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皮影戏之路家班(上)

 新用户8926AVU2 2023-01-18 发布于北京

前一章结合张次溪先生的考证谈了谈有关皮影戏的前世今生,说到北京的皮影戏,就不能不讲讲路家班。现根据翁偶虹先生的记录简要介绍一下。

老北京皮影戏有东、西两派,从天安门分界,东城为东派,西城为西派。东派演的是“滦州影”,西派演的是“兰州影”。两派渊源则一,而同中见异;派别虽殊,而异中有同。形成时间,西派早于东派。西派于1506年后,明代正德年间,由兰州传入北京。东派于1573年后,明代万历年间,由北京传入乐亭,由乐亭波及滦州,由滦州又传入北京。

影戏演出的形式简便灵活,只用一只戏箱,便包括了舞台、演员、道具、乐器和剧本。演员是影人儿与艺人合作,一至二个艺人担任操作,术语叫“肘搂子”,又叫“耍人儿的”;五至六个艺人分担各行角色的唱、念,同时兼操乐器。舞台是镜框式的木架,糊以“粉连泗”纸或绢纱,两旁围着蓝布幔。艺人在布幔里边唱边耍,影人儿的影子映在窗幕上,仿佛真的曲出其口,动自其身。许多巧妙细致的表演,都是凭“耍人儿的”牵动而展现出来的。

由于影戏的演出简便,我国自宋代影戏即已具规模,历宋、元、明、清四代,直至1930年左右,都是影戏的鼎盛时期,不只于城市演出,而且遍及农村。1930年后,北京的东派影戏零落殆尽,西派影戏也逐渐衰微。到1937年,北京只有西四北大街毛家湾西口路家的德顺影戏班一家独存了。路家砥柱中流,五世相传。现在的宣武皮影戏团,就是在路家影戏班的基础上,在党的重视与培养下,绽放出的一枝社会主义的北京影戏之花。

从路家五代从事影戏事业的贡献上,可以看出北京影戏的史程。但要知影戏的全部史程,还须从影戏的来源和形成说起。我国影戏的来源很早,远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宠爱的妃子李夫人夭逝,武帝很想念她。为了解除武帝的烦恼,术士齐人少翁于夜间设帐,帐内燃灯,武帝在帐外观望时,仿佛看见了李夫人的影子在帐内活动。实际是少翁用纸剪雕成李夫人的形象,映影于帐,借以安慰武帝。到了唐代,逐渐形成影戏的雏形,用以宣传宗教,名为“悬影宣教”。分释、道两种。释教名“梆子佛”;道教名“悬灯化卷”,又名“劝善金科”。

宋代,随着社会经济逐渐发展,把唐代“悬灯宣教”的一部分,演变为民间的文娱活动,影戏规模大成,名为“悬灯影”。《都城纪胜》和《梦粱录》都有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彩色装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润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其话本与讲史书者同,大抵真假相半。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世俗之演戏也。”除“悬灯影”外,还有艺人扎扮戏装,映影演出的“弄巧影”。

元代承宋代之旧,影戏不但遍布民间,即军旅中也有影戏,随军演出,以娱士卒。由于军旅四出转战,曾把我国的影戏传到了波斯、南洋各地。这一时期的影戏,主要用动作、念白的艺术手法,表演故事,配以打击乐,唱腔极少。明正德年间,兰州影戏吸收了西北地区的“老虎调”、“宛宛腔”,创造出“兰州影调”,用丰富的唱腔充实了影戏艺术,最初传于北京昌平。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原籍东北随满族入关(所谓“随龙进京”)的路家,定居北京昌平县沙河路家庄(路家家谱排字是:显、希、化、腾、文、广、德、福、宗、景、宝)。六代路广才酷爱影戏艺术,初随王姓苦学唱腔,农闲时在村中演唱,农忙时则进京观摩、串演。他虽是个农民兼票友的影戏爱好者,但是艺高侪辈,终于在同行的鼓励怂恿下,弃农“下海”,成为影戏业的正式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

