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高级叫遇见梵高

 AndLib 2023-01-19 发布于北京

每 个 人 都 是 生 活 的 记 录 者“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我一直特想知道: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梵高的作品,并将其推向了世界的巅峰?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下梵高~

位于荷兰奥特洛的库勒·穆勒美术馆是世界上第二大梵高作品的收藏地。第一大收藏地是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座以个人命名的美术馆中拥有这么多的梵高作品?

图片库勒·穆勒美术馆外景,奥特洛,荷兰

图片库勒·穆勒美术馆内景,奥特洛,荷兰

本文将为您讲述关于库勒·穆勒家族与这位19世纪艺术家之间的奇妙缘分。文中展示的梵高艺术作品全部收藏于库勒·穆勒美术馆,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图片文森特·梵高,自画像,1887年6月

虽然梵高现在被称为艺术史上最优秀的画家之一,但他的作品直到1890年去世后才受到重视。对于文森特来说,绘画是他毕生的追求,却并没有给他带来物质上的好处。

在他去世后,一位德国收藏家独具慧眼,重新发现了梵高的艺术,并称赞他为 '现代艺术的灵魂之一'。然而,这位出身于航运世家的女子和文森特·梵高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海伦娜·库勒·穆勒和梵高

图片海伦娜·库勒·穆勒肖像

海伦娜·库勒·穆勒(1869-1939)被认为是最早发现梵高的艺术天才的收藏家之一。她对梵高的生平经历也有深入的了解。1908-1929年间,在海伦娜的建议下,她的家人至少购买了梵高的91幅油画和180多幅素描。

图片文森特·梵高,约瑟夫·鲁林的肖像,1889年2月至3月

图片文森特·梵高,悲伤的老人,1890年5月

梵高是一位极为勤奋而高产的画家,他在10年的时间里画了近900幅作品,这还不算他的素描和速写作品。他的作品包含了风景画、肖像画和静物画等多种门类。海伦娜·库勒·穆勒在艺术顾问H. P. 布雷默的指导下,以个人名义大量地收集梵高的作品。

图片文森特 · 梵高, 夜晚的咖啡馆,1888年9月

图片文森特·梵高,席凡宁根的谷仓晾晒,1882年5月

图片文森特·梵高,峡谷,1889年12月

精神上的共鸣

图片文森特·梵高,有麦堆和月亮的风景,1889年7月

图片文森特·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4月至5月

海伦娜之所以被梵高的作品吸引,一部分原因是梵高的经历让她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她的这种想法也得到了艺术顾问的鼓励。梵高的私人信件让海伦更加笃定了自己的精神信仰。那时,海伦娜离开了父母的家,开始了独立的家庭生活。她曾经说:

文森特的信件让我振作起来。他认为,独立之路必定是漫长的,但结果也会更加美好。

图片文森特·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4月

图片文森特·梵高,普罗旺斯的乡村小路,1890年5月

图片文森特·梵高,粉红桃树,1888年3月

这位艺术收藏家在梵高的生活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评论家伊娃·罗孚认为:

对梵高生平的了解增进了海伦娜对[他的]画作的迷恋。梵高将自己从资产阶级的信仰及其伴随的仪式中解脱出来......[我]决定不画宗教题材,而是从自然界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真正的信仰。这种做法对穆勒女士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图片文森特·梵高,织工和织机,1884年

遗产

图片文森特·梵高,在教堂里,1882年10月

在库勒·穆勒国家美术馆成立之前,海伦娜在自己家和家族企业中展示了她购买的绘画作品。此外,她还慷慨地向公众展示了这些作品,并因此声名远扬。她致力于为普通民众提供欣赏艺术收藏的机会,这也是她的“文化纪念碑”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她决定将这个“纪念碑”留在荷兰。

图片库勒·穆勒美术馆外的建筑,这里曾经是穆勒一家生前的住所

海伦娜并不是仅仅收藏梵高的艺术,她也收藏了很多其他现代大师的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对她的精神生活具有非凡的意义,这也是她的藏品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海伦娜大量地购入梵高的艺术作品,这也引发了梵高成为整个欧洲的拍卖会上备受追捧的艺术家。

1935年,海伦娜将她的全部艺术收藏捐赠给荷兰,这些作品在如今的库勒·穆勒美术馆展出。

参考资料:Daily Art Magzine(by Rachel Witte)

最后的梵高

文:冯骥才

我在广岛的原子弹灾害纪念馆中,见到一个很大的石件,上边清晰地印着一个人的身影。据说这个人当时正坐在广场纪念碑前的台阶上小憩。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一道无比巨大的强光将他的影像投射在这石头上,并深深印进石头里边。这个人肯定随着核爆炸灰飞烟灭。然而毁灭的同时却意外地留下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观。

毁灭往往会创造出奇迹。这在大地震后的唐山、火山埋没的庞贝城,以及奥斯威辛与毛特豪森集中营里我们都已经见过。这些奇迹全是悲剧性的,充满着惨烈乃至恐怖的气息。可是为什么梵高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外,他偏偏在毁灭之中闪耀出无可比拟的辉煌?

