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带特征 明代玉带板样式:光素、高浮雕、多层透雕。 明代玉带板纹饰: 1、瑞兽图案:龙、飞龙、麒麟等,最为常见; 2、动物图案:鹿、斗牛、蟒、狮子、螭虎、犀牛、月兔、马、驼等; 3、禽类图案:云鹤、孔雀、凤鸟、海冬青捕鹅等; 4、花卉图案:灵芝、牡丹、葵花、松、竹、梅等,且多以组合形式出现,如松鹿阔玉带、灵芝麒麟玉带、牡丹蟒阔玉带等。 5、人物图案:婴戏、高士等,人物类图案最为少见。 6、吉语图案:寓意吉利祥瑞,如牡丹寓意富贵、灵芝和仙鹤寓意长寿、鹿代表“禄”、雀鹿隐喻“爵禄”、鹰熊为“英雄”等。 明玉带收藏前景 1、明代玉带板相较于唐宋时期,存世量较大,但成套者较少,多为出土。目前所见馆藏及著录发表的明代玉带有百余套,民间所见成套者极少,多为单片。 2、玉带,作为明代官作玉器的一部分,基本都以优质的玉料和高超的工艺琢治,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准。因明代玉带只有皇族、一品、以及皇帝特赐才能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这也决定了其存世量相较于其他明代玉器少很多。国人受“蟒袍玉带”等传统富贵观念影响,也乐意收藏此类玉器。 3、现代高仿古玉发展迅速,尤其表现在明清玉牌子、圆雕、器皿摆件类,大大提高了收藏风险。而明代玉带板,原本并非市场热捧,因工艺繁杂,费时费工,同等玉材,仿制玉牌子获利比例远超带板,且工艺耗费远小于带板,故仿品相对较少涉及。 4、就收藏而言,成套带板数量太少,普通藏友很难遇到,侥幸遇到也会因价格原因难以请走。建议从单片玉带板入手,喜欢带板的藏友建议形成系列收藏,带板因题材多样,纹饰多变极具品藏之趣。 明玉带鉴定要点 通过文物商店里的一件玉带板进行实物案例分析: 一、 玉质 明代玉料整体质量前不如宋,后不如清,玉质相对较差,但作为官造玉器其玉料相较明代其他玉器要精纯很多,应多为和田玉质,尤其是光素带板与工艺极精良者尤甚。 故在鉴识明代玉带板中,玉料如非和田玉质者,仿品的可能性极大,即便为真品,也会因玉质差而价值大幅受损。 二、 工艺
1、明代玉带板的工艺可谓当时所有玉雕工艺汇集于一身,浅浮雕、多层镂空、减地高浮雕等。应特别注意镂空雕刻的拉丝工艺痕迹,真品拉丝痕迹呈现“W”、“V”形,交错排布。
2、明代玉带板大部分经过拉袋子工艺,对拉丝面进行抛光修整,修整后表面平整很多,边缘处仍能看见少许拉丝痕。
3、带板正面及周边,均抛光精良,多见玻璃般光泽。
4、背面因系镶嵌或穿缀,故不抛光。留有原始工艺切割痕,即大面积的砂坑状斑痕。
5、背面多有为减重便于佩戴而进行的掏打,即将带板正面纹饰较厚处,于背面用实心钻或砣轮碾磨薄,用以减轻整套带板在佩戴时的重量,并非残缺。
6、背面排方多有四对蚁鼻穿孔、圆桃一般为三对、辅弼为两对至三对、铊尾四对至六七对不等。旧制带板皆用金属丝穿缀,久之即易损坏蚁鼻穿孔,故而背面之蚁鼻穿孔多有反复打钻,重新利用蚁鼻破损旧孔一眼而再打一眼而做成新穿孔的情况。
7、带板侧边多有轻微的倾斜,是为了便于镶嵌进铜鎏金托或金托之中,今所见带板少有金托存在。 8、较多明代浮雕、高浮雕带板在“减地”后,往往将“地子”碾琢的较为平整,并精细抛光,与带板整体形成和谐完整的光泽。经过几百年岁月积累,包浆多熟厚自然。 三、尺寸 明代玉带板的尺寸皆有定制,虽无文献记载,但可通过常识辨识,纵观明代玉带板尺寸: 排方:基本长5-8cm、高4-6cm、厚0.5-1.5cm; 圆桃:基本高4-6cm、宽4-5cm、厚度等同排方; 辅弼:基本长2-3cm、高5-7cm、厚度等同排方; 铊尾:基本长8-16cm,高5-8cm,厚度等同排方。 超越这个范围者,要特别谨慎,需综合判断,虽不排除有特大尺寸的真品存在,但这种现象应该极少出现,不会轻易碰到。 四、痕迹
龙眼并排,圆眼凸出,多用管钻实现。
眼睛平面部位抛光痕细碎杂乱,光泽莹润。
眼睛底部,典型管钻痕迹,由于底部较深,难被抛光到,所以光泽明显比平面部位相对较暗。
标准的砣痕特征,尖、浅、齐、砂、暗、对称。
龙嘴和龙牙通过实心钻刻画,旋痕明显,旋痕间距分布自然,深浅不一,表面莹润。
龙鼻用如意云头纹装饰,形似猪鼻。
阴刻线转砣自然,接刀痕衔接顺畅。
龙身修长纤细,蜿蜒盘踞,龙身布满网格鳞纹。
龙身虽然纤细,砣具受限,但微观下砣痕依然干净挺拔。
龙身与背鳍中间通过深阴刻线分割,增强了龙身的盘转和动感。
龙四肢关节处施卷草纹,龙腿细长似火柴棍。
龙爪呈风车状,团爪似抱球,4趾最为常见,5趾龙纹是皇帝专属,级别最高。
龙爪通过实心钻分出趾头。
玉带板侧边经过精细抛光,多呈现“玻璃光”。
玻璃光处的微观痕迹依然丰富自然。
带板侧边被腐蚀部位。
断崖式脱落,层次感丰富,光泽莹润。
带板背面没有经过细打磨,保留下明显的切割痕和大面积的砂坑状斑痕。
微观图可见粗打磨痕迹,以及腐蚀脱落,凹坑底部光泽依然莹润。
蚁鼻孔是通过2次钻孔实现,第1次(红色线)是直上直下打眼,第2次(蓝色线)是在第1次打眼底部位置侧向打眼,明代蚁鼻孔已经非常娴熟。
想学习更多古玉鉴定知识 快来参加我们线下课程吧 古玉鉴定之考古游学 课程表 点击这里查询 玉带板实物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