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93年福建陈振龙带回明朝的薯藤

 johnhake 2023-01-18 发布于山东

1593年,福建人陈振龙大气不敢喘,偷偷盯着商船上的一根吸水绳,生怕吕宋岛(菲律宾)官兵发现。原来,绳索中藏着他要带回明朝的薯藤。


陈振龙自幼聪慧,被老师称之为,不可多得的惊世之才。他一早就考取功名,但是一直没有谋到什么好的职位。

后来他就跟着商船去了国外,在吕宋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特别高产的植物——番薯。

陈振龙一直想把它带回国,但是当时的吕宋管控十分严,他不但没有气馁,而且还一直想办法。

他先是跟着当地的人,努力学习种植技术。当地人也比较友好,把种植技巧毫不保留告诉他。当然他也很慷慨,经常给当地农户丰厚的报酬,还帮助他们干活。

陈振龙本想把番薯带回国,但是他实在没办法,就只能在藤蔓上下功夫。还让他在吕宋的朋友,帮他想法子。

“现在管控十分严,所以你一定要想个十全的办法。”陈振龙朋友说道。

“你说能有什么好办法?”他笑着说道。

“我想着只能把藤蔓装在箱子里,让别的东西遮挡住它。”他的朋友说道。

“那我们从长计议,还需要精心安排。”陈振龙说道。

陈振龙试了几次,每次都被官兵查出来。他有次还被抓起来,受不少苦。即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

后来他变得更加谨慎,发现若是能将番薯的藤蔓藏在吸水绳中,应该就能完美地躲过菲律宾官兵的检查。

就这样,他找到农户,以物换物的方式,得到了一些番薯的藤蔓,然后他与儿子偷偷将这些藤蔓放入吸水绳中,把吸水绳弄得脏兮兮的,让人不易察觉。当官兵细查商船时,成功躲过一劫。

陈振龙回到福建,就和家人研究番薯的种植,他们很快就有了结果。虽然福建的泥土和吕宋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番薯就是这样适应能力强的植物。他们的种植很快有了丰收的果实,这让陈振龙欣喜不已。

1593年的时候,福建罕见大旱,农作物几乎都干死了。无数人面临饥饿的局面,这时候陈振龙写了一封信给福建巡抚。

“巡抚大人,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人们当前的困境。望见面详细说明。”信中写道

“真的是口出狂言,狂妄自大!”福建巡抚看着信说道。随后他就把信扔在了一边,当时陈振龙的家族在当地虽然有些威望,但巡抚大人是圣上身边调来,他根本不把当地的人放在眼里。

陈振龙在家里等着,官府一直没有回话,他就知道巡抚大人一定是不相信他说的。他只能先把自己种的番薯,送给周围的村民吃。

大家都非常感谢他,这让他心里很是欣慰。毕竟番薯的产量比其他作物高好多,还不畏干,不畏水,种植条件十分简单。

“大人,最近有村民反应,陈振龙送一种罕见的食物给他们,解决了他们饿肚子的问题。”师爷向福建巡抚汇禀报着。

“有这等事,那你去把他请来!”巡抚大人说道。

陈振龙一心想为民办事,他没有计较,巡抚大人之前的态度,而是把一个完整种植方法,写下来交给他。

好在巡抚并无徇私,很快就推广开来。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陈振龙又去到京城,向皇上推广番薯的种植方法。

番薯又称之为红薯,它的产量高,非常容易种植。它结出的果实,是一串串,果实丰满。吃起来口感十分香甜,而且很耐饿。它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解决了温饱的问题。

陈振龙后来被全国人民称为“红薯之父”,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心怀国家的想法才给人们带来了福报。

我们后代在看陈振龙的故事时,也是十分感动。毕竟他是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把番薯的藤条带回国,这是何等的壮举,让我们后代人为他感到骄傲。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有陈振龙前辈的义无反顾,才让我们后代人不再挨饿,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