1796年至1800年(嘉庆元年至五年)之间,白莲教在各处起事,震动了清王朝,严旨搜捕。当时民间谣传,白莲教徒善用纸人纸马,涂以人血即活,指挥驱使,兵源不绝。有些贪功邀赏的御史,妄奏影戏班的影人与纸人纸马同,诬陷操影戏者为“悬灯匪”。于是严缉影戏艺人,迫使北京城内的影戏班子全部解散,影戏艺人四处藏匿。路广才逃至昌平县二道河子山中(属妙峰山脉)避难,惊恐之下,饮食又绝,不久死于山中,年仅二十余岁。路妻孀守独子路德成,茹苦偷生,誓不许子孙再操影戏艺业。但路德成生性癖嗜影戏艺术,农耕之暇,仍从村中善影戏者偷学偷唱。

1821年道光即位,白莲教案已趋平静,北京城内各影戏班逐渐恢复。此时,路德成之艺已大成,遂于1842年弃农入京,在西单北大街堂子胡同成立了祥顺影戏班,正式演出。路德成之子路福元,自幼受父熏陶,亦善影戏,工小生。德成逝世后,路福元继承父业,又在西四颁赏胡同成立福顺影戏班,专应喜庆堂会,平时则从事木工行业,以制造家具为生。路福元之子路宗有,天资聪颖,尤喜影戏艺术,在村中亦常票演,对于发展影戏唱腔有许多新的想法。他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便弃农来京,要参加他父亲的福顺班。路福元不忘庭训,对祖辈的遭遇耿耿于怀,对朝廷捕捉“悬灯匪”,仍有余悸,不愿父子同操影戏业,坚不许路宗有弃农搭班。但是,路宗有从事影戏艺术的志愿始终不渝。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路宗有家乡(昌平)发生灾荒,粮食歉收,难于糊口,于是入京聚合同行,在西四北大街毛家湾西口成立了德顺影戏班,与他父亲的福顺班,分峙对垒,展开了艺术上的竞争。

路宗有生于1883年9月6日,殁于1967年,享年84岁。他对于北京影戏艺术的发展贡献极大。他为人虚心好学,爱惜人才,本工唱旦,对老生、武生、花脸,丑角,无不精通。他在北京组班演出之后,不但广泛吸取其他同业的艺术特长,还与京剧界知名人士如红豆馆主(侗厚斋)、卧云居士(玉静尘)、德珺如、占正亭、黄大威等过从甚密,加强了京剧与影戏的艺术交流,吸取京剧营养,丰富影戏唱腔。所以他的唱法不只在西派影戏中别具风格,在东西两派的北京影戏中也是独树一帜,卓然成家,当时称为“路派”。

他本工旦角戏,如《黑狐盗印》、《走鼓粘棉》、《夜宿花亭》等,每歌一曲,四座动容。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尚小云,时常邀请德顺班演于家中,每次必烦路宗有唱《樊金定骂城》、《祭石人》(即《石头人招亲》,《李存孝出世》之一折)、《探监》(《四大名山》中之一折)、《倒厅门》、《六月雪》、《琵琶缘》、《祭塔》,对路氏演唱影调,推崇备至。旦角之外,路宗有唱的老生戏《辕门斩子》,极为同业折服。

有一次,他与盲艺人李先生在西安市场欣蚨来茶社合演《辕门斩子》,同业誉为绝作。花脸戏则以《火炼人皮纸》里的张天师唱得最有气魄;《比武夺印》里的李良,亦称绝响。小生戏能演全部《吕蒙正赶斋》(从《赶斋》起,中有《父女顶嘴》、《花园赠金》,最后是《官花报喜》)。在这些节目里,有“男玉字调”、“女玉字调”、“凤阳调”“荷包调”、“老弦腔”、“细米腔”,路宗有唱来,无一不精,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

当路宗有成名的时候,京剧刘派老生创始人刘鸿声始露头角。刘鸿声原业刀剪,人称“小刀刘”,以天赋佳喉,笃志“下海”。习艺期间,经刘母商得路宗有同意入德顺班“钻筒子”练活儿(京剧演员在影戏班或大台宫戏班幕中演唱,名“钻简子”。影戏班时有京剧串演,或租赁影戏班戏箱而歌京剧者,演员与票友共同参加,均名“钻简子”),因此刘鸿声与路宗有交谊甚厚。在耳濡目染中,路宗有借鉴了刘鸿声唱铜锤的发音与行腔,移商换羽,融化于影调,所以路宗有的唱腔,别有特色。他曾录过唱片《夜宿花亭》(与其三子合唱)、《双怕婆》(与其长子合唱)。录片之时,恰遇京剧铜锤名宿裘桂仙录制《探阴山》,乐亭大鼓名宿王佩臣录制《独占花魁》。

