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沭阳人过年三部曲(“金谷”杯春节征文69号作品)

 淮阴语文 2023-01-21 发布于江苏

  

 沭阳人过年三部曲

黄继瑜

      我们沭阳人过年分三步走:小年,除夕,大年初一。

      沭阳地处南北方分界处。因此,过小年,有的人家是腊月二十三,有的人家是二十四。沭阳人把小年叫“祭灶”,祭祀灶神的意思。过祭灶还有“君三民四”之分:祖上有人做过皇帝的姓氏,如“赢项孙刘司马曹,陈杨李赵朱袁毛”等,是二十三祭灶,祖上没有人做过皇帝的各姓都是二十四祭灶。

      祭灶那天,各家在锅灶上方贴一张十六开大的小黄纸,上有马的图案,名曰“灶马”,寓意马到成功;在锅灶上摆上三个小菜、三块饼、三双筷子,酙上三盅酒;又在灶门口烧纸焚香,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祈祷灶神赐平安福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大人小孩磕头吃饭。

      祭祀有“神三祖五”之说:祭神用的酒菜饼等数字要逢三;祭祖用的数字需逢五。

      除夕,沭阳人称为“年晩”,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指这天的夜晚——年五更。年晚是沭阳人一年中最大的祭祖节。因此,在外的游子,现在的务工人员,不管你是在国内、国外,也不管旅途有多凶险,他们都要想方设法,冲破关山阻隔,必须在年晚前赶到家参加祭祖。

      过去的农村人要在堂屋的正中央贴上一张中堂画,名曰“祖先”,祖先两边挂有“承祖宗忠孝一脉,教子孙耕读两行”的条幅。“祖先”下方摆上一张长一点的桌子,不管优劣,统称为“供桌”,供桌上摆有先人牌位,说得不尊重点就叫“亡人牌”。现在没有了。

      年晩的饭菜,可是老百姓平日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啊。做好后,端上五碗鸡鱼肉蛋、五碗米饭,酙上五盅酒,摆上五双筷子;放开门,意思是接先人回家,享受后裔的供奉。接着开始烧纸,有多少位先人就烧多少个火纸包,家中长辈一边烧纸,一边口中念叨着,祈求先祖保佑后辈一年平安,丰衣足食。烧完纸,所有家庭成员分别对着供桌,跪下磕头,不会磕头的小孩由其父母代磕。磕头后,家长 “破菜”,就是拿一双筷子将各碗饭菜夹一点撂在纸灰上,又将酒倒在上面,直到五双筷全部用完、五盅酒全部倒完为止,表示让先祖先吃先喝。

      祭祖后,鞭炮响起,全家人欢聚一堂,享受一年中最丰盛的美餐。餐桌上,只有鱼不可随便吃,只能吃中间部分,不许吃头尾,其余任凭享用。大人吃得酒足饭饱,小孩子吃得肚大腰圆。当然,现在人们天天都在过年。

      从前,沂河北的沭阳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八九点吃,晚饭十五六点吃。年晚的晚饭刚吃过,各家各户便开始贴春联,贴挂笺,石碾上贴“青龙大吉”,大门前贴“开门大吉”,笆斗上贴“斗大元宝”,秤盘上贴“黄金万两”……富裕人家的大门两边还挑着两个红灯笼,天黑后,里面点上小蜡烛,格外火红,很是耀眼,别具一格。

      天黑后,大人将吃剩的鱼和其他菜,还有豆腐放在大小锅内,为防老鼠偷吃,还得用锅盖盖牢,名曰“压锅”……寓意一年有余,生活富足。

      小孩在外玩足了,回家睡觉,大人不让睡,要他们吃糖、瓜子,守岁。孩子不饿,如何吃得下去?还是早早睡了。有钟表的人家先知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到了,燃放买回的最大挂的鞭炮,其他人家也跟着放起鞭炮,辞旧迎新。

      进入新的一年,不祭神,不祭祖,开始小孩敬长辈,过欢乐的新年。

      大年初一早,大人小孩起床,就得吃点糕,图个吉利,寓意新一年步步升高。大人怕小孩口不择言,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还在床头、厨房贴“童言无忌”。这时,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给长辈磕头,要压岁钱。以前经济紧张,压岁钱都是五分、一角、二角、五角的,很少有“元”的。小孩要到钱后,口中念着:“新年到,穿花衣,戴新帽;小弟弟,蹦蹦跳,老爷爷,哈哈笑。”高高兴兴,一蹦一跳地出去玩了。

      早饭是饺子,有的里面还包有一分钱的硬币,谁吃到谁发财。端上年晚吃剩的魚,吃着“一年有余,有头有尾”。吃饺子都要说成是“揣元宝”,如果小孩说错话,大人都说“给你一个元宝锤”,以图一年吉祥如意。

      大人小孩一直玩到初五不做什么事,只管吃过玩,玩过吃,乐哉悠哉。

      沭阳还有请客、拜年的习俗:你到我家吃一顿,我到你家吃一顿。各家小孩都欢天喜地,盼望有长辈来作客,好跪下磕头,讨要“磕头钱”。

       大新年就是吃喝玩乐:大人让孩子乐,小孩让大人乐;阖家团圆,快快乐乐,一直乐到元宵节;大人出工去干活,小孩背起书包去上学。

      虎虎生威的壬寅年即将过去,扬眉“兔”气的癸卯年接踵而来。愿全国人民兔年大吉大利,大发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