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下)

 心理医生金兆丰 2023-01-20 发布于浙江

文:姚欣然、金兆丰

编:金兆丰

在心理学领域,我们每个人都会学习很多流派:精神分析,认知,人本,行为等等。差不对每个流派都会有自己的人性观,每一种人性观都暗示着一种治疗的方向。而我们所有的疗法似乎都是去治疗来访者达到他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这会不会在咨询中埋下隐形的风险?

我想先探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语境。来访者在讲述的时候,他是有一个语境的。也就是说来访者在表达他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的时候,那个样子是在他的生活语境里边儿得到的诠释或者解释,他所描述的那个意思和咨询师感受到的意思究竟是不是一致的呢?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话是绝对正确或者是绝对错误的。一句话正确与否主要是看是谁、跟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讲。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语境。当我们的来访者在咨询室里跟我们讲述他想要成为的样子的时候,他说的这个想要成为的样子的背景是他的人生,而如果我们的背景是我们的理论,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跨文本的交流,那么治疗的结果就会出现我刚才说的那样的一种风险。

当然,我们的来访者有时候会通过社会构建来声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是在某一种社会语境当中慢慢形成的一种状态。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我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我是一直都是这样的吗?还是因为最近看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看了什么广告,或者看到旁边的人的生活方式而慢慢形成的呢?

那么我们现在说的“想要这个,想要那个”的那个“我”究竟能够维持多久呢?如果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就会去想:我们的来访者说“我”现在要通过治疗达成某个样子,这个“我”在治疗过程当中是否能做到永恒不变?他会不会变呢?

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很关注这种变化,它不会假定这个治疗的过程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可以预先设定目标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它是很强调语境的。后现代主义特别强调诠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会非常关注一个词的多重解释,而不是多个词的同一种解释,这一点和我们之前学的内容会很不一样。我们之前会学习诊断,我们学习诊断的时候会把来访者讲的很多话做的很多事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把很多词用一个意思来解释。

比如说我们会把一个人所有消极的想法和做法统统归为“抑郁”,用“抑郁”这个诊断来概括。这样一来,我们再看到那个人的时候就简单多了——因为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不必再去描述他的各种各样的表现,而只需要给他贴一个标签——抑郁症,然后我们就似乎了解了这个人的全部。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归纳的思维方式,他会把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人生讲的非常的单薄和简单。

而后现代的诠释或者是多重诠释的这种视角,刚好与之相反,它会试图用更多的语言去解释一个来访者讲的同样的一个词语。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者,他是一个非常有趣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人。有一天他在跟我讲述他的经历的时候是笑着讲的,我也就在笑着听,谁知道他突然之间就翻脸了。他跟我说姚老师你怎么可以笑!然后我跟他解释:因为你也在笑,我在跟你共情呢。然后他说不行!“我笑那是苦笑,你笑就是嘲笑!”所以······

我们会用很多不同的词语来解释同一个现象,一句话也可以做多重的解读。所以我们在看到某个现象的时候不要轻易的去判定。

我们现在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或者一个事件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停下来想一想:不要着急,他不见得是这样一个意思,也许过一段时间他的解读就变了。这样一来,我们对于多元解释的耐心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在听来访者跟我们讲故事的时候也要有这样一种耐心,我们不仅要知道他讲的这件事情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还要看他接下来讲什么,因为有的时候同样一件事,因为后续的事件发展不一样,它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我的一个来访者做了一个梦,他跟我讲述他的梦境后我跟他说,你的梦大概是这样一个意思吧。然后这个来访者就说可能不是诶,我有一件事情没有跟你讲,然后给我补充了一个细节,听了他后边讲的内容我才发现他其实是另外一个意思。然后他又说,你等一下,可能也不是这个意思,我还有一个细节没有跟你讲,然后他再补充了一个细节,这个梦的意思好像又变了。

所以我们在解释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应该那么急于去下结论,我们要看他接下来要讲什么,我们的来访者在跟我们讲述他的生活事件的时候也是一样。

后现代主义中的“建构主义”会比较强调“社会建构论”的一些观点,所谓“建构”其实就是在社会交往过程当中共同建构出来一个原来没有的意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是在一种特殊的语境下,特殊的场景里面彼此交流,然后这个交流的过程会让来访者看到他原来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力量、优点等等。

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够生效,恰恰就在于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沟通,是沟通让来访者看到他原来看不到的自己。而他所看不到的这个自己,恰恰是他非常美好,非常光明的一面。

通过我刚才的解释,大家可能会觉得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好像比较轻松。因为后现代主义比较关注表面现象,后现代主义比较关注语义的多重解读、后现代主义关注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确实会让来访者和咨询师都感到相对轻松。

后现代主义咨询师在临床实践当中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比较强调差异性,其目标不是把很多人制成同一种人,而是把不同的人治成不同的人。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他本来要成为的样子。

所以就有人在这点上得出一个说法: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似乎是比人本主义更加人本的一种态度。后现代主义特别强调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而不是说要把很多人的生活炮制成具有某个标准化、理想化的生活。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活法。比如说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正常的人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健康的人……

这些所谓的标准,很多时候对恰恰是困扰的源头。所有的这些标准对于很多人与其说是一种希望,还不如说它实际上是一种束缚。

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同时也强调“地方性”。所谓“地方性”,在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里边儿有一个术语叫做local knowledge路口,翻译过来就是本地化的知识路口。当然,这个地方也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我们也可以把每一个人都比作一个地方,他对于他人生的理解是他的本地化的知识,我们有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认识似乎总要去和一个社会上或者是别人对你的认识做一个比较。

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认为,不见得别人对你的认识就是精准的,因为别人的眼里你总是不够全面的,你也不会跟所有的人讲你全部的人生。这点和“现代主义”的那种对于人性的观点刚好相反。

有一种观点叫做社会适应,就是我们要去适应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期待,适应的结果就是一种健康的标准。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会去想,当这个社会病了的时候,那些适应最好的人是不是都病的一样严重呢?所以有的时候可能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就不再那么强调去适应别人对你的期待,你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好,这是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个特征。

从这个角度看,大家可能会觉得如果都用后现代的理念指导咨询那不是很有风险?那我们的来访者还会寻求心理帮助吗?可话又说回来,有多少人能够敢于或者善于去活出他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再退一步讲,如果大家都不来寻求心理帮助不是挺好的事情吗?就像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让我们人们都不生病,都不用去找心理心理医生或者医生,那不是最佳的状态吗?

当然,这有点太理想主义了,恐怕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后现代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后现代强调批判性,不会轻易去接受别人对自己强加的东西。换言之,后现代会鼓励人们主动地去思考这个社会对自己的期待。

这种思考虽然有的时候可能要付出代价,但如果这个代价可以让人活出最真实的自我的话,后现代心理学会认为那是值得的。有的时候假装去适应这个社会,不敢去活出本真的自我,对于人性来说就是一种抹杀。所以后现代主义的这种批判性的特征,它可以让人活出比较本真的自我。

end

作者简介 PROFIL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