习情境”是教师“创设”的,而不是客观存在并恰好用上时,这里的“真实”问题,就被限定于特定的学习语境。在现实的生活中,真实任务并不是被“创设”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完成它,并不被赋予任务之外的目的。例如,美编设计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封面就是其工作的内容、对象,显然这有别于在课程生活中让学生为自己的作品集设计封面的任务。再如,小区里张贴出“垃圾分类”的倡议书,这份倡议书的撰写是完全基于真实需要的,而教室课程生活中基于单元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学习需要,教师让学生撰写的垃圾分类倡议书,就与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不是一回事。单元学习任务要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创设”的,不是客观存在的。2022年版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显然,这里的“真实问题”很少会是名副其实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是“创设”出来的“真实”。如果“撰写垃圾分类倡议书”的学习任务,正好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倡议遇合,学生撰写的倡议书被社区采用,这就成了一个真真切切的“真实”任务了。

真实任务、真实问题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加确切的定位是,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和设计的学习任务,要解决的是学生在课程语境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学习任务也应称为“现实”的学习任务。现实任务越能与客观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联系起来,越能想象和预料其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就越趋于“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在学习任务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而基于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产出的学习成果是否得到重视,是否被“看见”和“肯定”,就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体验是否积极。

二、学习任务的不同类型和实施策略

(一)按成果呈现和展示方式的不同划分

学习任务的成果是需要用具体的方式呈现和展示的,也就是要产出“表现性成果”。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建构学习体验,产出学习证据,“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的过程。不同的学习目标导向下的学习任务,产出的学习证据,即成果,呈现和展示的方式各有不同。根据成果呈现和展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任务分为三类:分享型(如故事会)、创造型(如“创建迷你小说馆”)和演示型(如戏剧展演)。

(二)按创设的学习情境特点的不同划分

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需要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2022年版课程标准指出:“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学习情境的创设紧密关联,学习任务一定是基于并整合了学习情境的任务。根据学习情境特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学习任务分为三种类型:生活情境任务、文本情境任务、文化情境任务。

生活情境任务指的是学习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任务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问题,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学习任务设计为策划一份假期旅游攻略。文本情境任务指的是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基于文本中的情境,例如五年级的民间故事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为“经典永流传之民间故事汇”。文化情境任务指的是根据单元的文化主题来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为“我为家乡代言”。

(三)按学习任务完成的合作度不同划分

虽然合作学习是学习任务设计所追求的重要方式,但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学习过程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合作学习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根据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合作学习体现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学习任务分为合作型和独立自主型两类。合作型学习任务如《鲁宾逊漂流记》的“《鲁宾逊漂流记》综艺节目”;独立自主型的学习任务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创作春日之书”。

(四)按学习任务是否具有延续性来划分

从教材单元来看,很多语文要素,或者说单元的重点读写目标,是具有关联性和层次性的。例如,关于复述方法的习得和能力的提升,从二年级到五年级,有多个单元的编排。这些单元需要学生持久理解的大概念也是一致的。这些单元可以设计系列的学习任务,随着年级的升高,目标的进阶,具体任务落实的要求也随之发展提升。有的单元设计的学习任务是仅仅为“这一个”单元学习目标的落实和大概念的理解服务的,与其他单元的学习任务没有层次上的关联。前者被称为延续性任务,后者被称为独立性任务。

图片

探索:以说明文为例,谈谈大概念教学

文:汪降云

图片

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点、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它指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真是问题的素养。杜威提到过三种水平的教学:每节课都是一个整体;学科内部知识的融会贯通;联系真实生活来思考教学。有人认为大概念教学就是用大概念把学科内知识打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它打通的是学科内的知识,也就是跨学科的融合,还仅仅是走在杜威所说的第二种水平。大概念教学的根本应该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点的,教学中应该要用大概念打通学校与社会,课本与现实的壁垒,让学生在真实的复杂交往中用专家思维来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以说明文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对大概念教学的初浅认识:

小学统编版教材,说明文文体的课文很多,大约占教材的1/10,从低年级就已经有说明性的文章,到了中高年级篇目增多,且文体特征更加明显。到了五年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说明文这个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学完后完成一篇说明文。

说明文属于实用文文体,百度百科是这样给说明文下定义的: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严谨性,语言确切生动。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等。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简言之,说明文就是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准确、条理的说明,以便让人更加清晰地对其了解。其具有十分强的实用价值,所以说明文也是实用文体。基于此,个人认为对于说明文的教学就要建立起这样的大概念:“快速、准确、完整地传递关键信息。”

大概念教学是有层次性的。教师据此就要形成这样的网络思维体系:能识别教材中的说明文与记叙文;认识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准确、简明的特点;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且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以此构建教学的层级性和逻辑性。这既是教学目标也是评价目标,但不论怎样它的指向都是生活,应该要构建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快速、准确、完整地传递关键信息,并能将这样的专家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从而实现课本与现实、具体与抽象、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转化。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要构建说明文的概念,即学习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去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能力。而不是紧紧停留在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即专家结论上。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仅仅落在此处就戛然而止了,甚至于目标检测时也仅仅落在此处。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它的生活价值就是让学者能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去说明去更好的为了生活服务的。说明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在打开每件生活用品前都会有一份说明书;病人服药时包装上的用药说明;去旅游时的旅游攻略……哪一样都离不开说明。试想当你打开一份说明书,你想要看一份简明扼要一下子就能抓住关键信息的文章,还是冗长复杂的长篇大论?不用想我们就能知道前者更能让人身心愉悦——用很短的时间就能搞定自然愉悦。这就是说明文的现实意义。我想当学生也建立起这样的一种观念,自然就无须这样那样比较理解强调了。

