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百练:写景、叙事、抒情结合系列

 一中大语文 2023-01-20 发布于福建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1、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元丰五年春,苏轼在此开荒植树,将此地命名“东坡”。③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2、A.此词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胧的情态。

B.“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表面看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实则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展现的是词人人生失意时的豁达乐观。

C.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上片以静衬动,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波动起伏;下片则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D.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

3、全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叶梦得

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4、全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沈腰:指腰肢消瘦。潘鬓:指鬓发斑白。

5、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上下阕之间在内容上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山峦众多,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忽高忽低。“千山高复低”既暗示了鲁山之高,又间接表现了诗人山行的愉悦之情。

B.诗人在山中行走,所见的山峰也不断变换美好的形态。“好峰随处改”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C.“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山野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情形。

D.颈联一“霜”一“空”表现了深秋鲁山的空旷清幽,为尾联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作铺垫。“云外一声鸡”暗示家乡之远,形象含蓄。

E.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表现了诗人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秀美。

7、这首诗围绕“行”字叙事、写景、抒情。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万①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魏万,唐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这里借指京城。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颔联中“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B.颈联中“催”字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烘托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表达出了诗人送别时的悲秋神伤的情绪。

C.颈联采用视听结合和拟人的手法,渲染氛围,并想象魏万到京城之后,看到树色,听到捣制寒衣的声音,心中感到温暖的情景。

D.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9、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颈两联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山 雨(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0.这首诗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在写景之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主要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在叙述自己渐渐走进吴江的过程中,描绘了吴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晖中,长堤环抱着吴江城,塔盘仿佛在湖水中移动,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长桥牵引而生。(2分)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叙述吴江城中的人们为逃赋税而离乡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人们为逃避战乱躲在江边的情景,表达了世人对社会黑暗、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虑与不满。

2、C.“以静衬动”错,上片以动衬静,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

3、《临江仙》: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通过描写词人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的旷达胸怀。

4、上片紧承小序,描写了月光之下的美好景物,下片以“恨”字统领,通过记叙人的活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5、对比/反衬(1分),词人在上阕极言佳通一统、山河壮阔、花草艳美的太平景象,意在用乐景反衬哀情,突出他被俘后的凄凉悲苦,从而揭示他绵绵不尽的哀愁。

6、选项A,“高复低”写的是山峰有高有低,连绵起伏的情形,也不能暗示鲁山之高;选项D,“云外一声鸡”写人家离山很远,间接表现山行环境远离尘嚣,十分幽静。

7、①全诗紧扣“行”字描写诗人漫游鲁山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山行的美好情趣,歌颂山河的秀美。②首句抒写了诗人山行的原因和感受:山中的景色契合自己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③二到六句由远及近描写山行所见,表现山峰形态的秀美,山中动物的自由自在。④“幽径独行迷”叙事点题,既表达了陶醉于山行所见景象的心情,又实现了视角的转换。⑤尾联写山行时听到远处传来鸡鸣,间接表现山行环境的幽静。

8、C项,“心中感到温暖的情景”错。颈联写“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作者运用“催寒”“砧声”“向晚”等词语,渲染了一片冷清的氛围,并想象魏万到京城之后,面对纷纷落叶,处处砧声,心中一片悲凉的情景。

9、①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送别之时感官触到的物象,是写景。②“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触景生情),抒发离愁别绪。③颈联中,叙述所见之景、所听之声更是与离愁别绪交织在一起。④同时诗中叙述孤寂旅途的过程,也是叙事。

10、①事件:诗人在夜里、山间,看天空晴朗;一觉醒来,清晨忽见溪流暴涨,知昨夜他山下了一场阵雨。(答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过程。)(2分)②情感:惊异。(2分)③语言:朴素自然(或“平白如话”、“无华丽辞藻”都可,“形象生动”给一半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