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导读(七十四)—《外篇 · 天道》2.6-3

 叶落无痕73 2023-01-17 发布于吉林

外篇·天道-3

【原文】

(fú)夫帝王之德,以天地(wéi)为宗,以道德(wéi)为主,以无(wéi)为(wéi)为常。无(wéi)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wéi)为也,则(wéi)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fú)夫无(wéi)为也。上无(wéi)为也,下亦无(wéi)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wéi)为也,上亦有(wéi)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wéi)为而用天下,下必有(wéi)为(wéi)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wàng)王天下者,(zhì)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diāo)彫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wéi)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wéi)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注释】

(1)宗:根本,本源。

(2)主:中心。

(3)常:准则。

(4)用:驾驭。

(5)不臣:不成其为臣下。

(6)不主:不成其为君主。

(7)不易:不变。

(8)落:通“络”,笼络。引申为周遍、覆盖,包罗。

(9)辩:口才。

(10)彫:雕饰,粉饰。

(11)化:自然化育。

(12)功:精善,成功。

(13)配:合乎。

(14)乘:驾驭。

(15)驰:驱使。

(16)用:役使。

(17)人群:指有才智之士。

【译文】

帝王的德行,以天地为根本,以道德为中心,以顺应无为而治为常规。帝王无为,就能为天下人所依赖而且闲暇有余;臣子有为,即使做事时天下人都跟着竭心尽力也唯恐不足。因此,古时候的人都看重帝王无为的态度。处于上位的帝王无为,处于下位的臣子也无为,这样臣子跟帝王的态度相同,臣子跟帝王相同那就不像臣子了;处于下位的臣子有为,处于上位的帝王也有为,这样帝王跟臣子的做法就相同了,帝王跟臣子相同那就不像帝王了。帝王必须无为方才能役用天下,臣子必须有为才能为天下所用,这是天经地义不能随意改变的规律。

所以,古代统治天下的人,智慧即使能贯通天地,也从不主动去思虑;口才即使能周遍万物,也从不主动去谈论;才能即使能雄踞海内,也从不主动去作为。上天并不刻意要产生什么而万物却自然转化产生,大地并不刻意要长出什么而万物却自然繁衍生长,帝王能够无为天下就会自然得到治理。所以说没有什么比上天更为神妙,没有什么比大地更为富饶,没有什么比帝王更为伟大。因此说帝王的德行能跟天地相合。这就是驾驭天地、驱遣万物而任用天下人的规律。

【赏析】

庄子生活的年代,天下纷纷扰扰,诸子蜂起,其中不乏欺世盗名之徒,蛊惑人心。世人争名逐利,人心失其正,丧其真。庄子有感于此,便通过对天道、人道关系的重释,说明君道贵、臣道贱的道理,要求人们弃绝仁义,返朴归真,虚静无为。

先秦时郑子产已提出天道、人道的观念,他说“天道远,人道迩”。孔子和孟子基本上继承了子产的思想,承认有天道有人道,认为天道和人道有一个比较远的距离,人难以把握天道,因此他们大谈礼智、仁义、道德。而道家则尊崇天道,认为道是万物之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老子认为天道公平无私而人道卑劣,肯定天道,排斥或否定人道,因此提倡绝仁弃义,绝圣弃智,返朴归真。庄子在此基础上又作了新的阐释。

【原文】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yào)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bì)辟,(jiào)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máo)旄之容,(yuè)乐之末也;哭泣(cuī)衰(dié)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zhǎng)长先而(shào)少从,男先而女从,(fū)夫先而妇从。(fú)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fú)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注释】

(1)本:根本,此指无为。

(2)末:枝节,此指有为。

(3)要:纲要,简要。

(4)主:君主。

(5)详:细目,繁冗。

(6)三军:军队的通称。

(7)五兵:弓、殳、矛、戈、戟五种兵器。此泛指兵器。

(8)运:运用。

(9)五刑:劓、墨、刖、宫、大辟五种刑罚。

(10)辟:法。

(11)度:计量长短的标准,此指据等级差别制定的具体措施。

(12)数:计算之术,此指等级差别。

(13)形名:指事物的实体与名称。

(14)比详:比较详审。

(15)钟鼓之音:泛指音乐。

(16)羽旄之容:泛指舞蹈阵容。羽,古代文舞所执的雉羽,故常用以代指文舞。旄,指旄舞,是周代统治者制定的六种祭祀小舞之一,因舞者手执旄牛之尾而得名。容:指舞蹈的阵容。

(17)衰绖:丧服。衰,也作“缞”,古时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披于胸前。绖,古时用麻做的丧带;系在头上叫首绖,系于腰间叫腰绖。

(18)隆杀之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程度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隆,加等、加级。杀,减等、减级。

(19)所以先:用它来作为根本。先,根本。

(20)先:居于尊贵、主宰的地位。

(21)从:处于卑贱、从属的地位。

(22)行:运行。

(23)取象:取而效法这些现象;效法。

(24)作:举起。

(25)萌区有状:萌芽分枝各有形状。区,通“句”,指草木出生时的拳曲者。

(26)杀:借为“差”,等差,即万物由盛转衰的变化次第出现。

(27)流:流行。

(28)尚尊:注重官爵的高下。尚,看重。

(29)齿:年长者。

【译文】

道德存在于上古,仁义则推行于当今;治世的纲要掌握在帝王手里,繁杂的事务存在于臣子的操劳中。军队和各种兵器的运用,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奖赏处罚、利导惩戒,施行各种刑法,这是教化衰败的表现;礼仪法规、度量计数,对事物实体和称谓的比较和审定,这是治理衰败的表现;钟鼓的声音,用鸟羽兽毛装饰的仪容,这是声乐衰败的表现;痛哭流涕、披麻戴孝,不同规格的隆重或省简的丧服,这是哀伤情感不能自然流露的表现。这五种微末之举,等待精神的自然运行和心智的正常活动,才能排除矫矜,率性而生。