教学说明文的方法时我们也要跳出专家结论的圈子来,建立与生活相联系的大概念,让学生了解概念背后的意义。例如列数字,就是借助数字直观精确的说明事物的特点;而打比方就是让陌生事物熟悉化,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囿于知识结构教知识。这样的教学容易让知识形成惰性即惰性知识,自然出现走出校园又将知识还给教师的现象。

再如为什么要学习“围绕意思说具体”的方法,就是站在大概念“快速传递信息”的目的。例如教学《赵州桥》时,课后习题有做个小导游介绍赵州桥,我们就要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再具体介绍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如果是建立在大概念的理念下学生就能形成高通路思维路径,知道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思维网络。

图片
有了这样的理解和架构,学生说起来自然顺畅很多。因为这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回想本学期我的公开课离大概念还差很多,虽然我建立了“围绕一个意思说具体”的概念,并且设计了迁移情境,但是并没有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意义,缺乏理解。其结果就是学生还是处于混沌状态,下次在实际情境中还是无法运用,在打通课本与现实的转化上显得还是有点薄弱。
当然大概念教学是有层级性的。《赵州桥》的教材分布在三年级,我认为在大概念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将任务设计为:
1.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能借助中心句快速传达。(这条思路路线在三年级上册《海底世界》《海滨小城》中都已经渗透,此处不是重点,但要构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2.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从多个方面来说清楚主要意思。
说明方法概念的介入与理解是高段教学目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只是从语言层面嵌入,不作为本课的重点。
我认为学生的大概念的思维地图应该是依据年段目标不断完善的,但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整体思维地图。在教学时你得想好根据学生实际和年段目标如何构建地图,这就是教师为何要有上位思维的原因。例如在三年级关于说明文的大概念思维地图在学生的脑海里还只能画出几条线路,随着学习的深入才能不断形成一个立体思维图形。
以上纯属断章取义,个人浅显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想冰山模型下面的思维应该会慢慢显现吧,期待!

小学第一个识字单元如何设计学习任务:“画”出智慧的汉字

文:李竹平

图片

单元整体解读

这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习的第一个正式单元,也是第一个识字单元。教材第一个单元安排为识字单元,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学习语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识字是基础中的基础。这是其一。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中国人,中国字,汉字的学习,自自然然需要通过儿童喜欢的方式培植其文化自信——那就要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发现汉字的独特,发现汉字中蕴含的智慧。对一个汉字的认识里,可以同时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四个方面,这是对教材第一个单元安排为识字单元的又一认识。

第一个识字单元,识哪些字,通过什么样的情境和方式来识字,肯定要同时从汉字特点和学生实际来考虑。这个单元的内容是丰富的,包括五篇识字课文(《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

五篇识字课文的选择编排,是很有匠心的。《天地人》这一课里有六个字(天地人你我他)。它们是一个个的字,又可以看作两句话,还可以看成一篇文。看作两句话,是两组有关联的事物;看成一篇文,是诠释了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存在——“人”的主体意识来看。人生天地间,牵手你我他,对于儿童来说,可以是认识世界的哲学启蒙。《金木水火土》中的“金木水火土”在古人的认知里,是组成天地间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所以承接《天地人》来学习,就是一件富有趣味的事情。《口耳目》又将目光聚焦到“人”的身上,人用这些器官去认识和探索世界。紧接着的《日月水火》,又将目光投向“天地”间,发现这些事物形象与对应汉字的联系。天地间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是美妙的,《对韵歌》就将多彩而美妙的事物,用美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中亲近事物和汉字,当然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这样看来,五篇识字课文,对于学生而言,组合运用得当,仿佛就是一次发现天地间事物奥秘的探索之旅。

图片

教材编排这个单元,目的是借助多样化的情境,从一开始就充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初步感知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五篇识字课文中,有韵语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对对子识字等,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走进语文天地,乐于识字。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初步帮助和启发学生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和大人一起读”以及“快乐读书吧”,要让学生体验识字的价值——识字就可以读书,就可以遇见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就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象形字,感受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初步了解汉字笔顺规则”,是本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五篇识字课文和语文园地相关内容的学习,都要围绕重点学习目标展开,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规划和设计。

阅读,无疑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式。一个热爱阅读的儿童,语言的发展,思维的提升,情感的丰富等等,都会不知不觉在阅读中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次的快乐读书吧,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体验入手,分享读书的快乐,进而营造教室里的阅读心理氛围。但如果仅仅有这样的分享,学生并没有在教室里氛围里真正体验阅读,分享就失去了学习成长的价值。结合单元识字学习开展阅读活动,是最具增值的选择,让识字与阅读建立起了自自然然的联系。那就是基于学习情境的创设,整体设计,将与汉字学习有关的图画书阅读融进学习过程,例如《仓颉造字》《三十六个字》等。

单元口语交际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大胆说注意听,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对交流有兴趣,感受交流的快乐。对于刚刚成为一年级学生的儿童来说,这样的学习目标要通过日常的课堂学习活动来达成,教师要在每节课的“现场”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感受交流的快乐。

显然,这个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部分在第一学段就明确指出:“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这个单元,就是学生在学校教室学习场域中学习识字写字迈开的第一步。