法国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一直令我迷惑又神往。一个是巴黎远郊瓦涅河边的奥维尔,一个是远在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它们是梵高近乎荒诞人生的最后两个驿站。阿尔是梵高神经病发作的地方,奥维尔则是他疾病难耐,最后开枪自杀之处。但使人莫解的是,梵高于1888年2月21日到达阿尔,12月发病,转年5月住进精神病院;一年后出院前往奥维尔,两个月后自杀。这前前后后只有两年!然而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却差不多都在这最后两年、最后两个地方,甚至是在精神病反反复复发作中画的。为什么?

图片

于是,我把这两个地方“两点一线”串联起来。先去普罗旺斯的阿尔去找他那个“黄色小屋”,还有圣雷米精神病院;再回到巴黎北部的奥维尔,去看他画过的那里的原野,以及他的故居、教堂和最终葬身的墓地。我要在法国的大地上来来回回跑一千多公里,去追究一下这个在艺术史上最不可思议的灵魂。我要弄个明白。

在梵高来到阿尔之前,精神系统里已经潜伏着发生错乱和分裂的可能。这位有着来自母亲家族的神经病基因的荷兰画家,孤僻的个性中包藏着脆性的敏感与烈性的张力。他绝对不能与社会及群体相融;耽于放纵的思索;孤军奋战那样地在一己的世界中为所欲为。然而,没有人会关心这个在当时还毫无名气的画家的精神问题。

在世人的眼里,一半生活在想象天地里的艺术家们,本来就是一群“疯子”。故此,不会有人把他的喜怒无常,易于激动,抑郁寡言,看做是一种精神疾病早期的作怪。他的一位画家朋友纪约曼回忆他突然激动起来的情景时说:“他为了迫不及待地解释自己的看法,竟脱掉衣服,跪在地上,无论怎样也无法使他平静下来。”

这便是巴黎时期的梵高。最起码他已经是非常的神经质了。

梵高于1881年11月在莫弗指导下画成第一幅画。但是此前此后,他都没有接受任何系统性的绘画训练。1886年2月他为了绘画来到巴黎。这时他还没有确定的画风。他崇拜德拉克罗瓦,米勒,罗梭,着迷于正在巴黎走红的点彩派的修拉,还有日本版画。这期间他的画中几乎谁的成分都有。如果非要说出他的画有哪些特征是属于自己的,那便是一种粗犷的精神与强劲的生命感。而这时,他的精神疾病就已经开始显露出端倪——

1886年他刚来到巴黎时,大大赞美巴黎让他头脑清晰,心情舒服无比。经他做画商的弟弟迪奥介绍,他加入了一个艺术团体,其中有印象派画家莫奈、德加、毕沙罗、高更等等,也有小说家左拉和莫泊桑。这使他大开眼界。但一年后,他便厌烦巴黎的声音,对周围的画家感到恶心,对身边的朋友愤怒难忍。随后他觉得一切都混乱不堪,根本无法作画,他甚至感觉巴黎要把他变成“无可救药的野兽”。于是他决定“逃出巴黎”,去南部的阿尔!

1888年2月他从巴黎的里昂车站踏上了南下的火车。火车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名字。更不会有人知道这个人不久就精神分裂,并在同时竟会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巨人。

我从马赛出发的时间接近中午。当车子纵入原野,我忽然明白了一百年前——初到阿尔的梵高那种“空前的喜悦”由何而来。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大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阳光直射,不但照亮了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梵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本质——一种通透的、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他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上百次地描述太阳带给他的激动与灵感。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他说“铭黄的天空,明亮得几乎像太阳。太阳本身是一号铭黄加白。天空的其它部分是一号和二号铭黄的混合色。它们黄极了!”这黄色立刻改变了梵高的画,也确立了他的画!

图片

大太阳的普罗旺斯使他升华了。他兴奋之极。于是,他马上想到把他的好朋友高更拉来。他急渴渴要与高更一起建立起一间“未来画室”。他幻想着他们共同和永远地使用这间画室,并把这间画室留给后代,留给将来的“继承者们”。他心中充满一种壮美的事业感。他真的租了一间房子,买了几件家具,还用他心中的黄色将房子的外墙漆了一遍。此外又画了一组十几幅《向日葵》挂在墙上,欢迎他所期待的朋友的到来。这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这种“大地的太阳”,正是他一种含着象征意味的自己。

