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百练:三三(沈从文)

 一中大语文 2023-01-16 发布于福建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这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剂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后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大童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

C.小说以比拟的手法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湖的歌”,十分形象,且用拟声词“咿咿呀呀”传神表达,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淡化情节冲突,叙事散文化。

2.三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汪曾祺曾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小说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B

2.①真诚率直。赶逐蛮横无理的鸡;别人有礼,对待别人也有礼。

②活波可爱。学着吹唢呐;钓鱼人撇断鱼竿,三三赶紧去告诉妈妈。

③坚韧要强。从容面对家庭艰难;面对垂钓者,维护自家的鱼。

3.①情节淡化。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

②语言诗化。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

③选材质朴唯美。风光民俗,淳朴自然,清新如画。清潭嘉树、白鸭游鱼、碾坊山田,水车日夜不知疲倦地唱着含糊的歌,意境优美,如诗如画。

④人物弱化。正文写三三和母亲等,只是简单概述片段,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理解错误,这是表现三三母亲的乐观、善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文中“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等内容可以看出,三三心中有着价值判断,别人有礼,对待别人也有礼,体现出她真诚率直的性格。

从“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等情节可以看出,三三有着小孩子普遍具有的活波可爱的特点。

从“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可以看出三三从容面对家庭艰难。从“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可以看出,三三面对垂钓者,维护自家的鱼。从中可以看出她坚韧要强的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体裁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本篇小说非常具有特点,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小说形式上更接近散文,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

首先,小说情节淡化。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这样的写法就接近于散文的写法。如小说中只是记叙了三三的生活状态,“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小说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就如同对三三生活的记录。

其次,小说语言诗化。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具有特点,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如“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

第三,在选材上,沈从文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选材质朴唯美,具有湘西的风情。“在急流处筑了一这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其后有纯朴的风俗,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意境优美,如诗如画。

在小说中,没有传统小说的那种通过典型情节来塑造重点人物,而是只是简单概述片段,故意将人物弱化。正文写三三和母亲等,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只是将他们的生活场景简单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小说要反映生活的创作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