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峰和慕容复其实是同族

 紫霞照我 2023-01-18 发布于陕西

在著名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姑苏慕容复和丐帮帮主乔峰时称“南慕容与北乔峰”,不仅武学上争锋,人生志向也大相径庭,堪称一生之敌。这两人一个是大燕国鲜卑慕容氏后裔,一个是契丹大姓萧氏。

慕容公子和乔帮主怎么可能是同族呢?真的说来话长.

01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继位。同年的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而自立。冒顿单于献千里马和单于阏氏(匈奴君长的嫡妻)给东胡王。不惜受辱示弱以麻痹东胡,乘机暗修武备,待东胡彻底放松警惕。冒顿单于突袭东胡,懈怠骄矜的东胡部队一触即溃,东胡王被杀,东胡遂灭。

此时的中原陷入楚汉之争,对于西北的动向无暇顾及。

冒顿单于擅于带兵,带领匈奴铁骑一鼓席卷了包括薪犁、楼兰、乌孙、呼揭、丁零、浑窳、屈射、鬲昆等在内的20余个小国,很快控制了西域天山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向南则深入到了原秦国的楼烦(今山西省)地区,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更率兵占领了河套以南部分的水草丰美之地。此时的匈奴疆域包含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号称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控弦百余万,取代强盛一时的东胡成为北方辽阔草原上最强大的军事势力,同时也成为了中原政权新的也是最大的威胁。

文章图片1

冒顿单于

自此东胡余部再无栖身之所,在躲避追击中不断分裂,其中一个部落辗转流徙到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的噶仙洞),安顿下来后该部自然不敢继续以东胡为号,干脆以山为名,自称为鲜卑人。

02

此时的鲜卑人就连生存尚且是个问题,可以说不值一提。但冒顿单于绝对想不到想到,由自己手下败将东胡残部死里逃生形成的鲜卑人,在默默无闻两三百年后竟突然强势崛起。联合东汉大破自己的后代北匈奴,使其为逃避汉军千里追击不得不远遁欧洲。大片地区因此形成了权力真空,史称“漠南地空”。鲜卑大人(首领之意)檀石槐趁势统一鲜卑各部,“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奠定了鲜卑一族日后的崛起。

檀石槐去世后,鲜卑部落联盟随之解体,以慕容氏为代表的部分鲜卑部落贵族倒向东汉,作为汉朝的“雇佣兵”换取财税和边贸政策支持。曹魏初年,鲜卑大人莫护跋“率其诸部入居辽西”,至魏明帝曹叡时,他又跟随司马懿大破辽东公孙氏,获封率义王。

司马懿平定辽东后,对公孙氏及其党羽进行惨无人道的大肆屠戮,“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余从者畏死纷纷出逃。造成了辽东地区的“汉人真空”。此后数年间,鲜卑慕容氏、段氏及其他地方势力不断入居此地,莫护跋之子慕容木延还曾随毌丘俭大破高句丽,受封左贤王。

中原的“八王之乱”时期,南匈奴曾又乘机作乱。而鲜卑一族安守家园,深耕蓄力,国势渐渐强盛。在后来的所谓“五胡”之中,鲜卑诸部已经凭实力后来居上力压南匈奴、羯氐等部族。及至十六国北朝时期,鲜卑各部并起,争相进入中原地区相继建立了五燕、西秦、南凉等多个政权,尤其是北魏,曾一统北方,与南朝刘宋鼎立对峙。

而《天龙八部》之中的“姑苏慕容”,也就是慕容复家祖上亦在这些诸路烽烟之中。公元337年,鲜卑贵族慕容皝在战国时期燕国旧地上自立为燕王,建燕国,也就是慕容复志在光复的大燕国,史称之前燕,以区分当时的慕容氏诸燕。因为慕容皝是皇室贵胄,所以也被称为“慕容燕”。

慕容氏在入居塞内后深受中原文明影响,还以中原正统为荣。不顾自身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公然宣称称其先祖为“高辛氏((即帝喾))之子”,制度上也“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积极向汉统靠拢。

鼎盛时期前燕的辖境包含有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也算雄踞一方。

文章图片2

前燕疆域,可见慕容公子家祖上确实家底很厚

不过前燕国祚不长,共计仅十九年。可谓存在感不高。不仅前燕慕容鲜卑这一支,整个鲜卑族也是骤然衰败。昔日强盛一时的鲜卑一族顷刻间隐入尘烟,似乎从此在历代史书中人间蒸发。这么大的鲜卑族裔团体,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为什么好像被史官们集体忽视了呢?

