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21章、22章、23章、24章注解(正生庑2022)

 成中行 2023-01-22 发布于山西
文章图片1

#每日箴言金文##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文章图片2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21》

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此章继续阐述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借虚空无物的孔洞来描述道这奇妙之物,指出道作为四大物之首的虚空性和实在性,即虚空的道中是有像有物的。显然此章描述的道与第14章描述的比道更早存在的永在的不可名的无形、无声、无体、无物、无状、无像的至圣的虚灵之神是不同的。道属物,神属灵。不少人将道与神混为一谈是错误的。老子重视道,但藏在老子心底的是虚灵之神。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是孔眼、洞眼、空洞。孔洞因空而有价值,而世上一切都依虚空而存立,世上一切都在寻求生存空间的过程中。虚空的孔洞是诸物存在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动物都有钻孔打洞的技能。基于这一思想,《黄帝内经》发现了奇妙的经络和穴位。孔不空不能穿,洞不空不能容,道不空不能行,心不空不能转。无孔则不能通虚无之道,无孔不能入圣道,无孔不能有德。

孔是通融和解,有所退让、有锁损失的结果。虚空的孔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依从了自然无为不争之道。换言之,行自然无为不争之道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空间和余地,相反竞争战争会导致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心底无私天地宽;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箴言都是告诉人们行自然无为不争之道,不强求,道路就会越来越宽广。

道与孔洞虚空密切相关。一切活物必是中空的,当然其空间有大有小,如竹子、小梧桐、芦苇、小麦等的主干是明显空的,另外真人圣人修士是腹中常空的,但这空并非绝对的空。在虚空的通道中,恍恍惚惚,有像有物。恍是光之密,惚是机之微。故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虽必须依虚空存在,道并非纯粹的虚空,因为道是物,道是四大物之首(参《道德经·25》)。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指空穴中的幼小精微物质的不可磨灭性,冥指幼小精微物质的不可见性。在孔洞、空穴、虚空中,必然有看不见又不可磨灭的精微物质。因为这些精微物质富有生命力,不可磨灭,所以非常真实;而且,这些精微物质中还有信,这信则是指精微物质对虚灵之神的信靠,是精微物质与虚灵之神沟通和存续的前提条件。可见,有道处必有虚灵之神。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吕祖《道德经释义》指出:【“甫”字当作“父”字看,亦当“主”字,亦当“神”字。目不观,目神入矣;耳不闻,耳神收矣;鼻不息,鼻神凝矣;口不言,诸神聚矣,谓之众甫。】其实诸神是一神,即自在遍在永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从古至今,道的名字不可去除,通过道可以观看到看不见的众神乃至至圣的虚灵之神。对道的深入观察了解便能知晓众神乃至至圣的虚灵之神的性状。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9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文章图片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22》

注:【曲则全】

此章论述自然无为无私无我不争守中守神之道达到完美的六个具体要点和四个不自。

一、“曲则全”,曲折拐弯才能完全。一般人总是强调正直,老子却把曲摆在首位,因为老子的确悟道了。世上一切都在转圈画圆循环,一切都在围绕着自在遍在永在的与众物同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旋转,不曲不拐弯是不可能画完美的圈的,不曲是不可能完全的。无曲不圆,非圆不全,故无曲不全,曲则全,曲才能圆融圆通圆满。天地诸道自足圆满,完全皆因曲而圆之道,若不能曲折转弯,惟执直线,则无一物能成全。从局部看,需要直;从全局看,需要曲。

二、“枉则直”,矫枉纠错才能正直。枉指树木弯曲。矫枉可使弯曲的树木变直。偏离了既定的轨道不要紧,只要及时纠正,回归正道就行了。天无绝人之路。犯错犯罪,只要诚心悔改,都可以重新上正道。

三、“洼则盈”,谦卑如低洼才能盈满。海在低处,故能纳百川。在低处才有承接承受的能力,才能盈满。谦卑无我者,时常倒空自己,故能不断地收获;而高傲执我者,总是作茧自缚,故不能有所收获。即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四、“敝则新”,维持古朴自然才能永新不败。阳光底下无新事,一切都有古老的根源。一切人为的新潮时尚都是过眼烟云,唯独古朴自然永远长存永新不败。

五、“少则得”,欲求少则有所得。人只能获得命中注定的,故无欲或欲少必得,但欲多则总是不能满足,总是若有所失。简单俭朴、寡欲少求,虽不至于奢华,但自给自足、平静安逸的生活是必然的。