大单元设计思路

学生在学校教室学习场域中学习识字写字迈开的第一步,应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拥有积极的体验。科学适切的学习目标定位,是确保学生拥有积极体验的基础。基于上面的单元整体教学解读,结合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的学段要求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梳理与探究”等实践领域的目标定位,本单元KUD目标梳理如下:

学生将知道(K):

1.事物都有对应的汉字;很多汉字是象形的。

2.识字是阅读的基础。

3.每个汉字都是一笔一画组成的,书写有规则。

学生将理解(U):

1.汉字是古老的文字,蕴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2.汉字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学生将能够(D):

1.联系具体事物形象自主认识象形字。

2.在学习情境中借助不同方法认识更多的汉字。

3.有创意地“画”出自己的名字或名字中的字。

这个单元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就是能够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初步发现汉字的基本特点,借助不同方法认识更多汉字,体会汉字中蕴含的智慧。因此,单元学习要聚焦的概念性理解,即大概念定位为: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反映了先民对世界的形象化认识。

与大概念理解相对应的核心问题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是怎样发明汉字的?

结合教材单元学习内容和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要促成学生对大概念的持久理解,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要让学生对识字写字充满兴趣和期待。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识字就可以读书,读有趣的故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你知道我们中国人学习和运用的汉字,最早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吗?如果你发现了古人创作汉字的秘密,你不仅会佩服古人的智慧,还能够运用这样的智慧,认识更多的汉字呢。并且啊,你还会学会一种了不起的本领,就是既能够发现藏在图画中的汉字,又能够发现藏在汉字中的图画呢。让我们一起,踏上这个奇妙的发现旅程吧。基于这样的学习情境创设,单元学习核心任务就可以设计为:

画名字(从自己的名字中选择一个字或一个字的部件,学习古人造字的方法“画”出来)。

这个核心任务,主要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识字写字的实践活动,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创造出最初的汉字,初步体会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从而尝试联结自己的名字,用游戏的方式有创意地画一画自己名字中的字或部件,深化对汉字特点的理解,培养对汉字的热爱。

为了帮助学生有层次地建构学习体验,理解和抵达目标期待,核心任务需要分解为以下三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画天地

这是以单元第一篇识字课文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开启任务,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自己在天地间的奇妙,发现“天地人,你我他”等汉字的字形特点与事物形象的联系,探索古人创造汉字的秘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标融进每节课的学写规范习得中。相机发布单元核心任务,明确成功标准。紧接着共读图画书《仓颉造字》。

子任务二:画万物

这个子任务包括单元其他四篇识字课文的学习,补充阅读图画书《三十六个字》,进一步发现汉字形象化的特点,以及汉字美妙的音韵,感受汉字中蕴藏的智慧,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认识更多的汉字。

子任务三:画名字

这是一个创意任务,用学生喜欢的好玩方式,体验古人将汉字创造与反映事物建立联系的智慧,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这个任务成果作为单元结业庆典的一个部分。

二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文:王颖 

单元整体解读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课文单元。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这一人文主题统领,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和快乐读书吧。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包含了一些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大自然中一些事物的变化规律,知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产生阅读科学童话、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除课文外,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也均与大自然有着紧密联系。

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充满童话色彩,将大自然的奥秘蕴藏在课文中。《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科普童话故事,课文浅显易懂,介绍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小青蛙,说明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和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着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将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寓于故事之中,同时采用拟人手法,让学生沉浸故事,猜测谜底。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讲述植物传播种子的诗歌。它以拟人手法将植物与种子分别当作妈妈与孩子,讲述了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办法。从这篇课文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从单元的育人价值上看,本单元围绕“大自然”这一主题展开。在小学阶段,编者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不同年级编排了相应的与“自然”有关的单元,例如二下第六单元“大自然的秘密”,三上第七单元“我与自然”,四上第一单元“自然之美”,五上第一单元“万物有灵”,六上第一单元“走进自然”。从多角度编排课文向学生展现大自然,让学生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大自然。纵观本单元的选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种动物的成长变化;《我是什么》通过图文向学生揭示了大自然中某一种物质的形态变化。《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讲述不同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变化的诗歌。语文园地七中的“识字加油站”介绍了一系列去野外观察大自然的准备工具。“我爱阅读”中的《企鹅寄冰》这个童话故事中蕴含水遇冷成冰,遇热成水的道理,告诉学生们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变化。这本单元学习内容分别从动物、自然现象、植物这三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大自然到底还藏了哪些秘密,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去观察和探究。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地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本单元语文要素“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能力,纵观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尤其在低段教材中“积累与运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递进性:一上第四单元提出要“模仿课文中简单的短语和句式”;一上第七单元提出要“合理搭配'的’字词语”;二上第四单元提出要“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三上第一单元提出“在阅读时,要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三上第七单元提出要“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积累与运用这一语文要素始终贯穿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在中低段表现的格外明显,且积累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经验呈螺旋上升式发展,从机械记忆词语、短语的固定搭配,到自主感悟语言并根据自身喜好进行积累。这也体现了语言发展“从无到有”的渐进性。所谓“厚积薄发”,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经验后,最重要的是学会迁移,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

