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潇湘洙泗——岳麓书院

 细雨青衫 2023-01-16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岳麓山下,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故有“千年学府”之称。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真宗赐名岳麓书院,从此书院名闻天下。南宋时,理学家张栻主持书院,大理学家朱熹两次前来讲学,生徒达千人,有“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之说,号称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岳麓书院建筑布局呈对称形,中部为教学区,在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赫曦台、二门、讲堂、御书楼,两侧分列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堂、百泉轩、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濂溪祠、四箴亭等;左为文庙;右为花圃、园池。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造型优雅,色泽庄重。


『朱张祠

图片

朱张祠又称崇道祠,祀朱熹和张栻,位于岳麓书院内。崇道之称始于明通判陈纲,其祠附主于四箴亭。吴道行《谒朱张二先生祠》诗云:“犹见先生宇,嵬然古刹前。勿深同异辨,翻藉磐声缘。栋落阴晴雨,甍飞昼夜泉。相期今在昔,回户历星悬。”今祠系1998年按清同治时原貌重建,三间硬山,檐高四米。


『濂溪祠』

图片

濂溪祠祀周敦颐,位于岳麓书院内朱张祠侧。清嘉庆初年,山长罗典始建。厥后,有秉臬吾楚者,以濂溪未至岳麓而废。袁名曜为山长时再建。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移于朱张祠之上。即其旧宇补葺之,改为“六君子堂”。周敦颐(1017年—1073年),湖湘学派的创始人,字茂叔,道州(今道县)人。哲学上提出以“诚为核心”的心性伦理论体系,代表作为《太极图说》和《通书》,长沙岳麓学派尊他为理学宗主。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世称濂溪先生。今祠系1998年按清嘉庆时原貌重建,三间硬山,檐高四米。


『六君子堂』

图片

原名慕道祠,位于岳麓书院内,以原濂溪祠改建。祀宋潭州太守朱洞、李允则、刘珙,山长周式,明长沙通判陈纲、同知杨茂元,均为对建设岳麓书院有功之人。今祠系1998年按清同治时原貌重建,三间硬山,檐高四米。


『文泉』

图片


文泉又名濯缨池、濯清池,宋安抚使刘珙于乾道元年(1165年)所建,在岳麓书院百泉轩之下。相传屈原放逐沅湘时,来到长沙,曾在此井洗涤帽带(濯缨),故名濯缨池。池上原建有濯清亭,宋张栻有《濯清亭》诗云:“芙蓉岂不好,濯濯清涟漪。粟之不盈把,怊怅墓忘饥。”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湖南巡抚李湖重浚濯缨池,挖基时,涌出一股清泉,清冽而甘,以为瑞兆,遂凿井围栏。学使姚颐题名“文泉”,并撰《岳麓书院文泉记》,碑刻嵌于旁壁。


『御书楼』

图片


御书楼在岳麓书院讲堂之后,始名尊经阁,建于宋,明弘治九年(1496年)重修,万历中长沙府推官陈大绣《尊经阁》诗云:“旧是谭经处,幽芳自不伦。山空云气霭,枝袅鸟声频。圣道宁今古,亭台倏故新。悠然归去晚,清兴隔江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湖南巡抚丁思孔改建今址,改名为御书楼,后又多次重修。今楼为1986年重建,为仿宋建筑,五间十字平面,前出抱厦,两层重檐十字顶,盖黄色琉璃瓦。


『自卑亭』

图片


自卑亭位于岳麓山今湖南大学广场东北侧,原为岳麓书院之入 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府同知赵宁倡建。亭名取《礼 记·中庸》“若登高必自卑”之意。亭名由岳麓书院山长车万育所 题。乾隆二十四年(1759)山长欧阳正焕重修。今亭为嘉庆十七年 (1812)山长袁名曜重建,作平面作正方形,砖木结构,单檐歇山 顶,上盖青瓦,白色粉灰外墙,亭角微翘,吻兽脊饬,端庄肃立。


『岳麓书院文庙』  『崇圣祠』

图片

图片


岳麓书院文庙位于讲堂左侧,始建于明弘治间,内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及廊庑等建筑。文庙及崇圣祠为供奉孔子之所,是古代书院的必有建筑,后屡有兴废。今文庙、崇圣祠为抗日战争后重建,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大成门为五间硬山,三山屏墙,优美大方。另有花岗石构建的“道冠古今”牌坊。


『文昌阁』  『奎星楼』

图片


图片


文昌阁在岳麓书院讲堂后,清康熙间湖南巡抚周召南鼎新,为文庙附属建筑。奎星楼位于岳麓书院前,乾隆年间山长罗典创建, 建楼目的为“以当文峰为今秋闱发兆”。据民国初年所摄奎星楼照片,可知该楼实为一座双层六角亭。文昌本为星名,是古代对奎星之上六星的总称,星相家认为它是主大贵的吉星,后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奎星又名魁星, 常追附于文昌帝君,是 天上二十八宿之一,在汉代便有“奎主文章” 之说。故士子考试之前和金榜题名之时,都要跪拜文昌帝君和魁星。今文昌阁为1998年重建。然奎星楼今已不存世。


『湘水校经堂』  『校经书院』

图片


湘水校经堂原在岳麓书院内,为道光十一年(1831年)崇尚朴学的湖南巡抚吴荣光所创。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校经堂课业陷入停顿。光绪元年(1875年), 湖南学政朱逌然重新恢复湘水校经堂,改设于都正街原城南书院旧址,其学术风尚朝着经世致用方向发展。由于城南旧址狭窄,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湖南学政张亨嘉与巡抚张煦商议,于长沙湘春门外熙宁街另建新舍,并将湘水校经堂改名为校经书院。

(文字摘自《长沙名胜文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