追求末节的情况,古人中已经存在,但并不是用它来作为根本。国君为主而臣下尊从,父亲为主而子女尊从,兄长为主而弟弟尊从,年长为主而年少尊从,男子为主而妇女尊从,丈夫为主而妻子尊从。尊卑、先后,这都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所以古代圣人取而效法。上天尊贵,大地卑下,这是神明的位次;春夏在先,秋冬在后,这是四季的序列。万物变化而生,萌生之初便存在差异而各有各的形状;盛与衰的次第,这是事物变化的流别。天与地是最为神圣而又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后的序列,何况是社会的治理呢!宗庙崇尚血缘,朝廷崇尚高贵,乡里崇尚年长,办事崇尚贤能,这是永恒的大道所安排下的秩序。谈论大道却非议大道安排下的秩序,这就不是真正在尊崇大道;谈论大道却非议体悟大道的人,怎么能真正获得大道呢?

【原文】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xǐng)省次之,原(xǐng)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zhì)知(chǔ)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xù)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zhì)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zhī)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wǔ)迕道而(shuō)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zhī)知治之具,非(zhī)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xù)畜下也。

  


【注释】

(1)分守:各自守住了自己的职分。

(2)因任:根据其才智授予一定的职务。

(3)原省:省察,考察。

(4)处宜:安排得当,各得其所。

(5)履位:各居其位,各安其职。

(6)袭情:各因自己的本性。龚,根据。

(7)归其天:复归于自然。

(8)书:道家之书。或谓古逸书。

(9)举:列举,举称。

(10)骤:突然。

(11)始:起始,根源。

(12)倒道:颠倒大道给万物万事所规定的先后、本末的次序。

(13)迕:违反,逆。

(14)辩士:徒以华辞饰辩的人。

(15)一曲之人:一管之见而不懂大道的人。

【译文】

因此,古代通晓大道的人,首先明达自然规律而后才是道德,道德明达而后才是仁义,仁义明达而后才是职守,职守明达而后才是事物的外形和称谓,外形和称谓明确了而后才是依其才而任其职,依才任职已经明确了而后才是恕免或废除,恕免或废除已经明确了而后才是是非,是非明确了而后才是赏罚。赏罚明确了因而愚钝与聪颖的人都能相处融洽,尊贵和卑贱的人都能各安其位;仁爱贤能和不良的人能都坦露真情。必须区分各自不同的才能,必须遵从各自不同的名分。用这样的办法来侍奉帝王,用这样的办法来养育百姓,用这样的办法来管理万物,用这样的办法来修养自身;智谋不宜用,必定归依自然,这就叫做天下太平,也就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因此古书上说:“有形体,有名称。”明了并区分事物的形体和称谓,古代就有人这样做,不过并不是把形、名的观念摆在首位。古时候谈论大道的人,从说明事物自然规律开始经过五个阶段方可称述事物的形体和名称,经过九个阶段方可谈论关于赏罚的问题。唐突地谈论事物的形体和名称,不可能了解“形名”问题的根本;唐突地讨论赏罚问题,不可能知晓“赏罚”问题的开始。把上述演绎顺序倒过来讨论,或者违背上述演绎顺序而辩说的人,只能是为别人所统治,怎么能去统治别人!离开上述顺序而唐突地谈论形名和赏罚,这样的人即使知晓治世的工具,也不会懂得治世的规律;可以用于天下,而不足以用来治理天下;这种人就称做辩士,即只能认识事物一隅的浅薄之人。礼仪法规、计数度量,对事物的形体和名称比较和审定,古时候就有人这样做,这都是臣下侍奉帝王的作法,而不是帝王养育臣民的态度。

【赏析】

全文大体分成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谓之天乐”,指出自然规律不停地运行,万事万物全都自我运动,因而圣明之道只能是宁寂而又无为。

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紧承上段讨论“天乐”,指出要顺应自然而运动,混同万物而变化。

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无为、臣下有为的主张,阐明一切政治活动都应遵从固有的规律,强调事事皆有顺序,而尊卑、男女也都是自然的顺序,这不仅违背了庄子“齐物”的思想,而且还给统治者统治臣民披上了合乎哲理的外衣。

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尧与舜的对话,说明治理天下应当效法天地的自然。

第五部分至“夫子乱人之性也”,写孔子与老聃的对话,指出事事皆应遵循自然规律,指出“仁义”正是“乱人之性”。

第六部分至“其名为窃”,写老子顺应外物的态度,同时抨击智巧骄恣之人。

第七部分至“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指出要“退仁义”、“宾礼乐”,从而做到“守其本”而又“遗万物”,即提倡无为的态度。

余下为第八部分,说明事物的真情本不可以言传,所谓圣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本篇内容历来非议者颇多,特别是第三部分,背离庄子的思想太远,因而被认为是庄派后学者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