本单元除了“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外,“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是另一个教学重点。纵观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在这一语文要素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递进性:一年级提出“借助图片阅读课文”,二年级上册提出“借助提示(图片、关键词句)讲故事”;二年级下册提出“借助提示(图片、关键词句、示意图、表格)讲故事”,三年级提出“详细复述(聚焦关键情节,内化语言)”;四年级提出“简要复述(理清脉络,培养概况能力)”,五年级提出“创造性复述(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由低到高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分析各阶段的重点,我们可以知道:讲故事所借助的提示,从图片逐渐变为了关键词句、示意图和表格,从直观转为抽象。教材从二年级开始,提供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讲故事。本单元重点在于借助图片了解并讲述课文内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配有多幅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与课文内容形成呼应,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借助托讲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细观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也针对“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维度的训练。《小蝌蚪找妈妈》借助课后第二题“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说清楚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提高讲故事的能力。第三题“读一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力求让学生感受动词的表达作用,并能主动运用动词说句子。《我是什么》课后第二题“读一读,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在用他们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感受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能准确运用动词说句子。课文配有三幅插图,分别画了空中漂浮的白云、半空降落的雨点、冬天下雪的情景,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第二题“在课文中画出来,再说说他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鼓励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课后第三题“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提供了柳树、果树和凤仙花的图片,并用关键词或关键事物提示他们传播种子的方式,引导学生仿照诗歌说一说,再拓展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单元同时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课后题围绕这两点语文要素编排了如下练习:《小蝌蚪找妈妈》第2、3题,《我是什么》第2题(略),《植物妈妈有办法》第2、3题。

除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外,小学低段是落实识字写字和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尝试发现汉字的规律,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基本要求,从单元课文课后练习题中不难发现,朗读课文的要求贯穿始终,且《小蝌蚪找妈妈》和《我是什么》课后都有读一读、记一记,促使学生做好语言积累。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达成“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还要注重其识字写字、朗读和积累的训练。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指出:“ 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本单元用童话、诗歌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知识的同时感受自然的奇妙,学习课文的表达。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选做题,不仅是词语运用的练习,也是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模仿运用。

本单元安排了“快乐读书吧”,阅读的是童话故事。“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指出:“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单元课文主要是童话文体的,正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初步了解童话内容的丰富多彩。“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主要书目有《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房子》《一只想飞的猫》等。这次整本书阅读,除了培养阅读兴趣,感受童话的魅力,还要学会阅读封面、用好目录、了解作者等方法,继续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大单元设计构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新版课标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实施的路径则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活动。本单元设计力求以整合为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关联的思想对教材单元内的学习材料、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凸显整体性、综合性;设计整体学习情境,具体学习活动,凸显“实践性”,使学生在整体情境、具体活动任务中实践、习得、反思、发展。

梳理整个单元编排的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等学习实践领域的目标要求,本单元重点读写训练目标大致可以表述如下:

学生将知道(K):

1.大自然中有很多秘密。

2.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独特的意义。

3.图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故事的内容。

4.封面、目录等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5.猜测是一种有意思的阅读策略。

学生将理解(U):

我们可以使用合适的动词,让语言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童话故事充满了想象力,运用猜测的策略阅读童话故事很有意思。

学生将能够(D):

1.准确使用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

2.借助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3.阅读童话故事书时,会借助封面、目录进行猜测。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外,这个单元最根本的学习目标,是聚焦于“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也就是要通过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

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意义,准确使用词语能够让表达的意思更精准形象。

复述可以促进记忆和理解,运用合适支架(借助图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故事内容,为复述提供积极支撑。

教材为达成概念性理解提供的主题情境,也就是学习境遇,是有关大自然主题的。教师可以具体创设这样的学习境遇:大自然里藏着很多很多的秘密,发现这些秘密,把这些秘密写成好玩的故事或者诗歌,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们一年级时就从《棉花姑娘》和《小壁虎借尾巴》中了解了一些秘密。如果你能够阅读更多这样的故事或诗歌,能够直接走进大自然去探索,你就会发现更多大自然附秘密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当“大自然的小小发现官”吧。就基于这样的学习境遇,促成大概念理解的核心任务就可以设计为:

我的自然发现之旅(第一季)——“大自然小小发现官”

比赛内容和形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事物(课本和课外均可),使用不少于5个动词库里的词语,把你的自然发现讲给大家听,赢得班级“大自然的小小发现官”称号。

成功标准:

班级“大自然发现官”成功标准:

(1)讲故事时声音洪亮,能让每一个观众都听到讲述者的声音。

(2)讲故事时能够使用不少于5个动词库里的词语,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精准形象。

(3)讲故事时能够加上一些动作,适应适当的语气,让讲述者的表达更自然,贴近观众。

要完成这一核心任务并达成概念性理解,就需要进行子任务的设计:

子任务一:挑战邀约,发布学习任务

1 班级分享交流“大自然的小发现”,引发单元学习期待,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2发布我的自然发现之旅——“大自然小小发现官”邀请函,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和重点。

子任务二:探索自然的奥秘,扩充“词语库”

1.动物朋友的奥秘(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

2.自然现象的奥秘(学习《我是什么》《企鹅寄冰》)。

3.植物朋友的奥秘(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梅花》)。

子任务三: 小试牛刀,争当“大自然发现官

1.讨论制订活动方案。

2.分工准备。

3.举行比赛。

4.复盘。

四上第一单元学习任务构思及《观潮》学习活动设计

单元整体解读与核心任务设计

文/卢小柯  李竹平

本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以及一个语文园地构成。由每篇课文的题目及单元导语便可窥探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自然之美。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著名诗句,为整个单元的开启奠定了无比恢弘、广阔的视野。从钱塘江大潮,到月光下的乡村景色,再到秋晚的江上,休憩在草地里的花牛,最后到梦幻浩渺的星空。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就是在带着我们领略自然之美。这里的“自然”,有震撼人心的天下奇观,也有朴素静谧的月下生活,还有司空见惯的鸟儿、花牛和繁星……自然之美,有平凡之美,又有壮观之奇。