一大原因是自上而下的汉化运动。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促进与汉民族融合,下诏禁止鲜卑人同姓相婚、也不允许随意买卖汉人为奴婢。后来更以“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手段迁都洛阳。又下诏禁穿胡服、禁用鲜卑语(指官方场合)、改鲜卑复姓为单姓等。

这场给北魏带来文化政经大发展的汉化运动,也造成了鲜卑内部的裂痕。尤其是六镇鲜卑与洛阳鲜卑之间矛盾益深。北魏末期,六镇反叛失败后,北魏也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并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后来高举汉化大旗的北周灭掉了坚持推行鲜卑化的北齐。”代表着在北方主要地区鲜卑族的汉化再次取得胜利。

随着隋朝统一南北,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于是,之前在宇文泰推行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顺势又都恢复汉姓,如普六茹坚改回杨坚、大野渊改回李渊。之前被鲜卑化的汉人、被汉化的鲜卑人,皆自发自觉地以汉人身份自居,公开地尊崇汉统文化。

不仅如此,就连当时的鲜卑几大贵族也纷纷将复姓改成汉化的单字姓氏:拓跋皇室改为元氏、独孤氏改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勿忸氏改作姓于、尉迟改姓尉,如此等等。皇贵尚且如此,何况一般士庶尔民。所以鲜卑人不是消失了,而是深度混杂融入了汉人社会之中。连衣装习俗都和汉人一样后,语言文字乃至姓名都高度实现了和汉民族的文化认同。

于是不知不觉之中,居住在中原地区的鲜卑人和汉人已经很难区分。史书记载时也已不再对鲜卑人进行刻意区分。古代自然没有科学上的血统界定,所以我国以前的民族观念其实就是文化观念,即“华夷之辩”。语言、服饰、习俗不同即是“非我族类”。所以当鲜卑人在这些方面已经都和汉人几无差别的情况下,史书在记载时实际上也已经很难做出区别。

而且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政权的寿命普遍短暂。史料因战争记录不全且遗毁严重也是隋唐以前鲜少见其记载的一个重要要原因。

鲜卑人就这样逐渐在史料之中消失了。

而现实之中,在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大多数鲜卑门阀士族亦避祸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而姑苏慕容的起源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慕容复的先祖怀揣着大燕皇裔的追复梦想来到江南寄居,只不过把奋斗的舞台从庙堂换到了江湖,改换了赛道而已。

说完了慕容公子再来说说乔帮主。乔峰明明是汉人抚养长大的契丹人嘛。有胸口的狼头为证。

03

到了唐代,鲜卑族自行去鲜卑化的情况更加明显。

隋唐两代的皇统杨李两家都是汉人,但他们为了便于取势一直延续和鲜卑贵族通婚的传统。比如北周时期名将,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七女独孤伽罗,就嫁给了隋文帝杨坚,乃隋炀帝杨广生母。四女则嫁给了唐国公李昞,生下了后来的大唐开国皇帝李渊。

而著名历史学者陈寅恪提出的隋唐关陇士族集团,其主要核心力量正是鲜卑贵族。而鲜卑关西折倔氏族裔改折姓,就是北宋后期名将辈出的西北折氏,如折御卿、折可存等人。

不过鲜卑人作为百万人口的大型民族不会全部都被汉化。隋唐以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汉化的鲜卑人选择退出中原,前往祖辈曾经的栖息地寻求重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与羌、氐、肃慎等其他少数民族结合,形成新的部落,重新回归游牧渔猎为主的生活。

比如鲜卑各部中的西部鲜卑后裔秃发氏、乞伏氏等在西北扎根下来,和羌族等混合形成了吐谷浑人。隋朝忌惮作为鲜卑后裔的吐谷浑,与铁勒的联手猛烈夹攻。吐谷浑王伏允遭重创后旋择归附党项。,并逐渐成为了党项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支。五代时中原对其来源也分不清,遂被误称做拓跋部。

文章图片3

党项骑兵

而东部鲜卑主要有慕容氏、宇文氏与段氏。

关于契丹最早的记载见于《魏书》,书中有说契丹来源于鲜卑或鲜卑宇文别部,宋代则称契丹为“匈奴之种”,估计应该是军事敌对造成的偏见。不过正如前面所说,北匈奴被汉和鲜卑联合击破逃走。之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之众的匈奴人直接加入了鲜卑,接受鲜卑统治,在与鲜卑人长期共同居处中,又没有相互通婚限制,久之差别越来越不明显,

也就“皆自号鲜卑”了。

乔峰其实叫萧峰,而萧氏正是契丹大姓,且是传统后族。

不止是《魏书》,另外林幹在《东胡史》中曽言:“契丹来源于东胡族系,是鲜卑族的一支。”

不论契丹是源出于东部鲜卑宇文部还是段部,作为契丹人的乔峰和鲜卑后裔慕容复都是广义上的同一族系。

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时期,曾诞生或消亡过许多不同的民族。她们曾相互争斗,也曾共同生存发展。

慕容复和乔峰的先祖曾经亲如兄弟甚或就是兄弟也说不定。只不过乔峰继承的是鲜卑“以力为雄”的好勇、尚武基因。所以习惯以武力解决问题,一言不合就“亢龙有悔”。而慕容复显然更具有汉化后的精神特征。

鲜卑人没有消失,只是他们都不再以“鲜卑”为名了,而是冠以了吐谷浑、契丹、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新的名称。

本文的参考资料:

林幹:《东胡史》;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苗霖林,杨昕沫:《鲜卑部落联盟研究》;

管芙蓉,吕向阳:《鲜卑族源流》;

杜成辉:《民族史研究》;

郭晓东:《20世纪以来契丹族源研究述评》;

羅文星:《拓跋政權的政治與社會認同》;

《從「漢邊」到漢地:二至五世紀慕容鮮卑的社會文化演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