在高更没有到来之前,梵高生活在一种浪漫的理想里。他被这种理想弄得发狂。这是他一生最灿烂的几个月。他的精神快活,情绪亢奋。他甚至喜欢上阿尔的一切:男女老少,人人都好。他为很多人画了肖象,甚至还用高更的笔法画了一幅《阿尔的女人》。梵高在和他的理想恋爱。于是这期间,他的画——比如《繁花盛开的果园》、《沙滩上的小船》、《朗卢桥》、《圣玛丽的农舍》、《罗纳河畔的星夜》等等,全都出奇的宁静,明媚与柔和。对于梵高本人的历史,这是极其短暂又特殊的一个时期。

其实从骨子里说,所有的艺术家都是一种理想主义者。或者说理想才是艺术的本质。但危险的是,他把另一个同样极有个性的画家——高更,当做了自己理想的支柱。

在去往阿尔的路上,我们被糊里糊涂的当地人指东指西地误导,待找到拉马丁广场,已经完全天黑。这广场很大,圆形的,外边是环形街道,再外边是一圈矮矮的小房子。黑黑的,但全都亮着灯。几个开阔的路口,通往四外各处。我们四下去打听拉丁马广场2号——梵高的那个黄色的小楼。但这里的人好像还是一百年前的阿尔人,全都说不清那个叫什么梵高的人的房子究竟在哪里。最后问到一个老人,那老人苦笑一下,指了指远处一个路口便走了。

我们跑到那里,空荡荡一无所有。仔细找了找,却见一个牌子立着。呀,上边竟然印着梵高的那幅名作《在阿尔的房子》——正是那座黄色的小楼!然而牌子上的文字说这座小楼早在二战期间毁于战火。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黄色小楼的遗址。这一瞬,我感到一阵空茫。

图片

我脑子里迅速掠过1888年冬天这里发生过的事——高更终于来到这里。但现实总是破坏理想的。把两个个性极强的艺术家放在一起,就像把两匹烈马放在一起。两人很快就意见相左;跟着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见解全面发生矛盾;于是天天争吵,时时酝酿着冲突,并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境地。于是理想崩溃了。那个梦幻般的“未来画室”彻底破灭。潜藏在梵高身上的精神病终于发作。他要杀高更。在无法自制的狂乱中,他割下自己的耳朵。随后是高更返回巴黎,梵高陷入精神病中无以自拔。他的世界就像现在我眼前的阿尔,一片深黑与陌生。

我同来的朋友问:“还去看圣雷米修道院里的那个神经病院吗?不过现在太黑,去了恐怕什么也看不见。”

我说:“不去了。”我已经知道,那座将梵高像囚徒般关闭了一年的医院,究竟是什么气息了。

在梵高一生写给弟弟迪奥的八百封信件里,使我读起来感到最难受的内容,便是他与迪奥谈钱。迪奥是他唯一的知音和支持者。他十年的无望的绘画生涯全靠着迪奥在经济上的支撑。迪奥是个小画商,手头并不宽裕,尽管每月给梵高的钱非常有限,却始终不弃地来做这位用生命祭奠艺术的兄长的后援。这就使梵高终生被一种歉疚折磨着。他在信中总是不停地向迪奥讲述自己怎样花钱和怎样节省。解释生活中哪些开支必不可少。报告他口袋里可怜巴巴的钱数。他还不断地做出保证,决不会轻易糟蹋掉迪奥用辛苦换来的每一个法郎。如果迪奥寄给他的钱迟了,他会非常为难地诉说自己的窘境。说自己怎样在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灌满一连空了几天的肚子;说自己连一尺画布也没有了,只能用纸来画速写或水彩。当他被贫困逼到绝境的时候,他会恳求地说:“我的好兄弟,快寄钱来吧!”

但每每这个时候,他总要告诉迪奥,尽管他还没有成功,眼下他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他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他说那时“我就不会对吃喝感到过分耻辱,好像有吃喝的权利了。”

他向迪奥保证他会愈画愈好。他不断地把新作寄给迪奥来作为一种“抵债”。他说将来这些画可以使迪奥获得一万法郎。他用这些话鼓舞弟弟,他害怕失去支持;当然他也在给自己打气。因为整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看上他的画。但今天——特别是商业化的今天,为什么梵高每一个纸片反倒成了“全人类的财富”?难道商业社会对于文化不是充满了无知与虚伪吗?

故此在他心中,苦苦煎熬着的是一种自我的怀疑。他对自己“去世之后,作品能否被后人欣赏”毫无把握。他甚至否认成功的价值乃至绘画的意义。好像只有否定成功的意义,才能使失落的自己获得一点虚幻的平衡。自我怀疑,乃是一切没有成功的艺术家最深刻的痛苦。他承认自己“曾经给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挫败过”。在这种时候,他便对迪奥说“我宁愿放弃画画,不愿看着你为我赚钱而伤害自己的身体!”

