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年祭拜:天地圣亲师

 尔雅国学报 2023-01-21 发布于江西

新年祭拜:天地圣亲师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最具有本源性、共通性的信仰崇拜对象是“天地君亲师”。根据学者门考证,“天地君亲师”起源于先秦,北宋初期已经正式出现“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明朝后期以来,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在民间广为流行。至今,在中国一些农村,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在家里时常供着天地君亲师之位。由于时代的变迁,君主制度被推翻了,中国终于走出帝制。“君”的本意是指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之通称,秦汉后秦始皇僭用上古三皇五帝之神圣称号,把大一统国家最高君主冠以“皇帝”之名,此后“君”即指“皇帝”。两千多年的君主政治,明君罕见,庸君、暴君多多,进入现代社会人民多厌恶“君”,认为 “君”位应当去除。民国时期人们认为“天地君亲师”应改为“天地国亲师”“天地圣亲师”“天地人亲师”“天地军亲师”等,不一而足。

  我非常赞同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蔡仁厚,以及大陆郭齐勇等先生的意见,天地君亲师应改为“天地圣亲师”

 

  据蔡仁厚先生曾撰文说:“有人改君为国,但国家是政治组织结构,不宜作为祀敬的对象。又有人改君为天地人的'人’,但人字太泛,不具体,无可祀敬。后来唐君毅先生提及此事,认为可以改用'圣’字。民国四十五年,牟宗三先生由师大转东海,那年腊月,我和周振群兄一同南下陪先生过年,大年夜我们设置了'天地圣亲师’牌位,上香行礼。年初一,徐复观先生率儿女来牟先生处贺年,看到这个牌位,大为称赞,说这个'圣’字改得好,使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他自己在家里安置了“天地圣亲师”神位,并撰写了一幅联语:“天生地养,盛德广大;圣道师教,亲恩绵长”。再摆上一个小香炉和一对烛台,这样就可以随时上香行礼,以满足内在生命“报本返始”的要求。据蔡仁厚先生的解读,它兼含天地、祖先、圣贤,“天地是宇宙生命的本始,祖先是个体生命的本始,圣贤是文化生命的本始。这几个'本、始’都不可忽视,不可忘本。这是儒家教化传统最为核心的所在。”“其中'圣’字指历代圣贤,'亲’字指历代祖先,'师’字指各行业之先师以及个人自己之业师。或曰师亦指万世师表之孔子”。因此他建议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自己家里安置“天地圣亲师”的牌位。让我们的家,成为充满文化意义的家。这样,善根灵根自然深植人心而滋长繁荣,恶根劣根自然驱之出门而冰解冻释。于是家家户户也回归孝、悌、慈,人间一片祥和。

  郭齐勇先生也说:“我提倡每户人家,在居住地的室内找一个较好的空间,摆上'天地圣亲师’的神木牌位及两口子双方已故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的牌位,在一定的节日或忌日穿上民族服装(如深衣)行跪拜礼或躹躬礼。”

也有人说:“圣”当然比“国”好,但“师”又有重复之嫌。其实看怎么理解,在前贤的启发下,我想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天:上天、昊天上帝。

地:后土、谷神﹑山神﹑河神等。

圣:原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古代圣王,后指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也包括历代先贤,如孔门72贤,周、邵、程(二程)、张、朱等大儒。

亲:列祖列宗,过世的父母。

师:至圣先师孔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祖师。

  这一转换的核心是从帝制时代以“君”为中心的政教体系,重回中国文化的本源以“圣”为中心的信仰体系。

  “圣”的本义的通天地人的圣王,他们既圣且王,道统与政统合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由崇神向崇圣的转变,先秦诸子著书立说都借圣人的名义神圣其说,都在各自思想体系中大谈圣人,圣人观念得以深化、普及。此后历代诸子百家、道教、佛教都有各自的“圣人观”,当然这其中儒家为主体。

  孔子之后,圣与王、道统与政统一分为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圣贤传承了古代圣王的道德人格、思想理念和精神气象,形成了道统、学统、教统融为一体的“圣统”;以皇帝为代表帝王延续了古代圣王以血缘为基础、嫡长子继承制的“政统”。以政统言,帝王是主体;以道统言,则师儒是主体。思孟学派把“道统”与“政统”的分立具体化为“道”与“势”、“德”与“位”的分立,认为“道高于势”、“德尊于位”。荀子也提出“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荀子还把“圣”与“王”并立:“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在中国传统社会,“道统”是社会的普遍价值标准,高于“政统”,是“政统”合法性的来源,所以历代帝王没有思想,他们通过东宫教育、经筵教育接受儒家思想,不但不敢与圣贤争“道统”,反而降尊卑怀诚心敬畏“道统”,尊重“道统”,愿意接受“道统”的评判监督。

  不过,秦汉以降,帝王僭用“圣统”,运用其至高无上的权力,给自己戴上了“圣”的桂冠,使人们认为帝王就是圣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随之相关称谓也流行开来,诸如圣皇、圣君、圣天子、圣主、圣上、圣旨、圣驾、圣御之类,帝王死后谥号也要用“圣”字,诸如圣穆、圣神、圣明、圣功、睿圣、惠圣、冲圣、仁圣、昭圣、慈圣、明圣、懿圣等等,就不多说了。

  历代儒者自觉地传承和发展“圣统”,在信仰上形成圣贤崇拜,在思想上形成了圣贤思想,在教育上形成圣贤教育,在文化上形成圣贤文化。宋明儒者把“圣统”落实到“政统”实践中,与帝王共治天下,儒者们一方面希望“得君行道”,另一方面则肯定“以道抗势”。如明代吕坤有言:“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然则理也者,又势之所恃以为存亡者也。”

我们今天要继承上古圣王传统,同时把帝王僭用的“圣”从帝王“政统”中剥离出来,重新回归儒家的“圣统”,重新确立中华民族的圣贤信仰,弘扬圣贤思想,重建圣贤教育,传播圣贤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