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平灯下】​心有澄波涵月明||钱万平

 一犁_书馆 2023-01-21 发布于江苏

作者:钱万平

读罢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脑海里不时浮出清代学者石韫玉撰的一副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历史上有沈白的《浮生六记》,记录了沈白与爱妻陈芸甘于贫困却追求艺术生活以及日常的缠绵悱恻,赚取了不少人的感叹;这本《干校六记》记录了杨绛先生在特殊年代的一些“难得经验”的“琐事”,读者获得的不仅仅是了解那段史实的一鳞半爪,更多的是可以汲取应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宇宙人生的堪破。

凡是读过《干校六记》的,都为杨绛先生平静平和的心态折服。我读了,则更多是从“这位老太太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心态”去思考。

谈到平静地对待苦难与不公,人们举例最多的应该是苏东坡,有人甚至说他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诗集中有一首《纵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宋代的曾季狸的《艇斋诗话》记载,手握权柄的章惇(章子厚)与苏轼的恩怨见到“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句,以为安稳,遂再迁儋州。倒是后代的纪昀看得透彻,他说:“此诗无所讥讽,竟亦贾祸。盖失意之人作旷达语,正是极牢骚耳。”

杨绛先生是不是故作旷达之语,我等不敢妄测。但在《干校六记》里,有许多记录读来还是令人喷饭的。

在《凿井记劳》的末段,先生写道:我们奉为老师的贫下中农,对干校学员却很见外。我们种的白薯,好几垄一夜间全偷光。我们种的菜,每到长足就被偷掉。“你们天天买菜吃,还自己种菜!”我们种的树苗,被他们拔去,又在集市上出售。我们收割黄豆的时候,他们不等我们收完就来抢收,还骂“你们吃商品粮的!”我们不是他们的“我们”,却是“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块大手表”的“他们”。

在《学圃记闲》里,先生写道:(厕所万公里),可是还欠个门帘。阿香和我商量,要编个干干净净的帘子。我们把秫秸剥去外皮,剥出光溜溜的芯子,用麻绳细细致致编成一个很漂亮的门帘;我们非常得意,挂在厕所门口,觉得这厕所也不同寻常。谁料第二天清早跑到菜地一看,门帘不知去向,积的粪肥也给过路人打扫一空。从此,我和阿香只好互充门帘。

最有趣的是先生充当“看园子”的鲁智深,追赶“窃菜妇”:一次我绕到窝棚后面,发现三个女人正在拔我们的青菜,她们站起身就跑,不料我追得快,就一面跑一面把青菜抛掷地下。她们篮子里没有赃,不怕我追上。其实,追只是我的职责;我倒但愿她们把青菜带回家去吃一顿;我拾了什么用也没有。

读这些句段,我们似乎看到先生的心境,如寒潭澄波,清澈见微。回到上面提出的“这位老太太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心态”,我想,只有把先生归结为庄子所说的“真人”范畴,才可以解释得通。

相信像先生这样的智者,对宇宙人生,对历史现实,对社会人事都有一种洞穿力。她能不理解那个时代的成因?不懂得身处的环境如何?正是她因为看得透,有定力,所以知道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处理她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这样的人是“德不形”的,内在道德充盈,外表是看不出来。“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内在永远保持平静境界,不受外境界的影响,不管外境界怎样变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她都像秋潭碧水一样平静;外面的万物怎么来扰乱,她都始终凝定在祥和的境界之中,故而旷达,故而平和,诉诸于文字故而亦如秋月空山。

读《干校六记》,我作如是观,随手记下,愿与同好者共飨。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