他一直这样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的摧残。

可是,在他“面对自然的时候,画画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在阳光的照耀下,世界焕发出美丽而颤动的色彩,全都涌入他的眼睛;天地万物勃发的生命激情,令他颤栗不已。这时他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绘画,直至挤尽每一支铅管里的油彩。

当他在绘画里,会充满自信,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当他走出绘画回到了现实,就立刻感到茫然,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他终日在这两个世界中来来回回地往返。所以他的情绪大起大落。他在这起落中大喜大悲,忽喜忽悲。

从他这大量的“心灵的信件”中,我读到——

他最愿意相信的话是福楼拜说的:“天才就是长期的忍耐。”

他最想喊叫出来的一句话是:“我要作画的权利!”

他最现实的呼声是:“如果我能喝到很浓的肉汤,我的身体马上会好起来!当然,我知道,这种想法很荒唐。”

如果着意地去寻找,会发现这些呼喊如今依旧还在梵高的画里。

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发病后,病情时好时坏,时重时轻,一次次住进医院。这期间他会忽然怀疑有人要毒死他,或者在同人聊天时,端起调颜色的松节油要喝下去;后来他发展到在作画的过程中疯病突然发作。1889年5月他被送进离阿尔一公里的圣雷米神经病院,成了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梵高的绘画竟然突飞猛进。风格迅速形成。然而这奇迹的代价却是一个灵魂的自焚。

他的大脑弥漫着黑色的迷雾。时而露出清明,时而一片混沌。他病态的神经日趋脆弱;乱作一团的神经刚刚出现一点头绪,忽然整个神经系统全部爆裂,乱丝碎絮般漫天狂舞。在贫困、饥饿、孤独和失落之外,他又多了一个恶魔般的敌人——神经分裂。这个敌人巨大,无形,桀暴,骄横,来无影去无踪,更难于对付。他只有抓住每一次发病后的“平静期”来作画。

在他生命最后一年多的时间,他被这种精神错乱折磨得痛不欲生,没有人能够理解。因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来自自身的体验。癫痫、忧郁、幻觉、狂乱,还有垮掉了一般的深深的疲惫。他几次在“灰心到极点”时都想到了自杀。同时又一直否定自己真正有病来平定自己。后来他发现只有集中精力,在画布上解决种种艺术的问题时,他的精神才会舒服一些。他就拼命并专注地作画。他在阿尔患病期间作画的数量大得惊人。一年多,他画了二百多幅作品。但后来愈来愈频繁的发病,时时中断了他的工作。

他在给迪奥的信中描述过:他在画杏花时发病了,但是病好转之后,杏花已经落光。神经病患者最大的痛苦是在清醒过来之后。他害怕再一次发作,害怕即将发作的那种感觉,更害怕失去作画的能力。他努力控制自己“不把狂乱的东西画进画中”。他还说,他已经感受到“生之恐怖”!这“生之恐怖”便是他心灵最早发出的自杀的信号!

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

这便是一个神经错乱者最清醒的话。他甚至比我们健康人更清醒和更自觉。

梵高的最后一年,他的精神的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特别是他出现幻觉的症状之后(1889年2月),眼中的物象开始扭曲,游走,变形。他的画变化得厉害。一种布满画面蜷曲的线条,都是天地万物运动不已的轮廓。飞舞的天云与树木,全是他内心的狂飚。

图片

这种独来独往的精神放纵,使他的画显示出强大的主观性;一下子,他就从印象派画家马奈、莫奈、德加、毕沙罗等等所受的客观的和视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但这不是理性的自觉,而恰恰是精神病发作之所致。奇怪的是,精神病带来的改变竟是一场艺术上的革命;印象主义一下子跨进它光芒四射的后期。这位精神病患者的画非但没有任何病态,反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热情与健康的力量。

对于梵高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画家,他一生都在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大地耕耘者纯朴的颂歌,唱彻了梵高整个艺术生涯。他无数次地去画米勒《播种者》那个题材。因为这个题材最本质地揭示着大地生命的缘起。故此,燃起他艺术激情的事物,一直都是阳光里的大自然,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们。他一直呼吸着这生活的元气,并将自己的生命与这世界上最根本的生命元素融为一体。

当患病的梵高的精神陷入极度的亢奋中,这些生命便在他眼前熊熊燃烧起来,飞腾起来,鲜艳夺目,咄咄逼人。这期间使他痴迷并一画再画的丝杉,多么像是一种从大地冒出来的巨大的生命火焰!这不正是他内心一种生命情感的象征么?精神病非但没有毁掉梵高的艺术,反而将他心中全部能量一起暴发出来。

或者说,精神病毁掉了梵高本人,却成就了他的艺术。这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残酷的毁灭?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精神病的程度“恰到好处”。他在神智上虽然颠三倒四,但色彩的法则却一点不乱。他对色彩的感觉甚至都是精确之极。这简直不可思议!就像双耳全聋的贝多芬,反而创作出博大、繁复、严谨、壮丽的《第九交响乐》。是谁创造了这种艺术史的奇迹和生命的奇迹?

