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最热爱的春节,终将被西方资本与消费主义瓦解(深度分析)

 扬眉剑客 2023-01-21 发布于山东

最近几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吐槽“年味越来越淡”,无论是年龄大一点的爷爷奶奶辈,还是中青年朋友们,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中看法出奇的一致,完全没有代沟。

理由有很多,但是我看了网上那么多的答案,几乎没有一篇文章能说到本源上。

文章图片1

都是围绕“现象”展开论点,比如“不让放鞭炮,没有烟火味”、“城里的年轻人过年都不愿意回来,家里太冷清”、“现在的人都只认钱,传统文化变淡了”诸如此类。

作为一名经常下基层新闻媒体人,这十年来透过镜头我看到的春节景象确实一年比一年惨淡。

这几年许多农村家庭就剩下老两口过春节,他们的儿子女儿都在大城市工作,春节放假时间非常短,而且来回的路上也要耽误不少时间,所以干脆就不回来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文章图片2

尤其最近几年,在疫情的肆虐下过年的气氛更加萧条。但反过来想,如果没有疫情年味就浓了吗?

其实没有疫情年味儿也在逐步消失。

文章图片3

于是我开始总结原因,翻阅了许多资料,领域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最后终于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找到了答案,或者说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说中国人最热爱的春节,终将被西方资本与消费主义瓦解?

一、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属于文化习俗,与现代的资本文明相互排斥。

简单来讲就是过年期间耽误一部分人赚钱了,资本最讲究效率,比如餐饮业服务业现在高度发达,即使春节期间也要忙着营业,没工夫走亲访友。

而十几年前我们的各行各业规模相对较小,从业人数也不像今天这么多,除了一些高端酒店小一点的商家基本上都选择关门回家过年。

而现在你随便看一下自家小区门口的店铺,越来越多人选择不回去,就算回家也是大年初二就回来营业了,少开一天业就少赚一天钱。

文章图片4

二、金钱至上的原则已经贯彻到每个人的心里面,亲朋好友不得不陷入攀比之中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句原话这样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到今天40多年,少数人抓住时代红利成功实现阶层上升,绝大部分人沦落为弱势群体,于是穷人最大的目标就是成为富人,金钱成为无数人实现阶级跨越的唯一手段。

过年时我们的习俗中少不了走亲戚这一环节,但如何面对这种关系却无形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你仔细比较,小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和今天是不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文章图片5

谈论的话题不再是家长里短,全国整齐划一的变成:“你今年赚了多少钱”,“娶媳妇或有婆家了吗”,“xx今年又发财了”等。

改开后我们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的力量足以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不得不屈服于它,甚至“教育”“医疗”这两类不该被划入的领域也被迫服从资本规律。

在私立学校里教授就是校董的打工人,在医院里医生也成了为医院敛财的工具,我们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他们,因为这些都是资本规定的。

文章图片6

三、消费主义替代了文化属性

马克思曾说:“一切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它的物质基础上寻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消费主义根植于资本文明中,当消费的快感被越来越多的制造出来,我们人类也就处在了“异化”的物质世界里,绝大多数人都逃不掉。

“618购物节、双11、双12”等各种消费主义陷阱,让太多人沉迷在虚幻的感受中,那么传统文化带来的“新鲜感”就必然慢慢消失。

西方资本主义诞生已经几百年了,它诞生于欧洲也必将征服世界,这不是某些人的意志可以逆转的。

文章图片7

资本以增值的方式而存在,没钱的想要赚钱,资本家有了大量财富之后依然想要赚钱,资本的本性和逻辑就是这样。

而我们现在才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未来只会越来越“卷”,年味儿的变淡甚至名存实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基本上都能看到,从现在的生活方式中也不难预测。

这两天爆火的文章《为什么部分年轻人不想回家过年?过年焦虑究竟在焦虑什么?》,发表于知乎日报,引来了百万人的关注。

足以说明年轻人已经对过年失去兴趣,更严重一点可以说他们抗拒过年,对此我是感到悲哀的,但又无能为力。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结,回家过年意味着和家人的团聚,但是也有许多年轻人越来越不愿回家过年……

我不想目睹它慢慢消失,希望你也是如此!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