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异姓王爷——武勋王扬古利及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青城历史聊斋 2023-01-18 发布于内蒙古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吉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在盛京皇宫正式称帝,国号大清。他在追尊父汗努尔哈赤为太祖武皇帝之后开始大封功臣,其中兄代善为和硕礼亲王,堂弟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弟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弟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子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侄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弟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努尔哈赤的女婿扬古利因功勋卓著而位列于诸王贝勒之后,并被封为一等总兵官、超品公世职。就在这年年底朝鲜复叛,扬古利奉命与豫亲王多铎再征朝鲜。不幸的事是,在他们取得完全胜利时,正在利登山督战的扬古利被藏匿于暗处的朝鲜一小兵用鸟枪所伤不治而卒。消息传到盛京,皇太极为之痛悼,下诏追封扬古利为武勋王并陪葬福陵(努尔哈赤与皇后陵)。

那么,这个扬古利凭什么能够享此殊荣并被追封王爵的呢?今天我们就捋捋:

扬古利(1572—1637),姓舒穆禄氏,为世居浑春女真部落人,(一说是契丹后裔)其父郎柱为库尔喀部落长。

在扬古利成长的时代正是努尔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遗甲统一女真部落之际,其父郎柱为了与努尔哈赤结盟,便按照女真部落之间交往的惯例,将年仅十四岁的扬古利送与努尔哈赤为质子。正是这个契机造就了扬古利辉煌的人生。

就在扬古利入质努尔哈赤不久,郎柱部人发动叛乱。为了保护妻子郎柱被部人乱刀砍死,所幸其妻及幼子纳穆泰得以突围并投靠了努尔哈赤。

扬古利虽小但勇悍绝伦,立誓要为父亲复仇。恰巧发动叛乱的部人为其他部落所败,无处安身的他便也来投奔了努尔哈赤。

扬古利闻迅提刀而出,并在母亲的指认下,手刃了杀父仇人。关于这段历史《清史稿》是如此记载的,“其手刃杀父者,割耳鼻而生啖之,时年仅十四,太祖深异焉。”因为这件事,努尔哈赤认为扬古利日后必成大器,便把他召为上门女婿,同时命扬古利一家入了满洲正黄旗籍。

自此后扬古利便追随努尔哈赤征讨四方并屡建奇功。从攻珠舍里路到克纳殷路,再到远征安楚拉库路,到处都有身先士卒的扬古利的身影。尤其是在努尔哈赤兼并辉发部落之战中,当他们兵临多璧城之际,恰逢大雨,由于河水暴涨,众人正为难时,只有扬古利率部涉险渡河一举拿下了多璧城。接着扬古利又在努尔哈赤攻灭哈达部时,又是扬古利率先登城并生擒了哈达贝勒孟格布禄。

在关系着努尔哈赤政权生死存亡的乌拉一战中,还是扬古利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以三千人对万人乌拉兵,在舒尔哈齐、褚英、代善的积极配合下,大败乌拉部。是战,扬古利等人共歼灭乌拉兵三千人,其大将博克多亦死于扬古利刀下。自此以后,强悍一时的乌拉部逐渐没落,其贝勒布占泰最终死于努尔哈赤之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扬古利在明金大对决的萨尔浒大战中,在身受十余处创伤的情况下死战不退,全歼了明总兵杜松部。接着扬古利又不顾努尔哈赤命他下战场之令,裹伤再战明另一总兵马林,杀得马林丢下所部狼狈逃去。

在努尔哈赤攻取辽东首府辽阳之战时,扬古利率部与明军血战两昼夜,大败明军于沙岭,为努尔哈赤迅速拿下辽阳城立下了首功。战后论功扬古利被努尔哈赤封为一等总兵之职,其地位在后金政权中仅次于八贝勒。

在皇太极时代,扬古利曾多次追随诸王贝勒攻入关内,所到之处无不克捷,并在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时大败明朝猛将满桂等人。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为显八旗军兵威,扬古利奉命与武英郡王阿济格、饶余贝勒阿巴泰率兵长驱直入,连克十二城,俘获明朝军民数万劫掠大批金银财宝而归。为此皇太极特意出城十里设宴郊迎扬古利诸人。

崇德二年(1637年)元月,正当扬古利准备为新兴的大清政权大展宏图时,他在与豫亲王多铎再征朝鲜时,也是劫数使然,扬古利在胜后观察战场中为一朝鲜败卒暗枪所伤,不幸伤重不治而亡,这一年他六十五岁。

为了铭记扬古利之功,皇太极下诏将扬古利赐葬于福陵之侧,同时追封他为武勋王。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顺治帝命将扬古利配享太庙。康熙帝东巡祭祖时,为了让子孙牢记扬古利之功,他特意带着儿子们到扬古利墓前致祭,并御书为其立碑。

 扬古利是努尔哈赤的女婿,屡立战功,越级晋封为超品公,这个超品公就是高于一等公的存在,仅次于仅次于贝勒。后来,扬古利跟随皇太极征战时不幸阵亡,被追封为武勋王,扬古利成为清朝唯一一位生前是超品公,死后被追封为王的大臣。

除了扬古利,舒穆禄氏家族还有一个人物,名叫谭泰,是清朝初年的著名将领,他是扬古利的从弟。

谭泰是正黄旗大臣,论名气,他远远不如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大臣,但其战功却很是了得。崇德四年(1639年),谭泰跟随睿亲王多尔衮伐明,连赢十三阵。

两年后,谭泰参加松锦大战,一举击败明军蓟辽总督洪承畴,并将其俘获。清军入关后,谭泰又率军在庆都击败李自成,看看谭泰对阵的这些人,哪个不是牛人?