倘若他病得再重一些,全部陷入疯狂,根本无法作画,美术史便绝不会诞生出梵高来。倘若他病得轻一些,再清醒和理智一些呢?当然,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在画布上电闪雷鸣的梵高了。

它叫我们想起,大地震中心孤零零竖立的一根电杆,核爆炸废墟中惟一矗立的一幢房子。当他整个神经系统损毁了,惟有那根艺术的神经却依然故我。

这一切,到底是生命与艺术共同的偶然,还是天才的必然?

1890年5月,梵高到达巴黎北郊的奥维尔。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他贫病交加,一步步走向彻底的混乱与绝望。他这期间所画的《奥维尔的教堂》、《有杉树的道路》、《蒙塞尔茅屋》等等,已经完全是神经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在裂变、躁动、飞旋与不宁。但这种听凭病魔的放肆,却使他的绘画达到绝对的主观和任性。

我们健康人的思维总要受客观制约,神经病患者的思维则完全是主观的。于是他绝世的才华,刚劲与烈性的性格,艺术的天性,得到了最极致的宣泄。一切先贤偶像、艺术典范、惯性经验,全都不复存在。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对自己的约束。但现在没有了!面对画布,只有一个彻底的自由与本性的自己。看看《奥维尔乡村街道》的天空上那些蓝色的短促的笔触,还有《蓝天白云》那些浓烈的、厚厚的、挥霍着的油彩,就会知道,梵高最后涂抹在画布上的全是生命的血肉。惟其如此,才能具有这样永恒的震撼。

这是一个真正的疯子的作品。也是旷古罕见的天才的杰作。

除了他,没有任何一个神经病患者能够这样健康地作画;除了他,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能够拥有这样绝对的非常态的自由。

我们从他最后一幅油画《麦田群鸦》,已经看到他的绝境。大地乌云的倾压下,恐惧、压抑、惊栗,预示着灾难的风暴即将来临。三条道路伸往三个方向,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他给弟弟迪奥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我以生命为赌注作画。为了它,我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智。”在精疲力竭之后,他终于向狂乱的病魔垂下头来,放下了画笔。

图片

1890年7月27日他站在麦田中开枪自杀。被枪声惊起的“扑喇喇”的鸦群,就是他几天前画《麦田群鸦》时见过的那些黑黑的乌鸦。

随后,他在奥维尔的旅店内流血与疼痛,忍受了整整两天。29日死去。离开了这个他疯狂热爱却无情抛弃了他的冷冰冰的世界。冰冷而空白的世界。

我先看了看他在奥维尔的那间住房。这是当年奥维尔最廉价的客房,每天租金只有3.5法郎。大约七平米。墙上的裂缝,锈蚀的门环,沉黯的漆墙,依然述说着当年的境况。从坡顶上的一扇天窗只能看到一块半张报纸大小的天空。但我忽然想到《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台词:“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从这小旅舍走出,向南经过奥维尔教堂,再走500米,就是他的墓地。这片墓地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使我想到梵高画了一生的那种浑厚而浩瀚的大地。他至死仍旧守望着这一切生命的本土。墓地外只圈了一道很矮的围墙。三百年来,当奥维尔人的灵魂去往天国之时,都把躯体留在这里。梵高的坟茔就在北墙的墙根。弟弟迪奥的坟墓与他并排。大小相同,墓碑也完全一样,都是一块方形的灰色的石板,顶端拱为半圆。上边极其简单地刻着他们的姓名与生卒年月。没有任何雕饰,一如生命本身。迪奥是在梵高去世后的半年死去的。他生前身后一直陪伴这个兄长。他一定是担心他的兄长在天国也难于被理解,才匆匆跟随而去。

一片浓绿的长春藤像一块厚厚的毯子,把他俩的坟墓严严实实遮盖着。岁月已久,两块墓碑全都苔痕斑驳。惟一不同的是梵高的碑前总会有一束麦子,或几朵鲜黄的向日葵。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献上去的。但没有人会捧来艳丽而名贵的花朵。梵高的敬仰者们都知道他生命的特殊而非凡的含义。他生命的本质及其色彩。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如果说梵高的奇迹,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么,梵高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和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梵高:没人懂我的孤独

图片  

图片

图片

梵高自画像合集

图片

他生下来,画画。他死后,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向天空。

图片

1888年2月,梵高离开喧闹的都市,只身来到法国南部的田野。他立刻就陶醉在了这里炽烈明丽的阳光和一望无际的原野中。自然界竟然有这样绚烂的色彩?他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流着眼泪向着太阳奔跑,用生命追逐着太阳灿烂的颜色。

图片

当地的农人非常奇怪这个人。他每天在太阳升起之前就背着一大捆画布和颜料奔向田野,他从来不戴帽子,眼睛中放射着炽烈的火焰,从来不与任何路人说话。傍晚的时候他回来了,眼睛就如烧光了柴的火洞,头顶被晒的透红,头上不多的头发都竖立着,掖下夹着一幅颜料还没有干的画布。人们看到他的时候,都在交头接耳:这个疯子来了!