所以,编者并没有将四篇课文都选成像《观潮》一样的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文章,或许那样更有利于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落实,因为这样“壮观”的文章,一般更能刺激孩子阅读的“嗅觉”,想象的兴趣。而是选择了最最平常不过,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可以见到,甚至体会到的场景。也正是这些朴素的场景,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感受的心,才将这么美的画面转化成文字流淌于纸上。当孩子们读到这么美的文字,再去想象画面时,哦,原来,我似乎也曾见过这样的场景,有过这样的感受,只是没有像作者描述的这么美罢了。这样的阅读体验,反过来,会激发孩子们在生活中去发现自然之美,平凡之美。

从文体上看,《观潮》是记叙文,《走月亮》和《繁星》是散文,《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是现代诗。记叙文根据故事的发展,比较容易想象出画面。散文中除了描写当下的景色,还会有一些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当下画面的理解,尤其像《走月亮》中作者生发的一些关于乡村生活的联想,这些联想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在学习时,我们可以简单的引导孩子区分出联想的部分,适当补白这些联想,就容易根据文字想象画面了。待画面构建好了,再补上联想的部分,来丰富画面。现代诗比散文的语言更加精炼,抓住物象,借助插图,在朗诵中构建画面,体会虽廖廖数字但刻画了丰富的意境的自然之美。

大自然虽美,但敌不过人类对于环境的肆意破坏。口语交际,就安排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习作也与单元主题有着一丝联系:推荐一个好地方。所谓的好地方,可能就有着自然之美。当然,也不拘泥于有着自然之美的地方,刺激的游乐场、好玩的书店,都可以成为推荐的地方。

语文园地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部分。交流平台总结了,边读边想象画面,不仅仅要想象画面,还要想象画面中的声音、味道等等。词句段运用中首先给了几组画面感很强的四字词语,后又提供了表示时间迅速转换的词语。画面感、时间感,共同在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时空感,为他的习作提供素材。书写提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四年级起,开始使用横线本书写。这对于一直使用田格的孩子们来讲,是不小的转变,有难度的转变。建议可以将书写提示前置,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就穿插练习。日积月累的《鹿柴》是一首非常有画面感的古诗,对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也是一种文体上的补充。

从上面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解读可以看出,这个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个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学习内容”指出:“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这个单元的选文与课程标准所提示的学习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从“语文要素”的定位来看,目标也是一致。通过想象来体会自然之美,也就是在阅读中运用图像化策略,并自然地结合联结策略,将文字转化为学生可知可感的形象。这样,在体会自然之美的同时,是在感受语言的表现力,是在丰富语言积累,是在为迁移表达做准备。

所以,这个单元要理解的大概念是:

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图像化)能够促进对文本(表现自然之美的文本)的理解,还能迁移于表达。

促进大概念理解的核心任务可以怎么设计呢?结合单元阅读训练目标和写作训练目标,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写互促,核心任务的选择,就可以从学生可以“生产”出什么样的表达产品来设计,例如开个“身临其境畅游会”,或者结合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推荐”,将核心任务设计为“好地方微信图文推荐”,任务的整合性、驱动性和发展性就自然而然拥有了。

《观潮》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人/卢小柯

一、文本教学解读

题目《观潮》,从“观”字可以看出,是人在看潮,所以文章既有写人的部分,又有写潮的部分。再者,作者用的是“观潮”而不是“看潮”,一个观字,可见视野之开阔,潮之宏大。

课文第一段是总起句,引领下文。二至五自然段用由远及近的角度,详细地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依次写了潮水未至、潮水初现、巨浪涌来、余波渐退的情景。

初读课文,似乎离孩子有些远,对于没有亲眼看过钱塘江大潮的同学,很难想象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想象以及补充视频材料,让孩子身临其境。此外,文章中除了有对潮水的描写,也有对人的描写,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为了让孩子更容易地想象画面,可以将二者的描写区分开来,先分别学习,再将二者联系。写人的部分反过来衬托潮的壮观。

关于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在引导学生朗读潮水的句子时,一生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去想象、感受。睁开眼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除了单元语文要素,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呢?

1.识字学词

本课要认的字,在课文中所组的词语多数都值得积累,再者,有些四字词语如“若隐若现、人山人海、风号浪吼”等,都适合在语境中理解并积累。

2.朗读积累

边读边想象,通过声音来传达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尤其是第四自然段,可以找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朗诵配音。

3.方法习得

1通过阅读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的方法就是想象——促进大概念的理解。

2)作者的写作视角是由远及近,写作顺序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

3)通过写观潮的人的多,反过来衬托潮的壮观。

二、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

2.能用想象的方法将读到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读出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背诵3-4自然段,理解图像化策略和联结策略在阅读中的价值。

3.朗读《浪淘沙》,并能从文章中找出与古诗对应的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单元导入,课题质疑,引出文章

1.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说说第一单元有几篇课文,几篇精读,几篇略读?

2.猜一猜,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几篇课文的题目以及单元导语)

3.齐读单元导语,引出古诗《汉江临眺》,结合诗意解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思。

4.自读单元学习目标,把它记在心里。

5.板书第一课课题《观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观潮,观字,一般形容观看视野比较大的地方,比如观影,观看演出等。从“观”字即可看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所以呀,第一自然段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为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板块二  朗读文章,把握大意,理清结构

6.我们一起往下读,看看钱塘江大潮怎么就被称为天下奇观的。

2-5自然段每段请一名同学读,读完后思考:这一段主要在讲什么?