六、“多则惑”,贪多使人迷惑。智者适可而止,痴者贪得无厌。简少更接近真理根源,繁多则会条理紊乱。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综上所述,圣人抱一守一并以此为天下效法的样式。老子在第五章已经提出要“守中”,接着在第六章指出“谷神不死”,可见永在不死的至圣的虚灵之谷神在老子心中的地位。但老子通常不会明确地提及至圣神,而只是暗示暗指,可能唯恐至圣神之名被玷污。在此,“抱一”实指守惟一自在遍在永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生命之灵。

当抱神守一时,修士处于谦卑无我的状态,完全放下私我,没有我执,一切不从自我出发,不再保持自己的私念,而是完全随从神意,因此不持自己的私见,故有神的真正的明智;不自以为是,故神意彰显;不自我夸耀,故神会做功;不自高自大,故神力增长。故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四个不自)

做到这些,一个敬爱至圣神,因而谦卑地行自然无为无私无我不争守中守神之道的修士出现了。只要不争,天下就无人与之争。故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只要敬爱至圣神、在至圣神里面谦卑无我、不固执己见,能随至圣神之意拐弯,人就能完全。因此古代所说的曲折拐弯才能完全,难道是虚言假话吗?对至圣的虚灵之神的敬爱真诚且完全,故归于至圣神,与至圣神合一而臻于完全了。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13日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文章图片4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23》

注:此章继续谈自然无为的守中守虚守神之道,特别指出此道不好多言。又指出大概有三条道,中间的是自然无为的守中守虚守神之道,即无意于得失之中道虚道;左右两边分别是能有所得的德道和必有所失的失道。两边的道都与物质相关,中间的则是属灵的自然无为的正道。现实中,国家作为人为的载体,早已不可能完全行属灵的自然无为的守中守虚守神之道。所以国家多在德道和失道这两道上。故有以德治国者,尽量使自己合乎道德,结果必有得,如文明的中国;有不以德治国者,无视道德,任意妄为,争强好胜,结果必有失,如那些好发动战争的国家。

其大意是:

言语稀少、政令不多是合乎自然的。暴风不会刮一个早晨,骤雨不会下一整天。这是谁作的呢?是天地。天地不能让不平常的暴风骤雨长久,何况人呢?可见这种声势浩大的事要尽量少作,企图先声夺人往往事与愿违,如希特勒很会演说,但最终证明是徒劳无益且有害的。

言语也许可以暂时掩盖真相,但所做的事不会随虚假的言语转,而是要随其内在的逻辑演变因果。故从事于自然无为的守中守虚守神之道者,就与道同在,顺其自然、无欲无求,因而有自然简单俭朴自足知足平静安宁的生活,故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承认自然无为之道是正道,但不能满足于自然无为之道的淡泊,希望在不损坏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利益,他们终将如愿以偿地获得丰盛的物质回报,故说:“从事于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失者,轻视自然无为之道,目空一切,狂妄自大,无法无天,任意妄为,所行的一切只会給社会造成损失和破坏,当然他们没有好下场,故说:“从事于失者,同于失”。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因此,老子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自然无为之道者,必生活在自然无为之道的氛围里;同于好德者,必生活在好德的氛围里;同于道德缺失者,必生活在道德缺失的氛围里。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言语过多,诚信不足,人们就不会相信。所以要铭记“希言自然”,尽量少说话,要说就说真诚的话。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06-16

://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文章图片5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24》

注:此章讲自然无为之道不勉强、不强行、没有不必要的不自然的复杂化的高大上的浮夸虚饰过度的行为。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脚者立不稳,跨步者行不好。就是说,不自然的不合自然无为守中守神之道的行为行不通。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是第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的另一种说法。老子重申之,可见,老子希望人们知道无私无我知神敬神的重要性。认识内在的自在遍在永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生命之灵,是智慧的开端。以为看不见的至圣的虚灵之神不存在,思想行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持有自己的狭隘的私见,没有神见,故无真正的明智见解;自我肯定,没有神肯,故其意念不能彰显;自我劳作、任意妄为,不合神意,故徒劳无功;自我夸耀、自高自大、揠苗助长,违背神道,故不能有实质增长。

所有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的思想行为在行自然无为无私无我守中守神敬神之道者看,就叫余食赘行,即多余的食物和累赘,犹如画蛇添足,这种事物会令人厌恶。

所以行自然无为无私无我守中守神敬神之道者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自见、自是、自伐和自衿,而是时常抱一,即守中守神、聆听遵从自在遍在永在与每人同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的永恒圣意。

故诗曰:

虚灵之神身中藏,愚人不知不敬畏,

凡事不循神圣意,只随私意乱作为;

智者知神敬畏神,去除私我循神意,

神道宽广又恒久,功德圆满在乎神。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06-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