图片

这一年的年底,被太阳灼烤了将近一年的梵高再也忍受不了阳光的炽烈,一种不可遏止的躁动攫住了他的灵魂。他手拿一把剃刀,在田野里四下巡行。他的朋友高更此刻就在他的身旁,他冲向了高更。但是在高更冷静的目光下他退缩了,突然间,他揪起了自己的右耳!可怜的梵高的右耳朵,在锋利的剃刀下离开了那个已经疯狂的头颅。

图片

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他们眼里的疯子,就是人类世界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就是在这个时期,就是在这片美丽的田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油画作品《向日葵》诞生了!

图片

也就是在《向日葵》诞生一年以后,37岁的梵高悄然走向小镇外的一片麦田,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告别了我们的世界。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画家,到死也没有卖出自己的一幅作品,除了供养了他一生的弟弟之外,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一个人懂得他的价值。他的弟弟为了鼓励哥哥,偷偷地委托画商花4英镑买了一幅画,让哥哥知道有人喜欢他的作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00年以后,他的《向日葵》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蝴蝶花》在美国拍卖了5350万美元,那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更是创出7150万美元的天价!天堂里的梵高听到这个消息,是应该哭泣还是应该庆贺呢?

图片

今天,在梵高的家乡,荷兰的曾德特小镇,公路两则连绵数百里的土地上全种上了向日葵,以此迎接每年大批为梵高而来的世界各地游客。曾德特小镇以这样一种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特殊方式,来纪念这位给向日葵注入了人的血液的伟大画家。

图片

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北部曾德特镇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性格孤僻、缄默木讷而腼腆。11岁到16岁上学,然后在他叔叔的古匹尔公司干了3年,而后又在伦敦待了两年,去过许多国家和城市。18岁的梵高已立志做一名优秀画家了。家里的亲人都不赞成他作画,只有弟弟理解并支持他。他曾对弟弟提奥说:“我有一种作画的强烈冲动……” 他起初师从海牙画家莫夫,在学习中他对荷兰画家伦勃朗和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米勒的艺术产生了浓兴趣,并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图片

在法国南部的阿尔,结识了一批印象派画家,接触了许多知名画家的作品,并深受印象派和日本版画的影响。正是在在阿尔期间,他画出了《向日葵》、《阿尔的吊桥》、《开花的果园》、《夕阳和播种者》、《收获景象》、《邮递员罗林》、《伽赛医生像》等传世佳作。

图片

梵高似乎从未画过高贵的题材,进入他的画面的,多是凡俗的花——如向日葵,他就一画再画。他说,“除了画乡村的生活以外,我没有别的愿望了。”《吃土豆的人》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图片

画上一家农人围坐在狭小的桌子前,屋子矮小简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在辛勤劳动,之后所享用的晚餐仅仅是几颗土豆。画中寄托了梵高对穷苦人的深挚感情。画画以后的梵高觉得世间的一切景物都是美的。

图片

梵高在他的书信里写道:“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是不容易画的,但同时都是美的。终生从事于表现隐藏在它们之中的诗意,确信是值得……” 曾在梵高画中出现的伽赛医生说过:“梵高的爱,梵高的天才,梵高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着我们的世界。”

图片

梵高在他生命中不到十年的艺术生命里画出了近千幅幅作品,这对于一个油画家来说创作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一大批画作都是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对于一个没有人理解,一直处在周围人们的嘲笑与讥讽中的人来说,他不可遏止的动力在哪里?有谁能够真正地走近他,弄懂他?翻译《梵高传》的余光中曾说到他译《梵高传》时生了大病,“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忧。”

图片

梵高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他甚至不敢把自己称作画家。他的艺术知音惟有自己做画商的弟弟。当自认为画出了人间最杰出的作品之后,孤独的梵高选择了死亡结束自己无边的孤独。梵高一生最为幸福的,也许就是他有一个懂他支持他,能够终生接济他的弟弟。他不会管理金钱,弟弟每月给他寄的钱一般他半个月就花光了,弟弟无奈不得不改为半月邮寄一次,后来改为一月邮寄三次。

图片

可贵的是,梵高尽管一生都生活在贫困线附近,但是他从来也没有想过放弃绘画改做其他能够挣钱的事情。他的弟弟提奥是梵高生活上的唯一资助者,也是艺术上的唯一支持者。提奥有着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他始终认为哥哥的作品是一流的杰作,他把哥哥的画作都专心致志地收藏起来。

