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立人生之平衡术之“凡和圣”【39】

 新用户97560OBk 2023-01-19 发布于江西

凡心一点几时去,洛水三千各自来。

此一著名之拆字联。上联“凡”去一点为“几”,但凡为人,皆有一颗凡心,“凡心一点几时去,善念千般永轮回”,去掉我凡心,烦恼自消除;下联拆的是 “洛”,洛字由 “三点水”和 “各”组合,“洛水” 又指洛阳附近的“洛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金刚经》中关乎生命之精彩叙述。


前半句强调生命存在之真实,娑婆世界皆无常;后半句是说证悟后的美妙感觉。其中,舍利子,指舍利佛,亦代表存在永恒不变之真理, 即一种感受万物澄澈之空灵状态或明心见性后看见的事物及心灵之本真。


在佛法中的“空”,并非没有之意,空和有对立,有空就有有,空非“空有”之空,甚至连“空有”之概念也没有,这叫“二”,故佛法又被称为“不二法门”


佛在心中,自心即佛”,禅宗认为众生佛性,本自具足。凡圣之别,证悟与否;迷则是凡,悟则成圣。修行之重点是向内求,非向外索。这一观念,其一,指出了佛性的无差等性。正如惠能所言,“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其二,指出了修行须靠自己之主观能动性,“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金刚经》开篇叙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看似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一段表述,其实蕴含了丰富的佛意。

第一,世尊食时,喻应劫入世,化度众生;著衣持钵,衣喻庄严,钵喻方便;入舍卫大城乞食,喻行相,喻当作所作。强调的是世尊当作所作,不离庄严,不离方便。

第二,“次第乞已,还至本处”,“次第”强调的就是无差别,度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三,道在寻常,道在点滴。佛法也是非常寻常的,无非生活的点点滴滴。正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生活之中,无处不佛。佛法在世间是不生不灭的,不过,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表现之形式不同而已。

心学融纳了佛家的义理,以为凡人之心与圣人之心无本质之差异,人人皆具一颗相同之心,心中存在着与“理”契合之根据,此谓“心之体”或“本心”。本心是圣人之心,亦是己之心,圣人之心与常人之心不过是对主观精神的发挥和扩张程度不同。

“凡圣本无别,何故自卑微”。其实,这个世界百分之九十的人,皆为凡人。同时,“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真正做好了自己,每个人便是自己生命中的圣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