板书:潮来前(2

     潮来时(3-4

     潮头过后(5

板块三  细细品读,想象画面,视频渲染

7.第三、四自然段都是写潮来时的,但有些句子也并没有写潮。请划出写潮水的句子。

8.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发言。再请两名同学分别读,用他们的朗诵表现出画面。

其他同学不仅要想象看到的画面,同时想象听到的声音。

全班再齐读写潮的句子。

9.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第一遍学生观看,第二遍个读配音,第三遍全班朗读配音。

10.除了写潮的句子,文章中还有很多句子,他们又是写的什么呢?

写看潮的人群的。

明明写观潮,为什么还要写看潮的人群呢?

因为看潮的人多,更能说明钱塘江大潮的壮阔,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再自由读读写人的句子。

板块四  引入古诗,对比朗读,加强情感

10.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奇观,唐代的刘禹锡就写过《浪淘沙》,我们一起读一读他是怎么写的。

11.解释“须臾”,与课文中“顿时”“霎时”同义。

12.去文章中找一找,与诗句相关的句子。同桌交流后全班分享。

1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3-4自然段。

三、教学资源链接

钱塘江大潮视频:

https://yoo.qq.com/m/video.html?id=j0558x1i08x&hgptag=txvideo12&vuid24=SZNP7lfCJL2CA0PUrkYH4Q%3D%3D&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first=2

创办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五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郭雅楠

单元整体解读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编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借物抒情”,而编排的四篇课文也都是很经典的借物抒情的文章,包括日积月累的《蝉》,诗人借蝉阐发高洁的志向。

四篇课文,哪一篇都文质兼美,哪一篇都令人回味。《白鹭》开篇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细细品读文字,读者会发现,不仅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篇文字也是一首精巧的诗。《落花生》语言最是朴实,字里行间都氤氲着暖意,父亲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因为温暖的家庭氛围而显得更加真诚、亲切、深入人心。《桂花雨》里,那迷人的香气,那摇落花雨的欢乐,让读者也不知不觉陪着“我”和“母亲”一起思念起家乡了。《珍珠鸟》里,作者的那份人替鸟着想的小心和用心,终于赢得了小鸟的信赖,创造出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令人赞叹,也启人深思。

作者描写的是事物,抒发的是心中最真最切的情感,真情流露笔端,文字就令人回味。用心读过这四篇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这一阅读训练要素的落实,应该是很自然的学习收获吧。写白鹭,写落花生,写桂花雨,写珍珠鸟,不都是抒发了作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吗?当然,“很自然的收获”并非“自动”的收获,总得师生沉浸文字,细细品出个中滋味,读懂作者的心思,也就读懂了文章借物抒情的表达秘密。借物抒情,可以像郭沫若的《白鹭》那样,抓住意象特点,着力描摹和渲染,抒发的是情志;也可以像许地山的《落花生》、琦君的《桂花雨》那样,把与落花生、桂花雨有关的家庭故事娓娓道来,着力于叙事,抒发的是情思;也可以像冯骥才的《珍珠鸟》,在描述了作者与珍珠鸟独特而难得的生活细节和经历后,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点睛之笔升华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很多,这大概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明确提出在阅读中发现、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因为进入高年级,从课文中领会、习得各种常用的表达方法,是阅读学习的重要目标。关于文章是怎样表达感情的,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就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部分的“学段要求”中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的表述是一致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情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既然四篇课文都告诉了学生,作者写物,为的是抒发心中特定的情感,那么,尝试“用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就成为“以读促写,学以致用”的合理而自然的目标选择了。单元表达训练要素的定位,是与阅读训练要素的定位密切相关的。从阅读理解到习作训练,是很自然很紧密的“读写结合”的编排,这是这个单元突出的特点。这一点,不仅从单元读写训练要素中可以看出,教材中习作内容和要求的呈现,开篇就点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像琦君笔下故乡的桂花,冯骥才眼中可爱的珍珠鸟。你的心爱之物又是什么呢?”

从四年级开始,与“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关的表达训练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自己喜欢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等。这些习作内容和目标安排,都聚焦一个重点——写出真情实感。所以,表达方法的学习运用一定要通过真实的表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不能为了学习表达方法而学习表达方法。

正如统编版教材对语文园地内容和目标的定位,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也是围绕单元读写训练要素编排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明确课文借物抒情的写法,词句段运用聚焦了突出事物特点时的对比写法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意思。“日积月累”是虞世南的《蝉》,诗人借蝉阐发了自己追求高洁的志向。

这个单元,唯有一项学习内容,与人文主题和读写训练要素,似乎在任何维度上都没有直接联系,那就是“口语交际”。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制订班级公约”,重点训练目标有两点,一是“发言时要控制时间”,二是“讨论后做小结,既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说明不同的意见”。因为口语交际的内容目标与单元读写内容目标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就可以独立安排设计学习活动。鉴于“制订班级公约”与学生的教室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口语交际学习活动前置,或与第一周的班会课融合,这样学习活动就有了真实的“境遇”和需求。

大单元设计思路

鉴于以上的解读,这一单元的大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主要体现在课文阅读、习作和语文园地三项内容的整合上。因此本单元的KUD目标提炼为:

学生将知道(K):

1.什么是借物抒情。

2.事物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作者建立联结,寄托不同的感情。

学生将理解(U):