图片

现在,在梵高去世百年以后,他的出生地荷兰和他的自杀地法国,争相把梵高认作自己的国民,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相信生前孤独落寞的梵高地下有知,当可以幸福地微笑了。

图片

梵高用伟大的才华与苦难抗争,尽管他没有等到掌声响起就挥泪而告别了世界,但是,他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最终走上了人类世界的艺术顶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单

不管你拥有什么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让我再看你一眼

星空和黑夜

——《梵高先生》

图片

图片

《梵高作品赏》

我爱我离奇的想象

盛开的意念

是扭曲着的真实

鲜艳在狂想

即使人生

有太多扭曲与痛

我的世界

依旧光明到闪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提高感知美的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欣赏名画。美术的责任就是提高审美。

今天介绍的画作是梵高的《向日葵》



看视频,走近《向日葵》

请点击全屏观看

记者 | 白桦 汤晔

摄像 | 雷昊

画作解读

图片

图片

梵高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图片

《向日葵》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代表作之一。事实上,《向日葵》不单只有一幅作品。梵高美术馆馆长利奥·詹森说:“公众大多都不知道梵高创作了一组向日葵画。”

《向日葵》系列共有七幅,是梵高在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所绘的一系列画作。本期介绍的《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是当年梵高赠与画家高更的画作,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图片

1、《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现私人收藏(美国)

2、《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二战时在日本被毁

3、《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现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

4、《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1888年8月 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5、《花瓶里的十四朵向日葵》 1888年12月-1889年1月 现藏于日本某博物馆

6、《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1989年1月 现藏于荷兰梵高美术馆

7、《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1989年1月 现收藏于美国费城博物馆

梵高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画家,他曾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提到,“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是跳动的火焰,颜色鲜艳夺目,明亮的黄色饱和度极高,简直可以被称为“黄色的交响曲”。如果仔细数的话,本期介绍的《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这幅画里有38种黄色。

图片

△《向日葵》局部

梵高喜欢用纯色点画的绘画技术。它去掉了轮廓线,把每个形状都分解成彩色小点构成的区域,不仅使色彩化整为零,而且传达了他追求光线和色彩的情绪。

梵高生前并不为世人所理解,他曾说“死很难,但活着更难”。在穷困潦倒之时梵高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但他反而鞭策自己在逆境中寻找光明,他所画的《向日葵》系列就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

梵高与高更“相爱相杀”的兄弟情

1887年,梵高和法国画家高更在巴黎相遇,彼时两人都处于生活的低潮期,他们成了惺惺相惜的难兄难弟,甚至各自画了一幅《自画像》给对方。

图片

△梵高《献给高更的自画像》

梵高一直很崇拜高更,当时的高更绘画观念前卫,梵高认为两人在艺术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邀请高更来自己在法国阿尔勒的“黄房子”一同作画。

梵高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特意画了两幅《向日葵》作为房间装饰。高更到来后对梵高的《向日葵》大加赞赏。

图片

△高更《献给梵高的自画像》

然而,仅仅过了62天,两位画家就分道扬镳了。梵高的固执让高更忍无可忍,并且梵高日渐恶化的精神状态也让他感到害怕。精神病发的梵高甚至动手打了高更。

高更的《向日葵》

图片

△高更所画的《向日葵》

回到巴黎的高更,依然希望梵高能送他一幅他喜爱的《向日葵》,于是写信给梵高,这样便有了荷兰梵高美术馆收藏的这幅《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很少有人知道高更也曾画过几幅向日葵,他的向日葵温婉哀伤,与梵高所画向日葵的激情热烈完全不同,更像是对老友对过去日子的缅怀和致意。

图片

△高更所画的《向日葵》

梵高已去百年,但他的作品带来的感动和震颤,鲜活如初。

他真的是天才式疯子吗?如果你看过他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会发现,梵高其实比任何人都清醒,他的字里行间始终驻守着一个真实的、善感的、金子般的心。

Starry Starry Night (Vincent) 音乐: Jackie Evancho - Prelude to a Dream 来自QQ音乐

图片

“我除了在绘画中努力谋求我的幸福之外,没有旁的念头……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梵高-

有一种孤独
是突然看懂了梵高的画


世界上的天才有很多种,有人年少成名,风光无量,在世时就备受认可与追捧;也有人一生寂寂,乏人赏识,受尽苦难的摧磨,抱憾而终。而我们的主人公梵高,是后一种。
很多人在提到他时,都会调侃他的一生是“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
短暂的37年生命里,遭遇了事业惨淡,朋友寥落,感情受挫。27岁转行学画画后,愈加穷困,不得不靠着弟弟的接济度日;才华被轻视,难得遇上知己高更,最后也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不幸是沉重的,梵高却一一纳下研作颜料,去绘就生命中明亮、热烈、绚烂的部分。
图片


01
“ 把颜料泼上去!”