路宗有有五子。长子路景魁,唱丑角,弹三弦兼擅长扬琴、四胡、堂鼓。二子路景通,唱脆生(即武生),兼“耍人儿”。三子路景达,精于“耍人儿”,兼唱小生、旦角,并擅长雕刻影人儿。他所雕刻的影人儿,精巧绝伦,称得起是鬼斧神工,能把神话戏里的自然景物性格化。如《桃花洞》里的四株桃树,就可雕镂出“酒、色、财、气”的形态,并能把京剧的花脸脸谱,雕镂在影戏人的头部,把京剧演员的形象神采写真般地雕镂出来。他有惊人的默记能力。

有一次,他从大北照相馆橱窗中看到一张尚小云反串《断桥》里许仙的剧照,默记于心,雕镂成为影人儿,酷肖尚小云。在尚小云家里的堂会上,他把这个影人儿献于尚小云夫人之前,夫人惊呼:“真像!”尚小云闻声而出,手拈影儿,凝视良久,哑然失笑,索于路景达,珍袭而藏。解放后,出版了路景达雕镂影人儿的专集,畅销国内外,蜚声艺坛。四子路景平,唱花脸(即“猛子”),兼打双挎,现为宣武皮影剧团艺术委员会主任。五子路景安,唱老生,兼打小锣。路宗有教子极严,为子寻师遍请贤能,如盲艺人李先生、彭文禄、李佩林、马二爷等,分行课艺,诸子影艺大进。

京中一门风雅的“路家班”,囊括了唱、耍、弹、奏、雕镂影人儿种种技艺,应有尽有,尽美尽善。自1937年后,北京东西两派各影戏班零落殆尽,独路家班屹立在北京影戏之坛,岿然不衰。《北京通鉴》曾载有“北平府当街庙,有个路家影戏房”之语,即指路家班而言。1939年,路宗有父子六人与大徒弟傅子云(唱旦角,兼操鼓),仍演出于劝业场新罗天游艺厅及天桥市场各茶社。路家班影戏艺术至今为人称道。

路家从路广才开始唱影戏,是为路家操影戏业的第一代;路德成组织祥顺影戏班,为路家操影戏业的第二代;路福元继组福顺班,为路家操影戏业的第三代;路宗有继组德顺班,为路家操影戏业的第四代;现路景平工作于北京宣武皮影剧团,为路家操影业的第五代;路景平之子路海,以雕镂影人儿著称,亦为宣武皮影剧团所倚重,为路家操影戏业者的第六代。路氏六代,累世相传,克绍箕裘,有功于北京影戏艺坛匪浅。而北京影戏的史程,亦赖路家班之累世相传,得以传于今日。

北京的西派影戏,除路家三代组班外,还有宣武门外达智桥老柿子店的天富班,班主于得水。这个班子是“皮影托偶两下锅”,演皮影戏,也演木偶戏,班底传于傅子云。傅子云为了艺术的深造,拜路宗有为师,参加了路宗有的德顺班。还有西单辟才胡同东口外的西天和影戏班,班主甄永恒。甄永恒出身于民间工笔画师,精画人物,用工笔画法雕镂影人儿,称为绝品,为当时各班影戏箱之冠。

1930年,甄水恒的全部影戏箱售与南京博物院,现在一部分在合湾,一部分流于法国。西天和的艺术,传于甄氏四子,四子均以“德”字排,分别名为德元、德亨、德利、德贞。另外,右安门外火道口有个永庆班,班主孟姓,子孟雨田,演员有霍二爷等。地安门外辛寺胡同有和成班,班主邓和宣。西四北报子胡同有祥庆班,班主魏殿臣。德胜门外永和班,班主彭禄,后传于艺名“小王五”的王魁。可惜这些影戏班,宛如深秋养花,都在1939年以前,先后调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