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内心情感,作者会通过描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以及与事物之间的故事,来抒发情感。

学生将能够(D):

1.读懂并说出课文中作者寄托在具体事物上的情感。

2.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撰写文章。

单元学习目标要真正得到落实,并促成学生从元认知上理解目标,就要努力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性理解。这个单元学生要理解的大概念可以提炼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一大概念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是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概念性理解,而本单元的重点落在“借物抒情”上。

什么样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呢?单元文本写的事物,都是作者倾注了喜爱之情的。学生在成长生活中,也拥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这些心爱之物都是有故事的。分享心爱之物的故事,就是一个值得用心创设的任务情境。结合单元内容、学生实际、情境创设,可以将能够促成概念性理解的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创办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学生将在学习课文作者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思想感情的同时,联结自己的心爱之物和故事,学习运用借物抒情的方式撰写自己的作品,作为心爱之物展览分享时的解说词。创办童年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展示每个人的心爱之物,每个班都是一个子馆,整个年级可以互相参观。

这个核心学习任务需要分解为三个子任务来落实。

子任务一精心挑选心爱之物1课时)

任务说明:“你有没有非常珍爱的东西?”以此问题进行话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发布单元核心任务“创办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通过讨论如何展览和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发布核心学习任务成功标准。课下精心挑选2-3件自己的心爱之物,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每件心爱之物的名字、特点、来历、故事等等,为博物馆展览很介绍做准备。

子任务二探寻借物抒情的表达秘密4课时)

任务说明:品读《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联结自己的心爱之物,为讲述自己心爱之物的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写法,进行构思。

子任务三童年博物馆开馆展览(2课时)

任务说明:从2-3件自己的心爱之物中选定一件,从样子、来历、故事等角度,写出自己的心爱之情。布置童年博物馆,每人展出2-3件心爱之物,制作简介标签。以自己的文章为基础,为其中一件心爱之物准备“解说词”。讨论开馆前的准备工作和展览当天的分工,举行开馆仪式。组织参观和解说(只有一个班,就分组进行参观和解说;如果有平行班级,就分班进行参观和解说)。针对“借物抒情”写法的运用进行复盘总结。

学习过程设计

子任务一:单元开启,发布任务(1课时)

1. 话题导入

讨论“你有没有非常珍爱的东西?你和它有什么故事?”,学生畅所欲言,产生学习兴趣。

2.明确单元核心任务:创办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

3.讨论:在这个童年博物馆里,在展示物品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展示什么?明确为心爱之物配上解说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产生学习期待: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把对一件事物的喜爱之情写出来。

5.明确单元成功标准

(1)能够知道文学作品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能够仿照课文,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描写清楚,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4)能够在童年博物馆的展览中展出、解说自己的心爱之物,并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讲述进行评价。

子任务二:学习如何在描写事物中表达自己的感情(4课时)

1.自主阅读《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在你认为能感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地方做批注。

2.小组、班内分享批注。如《白鹭》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直接赞美白鹭的感情。

“色素的搭配,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体会作者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作者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然后抓住色素、身段、搭配、适宜这几个关键词,体会白鹭的外形美,就好像人们精心设计过的一首诗。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看图对比理解“素--白、黛--黑”,“素”的意思是“白”,“黛”的意思是黑,“一忽”的意思是极小的分别,理解“分、忽”强调极其微小,小到极致。再长一点就太长了,再短一点就太短了,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黑一点就太黑了,白鹭的一切都是刚刚好!

3.小组讨论学到的写作方法,班内总结。

通过对文章词句的批注,总结学到的能写出对心爱之物喜爱之情的写作方法。如《白鹭》抓住意象特点,着力描摹和渲染;《落花生》《桂花雨》那样,把与落花生、桂花雨有关的家庭故事娓娓道来,着力于叙事;《珍珠鸟》,在描述了作者与珍珠鸟独特而难得的生活细节和经历后,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点睛之笔升华主题......

子任务三:童年博物馆开馆展览(2课时)

1.回顾学过的写作方法,并利用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梳理回顾,进行习作实践——为你的心爱之物撰写解说词,为童年博物馆开馆做好准备。

2.学习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用于解说词的修改提升。

3.小组讨论如何布置童年博物馆,如何将班内或年级内展出的物品进行分类,展览前的准备工作(如场地、人员分配、场地布置、邀请人员、邀请函等等)

4.年级举办开馆仪式,邀请其他年级的同学、老师或家长进行参观。

学习评价设计

成功标准:

1. 能够知道文学作品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够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 能够仿照课文,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描写清楚,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4. 能够在童年博物馆的展览中展出、解说自己的心爱之物。

不同凡“想”分享会——六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杨瑞霞

一、教材横向解读,明确学习目标

统编教材六上第一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课文主要描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热烈的民族风情。《丁香结》是作家宗璞因着目睹了城里城外丁香花的繁荣盛开,因着回忆了自己斗室外丁香花的花团锦簇,进而联想到丁香结所象征的愁怨和对人生的启示。《古诗词三首》是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作,描绘了诗人日暮时分停宿建德江渚时油然而生的羁旅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盛夏游览西湖时,偶遇暴风骤来骤去时所创作的一首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以花自喻,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塑造了花憧憬光明、与万物和谐相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能仰望天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四篇课文的共性特点是,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基于此,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安排这一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联想和想象,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这也是2022版课程标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对第三学段的具体要求。