四季中,梵高尤爱春天。那些从土地里迸发出的葱茏,某种程度上,是他精神世界的隐喻。“饱含着某种激情的粉色桃树”“14朵的向日葵”“大束蓝紫色鸢尾花”“天空下的一切都是精妙的蓝色、白色、粉色和蓝紫色”……春天于他,是忧虑心灵的一种解放。
图片
可光画出形状和调子,他还嫌不够。要赋予笔下一种“力”!静态沉寂的生命没有意思,要动、要挣脱,要打破,要像阳光一样迸出骇人的能量。
他说: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图片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图片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图片



02
 去画生活本身,哪怕粗糙 

梵高画乡下的风物,也画生活在底层的人。一个捡柴的小女人,一个翻地的农民,一个年迈的邮差,在他眼里都含有“某种海一样的崇高伟大”。

孤苦的处境,让他能更好地共情小人物的辛酸,进而对他们投以真诚的尊重。在创作《吃土豆的人》时,他说


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是用伸进盘子里的同一双手去锄地的。他们靠体力劳动诚实地挣到属于自己的食物。我不急于要每个人都喜欢这幅画,或者马上称赞。我要表达一种与有文明教养的人完全不同的谋生方法。
图片

纵观梵高一生的创作,他不擅长画迎合风尚的题材,也不想以数学的准确性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模特,尽管这样更能满足收藏者的心意。他所要努力描绘的,简单地说,是生活本身。


我不想画原则上是坏的、不真实的与虚假的、构想的事物。我要使人们看了我的作品后说:他是深深地感受的,他是亲切地感受的——尽管它粗糙。

图片


03
 伟大不是偶然的东西 

坚持自我的艺术探索是孤独寂寥的,也注定要承受现实的捶打。常年无人登门索画,梵高不愿为了改变处境谄媚取悦:
“对我来说,向别人恳求(买我的画),是莫大的痛苦。找别人谈我的作品,只是使我受罪。这样干的结果是什么呢?赏以闭门羹,或者被人轰开。”
他相信只要忘我地画下去,总有一天能候来转机:

如你所见,我疯狂地工作,但是目前还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成果。我希望这些荆棘最终可以开出白色的花,那样的话,这些痛苦的挣扎就像是分娩中的阵痛,痛苦之后会有欢乐的结果。

图片


我相信,出头的日子总会到来,即使到处碰壁,也不要灰心丧气;即使有时候感到好像要垮台,虽然事与愿违,也必须重新鼓起勇气来,因为伟大的事业不是凭一下子的冲击而成功,而是由一系列的小事积聚起来的。伟大的事业不是偶然的东西,而必定是下决心努力的结果。


图片

04
一个有困难的,努力工作的人

我们喜欢梵高,爱的不仅是他的画,也爱他对人的诚挚、浓烈、不假以机心。

他的爱情故事,结局悲伤却掏空了自己能给的所有:
“只要我还有一片面包皮与一块藏身的地方,就要与你一起享受。这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把彼此的需要看成是头等重要的事。”
图片

他向往友谊,一生怀着孩童似的渴望结交伙伴的心:


我要寻找与保持真正的友谊,因此要我遵循一般俗套的友谊是困难的。哪里存在着俗套,哪里便存在着互相不信任,互相不信任就会引起各种纠葛,悲剧就会产生。

可惜友谊,有时不是双向给予的。面对朋友的冷淡,甚至通过“戏仿他落魄的样貌”大肆嘲讽,梵高深深被刺痛了。“很难受,心好像要破碎了。”他对朋友说,


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曾经在伦敦街上被雨淋过几夜,或者在波里纳冻过几夜,经历过饥饿、绝望、身体发烧,你的脸上或许也会有丑陋的线条,你也会变成一个破嗓子。……我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不是别的,只是一个有困难的、努力工作的人。

图片


05
 微不足道的心声 

不是别的,只是一个有困难、努力工作的人。是这样的梵高,把美好展示给别人看,唯独把悲伤留给了自己。
分享一段梵高的独白给大家,如果你也曾在独闯人生的旅途中,感到难过、无助和不被理解,你会读懂这段话,并从中得到追求梦想不折不挠的勇气:
“我在多数人眼中究竟是什么?
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一个行为古怪的人,
一个令人生厌的人,
一个现在没有社会地位
并且将来永远不会有的人,
一句话万千俗人中最俗的一个。
好极了,即使这些都没错,
但有朝一日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
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的心声。”
图片
文/央视新闻《夜读》
图/电影《至爱梵高》
Vincent 音乐: Don McLean - Prime Time (The Savoy, New York '81 WNEW Broadcast Remastered) 来自QQ音乐

文末荐歌:民谣歌曲《Vincent》,由美国歌手唐·麦克莱恩(DonMclean)创作并演唱,他用这首歌来纪念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