而且,谭泰还有一个妹夫,名叫佟图赖(注:佟图赖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宗室格格觉罗氏,另一个便是谭泰的妹妹舒穆禄氏)。可能有些读者不知道有佟图赖这么个人,但他的女儿你一定知道,她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也就是说,佟图赖是康熙的外祖父(姥爷)。

不过,这谭泰下场不太好,虽然因功被封为一等公,但没有得到皇太极的重用,后来选择依附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身败名裂后,谭泰被顺治下令诛杀,没收家产,还好,子孙并未受到牵连。

扬古利不失为大清的开国元帅之一,征朝殉清后,他的后代子嗣仍泽被着浩荡皇恩。除此嫡亲,《通谱》中还记载了扬古利四个弟弟和两位族侄的信息:

楞格里,正黄旗人,扬古利额驸之次弟也。

纳木泰,正黄旗人,扬古利额驸之第三弟也。太祖高皇帝时,赐姓觉罗。

谭泰,正黄旗人,扬古利额驸之从弟也。

谭布,正黄旗人,扬古利额驸之弟也。

伊尔德,正黄旗人,扬古利额驸之族侄也。

喀尔济赫,正黄旗人,扬古利额驸之族侄也。“攻蓟州,殁于阵。”

可以看到,舒穆禄氏在清朝历史上的大人物还是不少的,毕竟属于名门望族了,近代的著名作家老舍,也是该族的后人。

老舍姓“舒”,但单音“舒”字是汉姓,而老舍是满族,怎么会是单音字的汉姓“舒”呢?老舍先生的子女舒乙、舒济均认为:“家谱已不可考,只知道是舒穆禄部的后裔。”因此,老舍的满姓全称的读音,用汉字翻译出来应当是“舒穆禄”。老舍的先辈在“舒穆禄”中取“舒”为姓,乍看起来就像汉族的姓氏了。。

老舍是满洲正红旗人,前清光绪二十四年生于老北京一个旗兵之家。老舍父亲是保卫皇城的一个马甲(骑兵),关于父亲的模样,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如此写道:“父亲的模样,我说不上来,因为还没到我能记清楚他的模样的时候,他就逝世了。这是后话,不用在此多说。我只能说他是个面黄无须的旗兵,因为我在八九岁时,我偶然发现了他出入皇城的那面腰牌,上面烫着'面黄无须’四个大字。”

如果按照他严格意义上的满族姓名来称呼,老舍的原姓名应该叫“舒穆禄·庆春”。

老舍的父亲名永寿,是正红旗满洲属下的一名“巴亚喇”,汉语意是“护军”。清代的护军,是“拱卫京师”诸兵种中的一支,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保卫首都的卫戍部队,其任务是负责皇城、王府及整个京师的日常安全。如果皇上外出巡查,随驾护卫也从中抽调。保卫皇上,也即警卫紫禁城的部队由镶黄、正黄、正白这“上三旗”的护军组成,而由被称作“下五旗”的镶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所组成的护军,则分别负责全城的安全。永寿就是隶属正红旗的一名护军甲兵(简称“护军”),他的岗位职责便是常常在各个城门巡查。

据《正红旗满洲阵亡之兵丁等花名册》记载:“常升佐领下:闲散庆瑞呈称,窃身之父护军枪兵永寿,年三十八岁,于上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天安门与洋兵对敌,当时阵亡。”

老舍, 原名舒庆春, 小说家、剧作家.青年时期改名为舒舍予, "老舍"是他长期使用的笔名.老舍1899 年2 月3 日生于北京, 满族人。自幼刻苦勤奋, 性格刚强.1918 年, 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 年至1929 年, 老舍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之聘, 教授华语, 从此开始文学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都是在英国完成的。

回国后, 1936 年他辞去教职, 专门从事创作.此后的六七年间是他的创作高峰.《猫城记》、《骆驼样子》、《我这一辈子》等佳作便问世于这一时期.1946 年, 老舍应邀去美国讲学, 在美国, 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老舍的戏剧创作开始于抗日战争初期.这时期他创作了多幕话剧《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 受到人民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 他先后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话剧剧本.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他的剧作更趋成熟、日臻完善, 特别是《龙须沟》、《茶馆》这两部剧作成为新中国话剧创作中的典范性作品。《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猫城记》、《我这一辈子》等剧本均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出版。《骆驼样子》已被列为世界文学名著之林。老舍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 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在"十年浩劫中", 老舍不忍于"四人帮"对他的屈辱, 1966 年8 月24 日, 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杀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老舍说,在我入墓那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如今,这句话真的刻在他的墓碑之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