如何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草原》的课后第三题“生活中你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提示了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丁香结》课后第二题“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揭示了可以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想开去”,“阅读链接”提示了可以联系与描写景物相关的诗句,借助文学意象“想开去”;《古诗词三首》课后第二题提示了可以抓关键词句,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自身已有体验“想开去”;《花之歌》阅读提示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到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揭示了我们可以通过“变形”,既我们可以变成一朵花、一条杨柳、一朵水莲等,想象“变形”后世界随之而来的变化,这与本单元的单元习作产生了联结,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也要从“所写”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这也是本单元习作训练要素的要求。简言之,“想开去”就是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

二、 教材纵向解读,把握学习程度

关于联想和想象,统编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安排了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要素,具体情形如下: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二上

第七单元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下

第二单元

读句子,想象画面。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下

第四单元

根据课文有关的情境,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二下

第八单元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三上

第三单元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三下

第五单元

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四上

第一单元

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

六上

第一单元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六上

第七单元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关于联想和想象,低年级学生应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想象,学习运用书面言语,将想象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中年级学生应该做到,自觉地运用想象,熟练地运用书面言语,将想象到的内容表达出来,感受想象的神奇;高年级学生应该做到,根据课文内容,自动化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思或哲理。根据上述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遵循一些方法,形成自动化的联想和想象。

三、 明确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

根据上述分析,本单元的大概念可以提炼为:联想和想象丰富阅读体验。

这一大概念指向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阅读体验?

指向这一核心问题的核心任务是:不同凡“想”分享会。

这里的“想”是指联想或想象,不同凡“想”是指,由于个体差异,尤其是他们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阅读时,每个人的意义建构也不一样,因此,不同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可能联想或想象到的事物是不同的,虽然学生联想或想象的内容具有差异性,但是他们联想或想象的途径却具有共通性,如,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结合阅读的文本内容,联系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从另一种事物的角度,展开想象,想象变化后的世界随之而来的改变等,因此,不同凡“想”的“想”聚焦于联想或想象,最终呈现的学习成果,既可以是自主阅读散文时,通过迁移运用联想或想象,交流分享自己获得的丰富的阅读体验,也可以是自主创意写作时,通过迁移运用联想或想象,交流分享自己习作中的奇思妙想。分享形式可以是口头言语,也可以是书面言语。要完成这一核心任务,需要设计三个子任务,分别是:结合自身经历“思绪万千”、联结阅读经验“浮想联翩”、转换事物视角“奇思妙想”。

子任务1——结合自身经历“思绪万千”。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以他们的生活为背景发布单元任务:不同凡“想”分享会,旨在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其次,阅读《草原》,读到课文中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内容,通过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或惜别的情景,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最后,总结联想和想象的第一种路径,并尝试迁移运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开启寻'思’之旅”和解锁“思绪万千”两个学习活动。

子任务2——联结阅读经验,“浮想联翩”。首先,阅读《丁香结》课后的“阅读链接”,了解古诗中“丁香”这一意象,交流“丁香”意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其次,对比阅读《丁香结》,边读边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由丁香引发的所思所感,学会运用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的联想方法;然后,对比阅读《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思考并交流,两首古诗中都有“月亮”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结合诗句有理有据地分析原因;最后,迁移运用由具体事物联想到抽象意义这一联想方法,阅读有关描写梅、兰、竹、菊的散文,了解这些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解锁'浮想联翩’”和“升级'浮想联翩’”两个学习活动。

子任务3——转换事物视角,“妙想无边”。首先,自主阅读《花之歌》,结合“阅读提示”,与同学交流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并寻找作者的表达密钥;其次,对比阅读《花之歌》和《杨柳与水莲》,思考并交流两篇课文在内容和表达上的异同点;然后,总结联想或想象的第三条路径,即转换事物视角“奇思妙想”,最后,联结单元习作主题“变形记”,尝试运用转换事物视角的方法,大胆想象,进行文学创意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解锁'奇思妙想’”和“使用'奇思妙想’”两个学习活动。具体情形如下:

图片

1上第单元大单元主题框架

四、基于学习任务,细化评价标准

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既是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评价的主要情境,因此,本单元的评价情境分别是,结合自身经验“思绪万千”、联结阅读经验“浮想联翩”、转换事物视角“奇思妙想”。每个学习活动后的学习成果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思绪万千”学习任务的学习成果是,第一,对大单元核心任务清楚明白,有主动参与学习任务的意愿;第二,学习《草原》时,能在充分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联想自己生活中与之类似的情形,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思,因此,评价标准应聚焦两点:一是学生是否对大单元核心任务清楚明白,是否有主动参与学习任务的意愿;二是学习完《草原》后,学生是否具备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体会作者情思的能力。

“浮想联翩”学习任务的学习成果是,第一,阅读《丁香结》,学习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的联想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阅读有关描写梅、兰、竹、菊的散文,迁移运用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的联想方法,加深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因此,评价标准应聚焦两点:一是学习完《丁香结》后,学生是否能借助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的联想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学生是否能在自主阅读有关描写梅、兰、竹、菊的散文中,迁移运用由具体事物联想到象征意义的联想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奇思妙想”学习任务的学习成果是,第一,阅读《花之歌》,学习作者从另一种事物的视角,展开想象,观察世界变化的表达方法;第二,完成单元习作《变形记》,迁移运用从另一种事物的视角,展开想象,观察世界变化的表达方法,因此,评价标准应聚焦两点:一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从另一种事物的视角,展开想象,观察世界变化的表达方法;二是学生在文学创意写作过程中,是否能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内容写详细。

资料来源:青岛市小学语文教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