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乘机遇雷雨,空军司令刘亚楼担心,华人机长蔡演威镇定降落

 君临天下100 2023-01-22 发布于湖北

1957年7月1日一大早,首长专机飞行大队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

送毛主席去杭州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

任务是空军总司令刘亚楼亲自下达的,这一消息让整个专机大队都沸腾起来了。为毛主席驾驶飞机,对于大队里的任何一名飞行员来说,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飞行员们都很清楚,建国后毛主席出行考察,一般来说都是坐火车专列或汽车,乘坐飞机的次数是相对较少的。所以很多人甚至认为,主席不太喜欢坐飞机。

但事实上,早在建国前,毛泽东就坐过飞机。那一次是在1945年8月份,他和周恩来等代表一起从延安飞往重庆谈判,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这一次,他们乘坐的是美国人的飞机,机长也是美国人。

美国的飞机、美国的驾驶员,虽然当时毛泽东没说什么,但在建国后,他要乘坐飞机去广州考察时,听说刘亚楼要给他安排一个外国飞行员,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外国人驾驶的飞机我不坐,我就要坐咱们中国人驾驶的飞机。

毛主席说这话是在1956年4月。自那以后,主席外出考察时,基本上就都是安排我们自己的飞行员了。只是相对于朱德、周总理等人来说,他的乘机次数仍然是比较少的。

图:毛主席在飞机上

了解了这些,大家自然就能明白,听说主席要飞往杭州,飞机员们会有多激动。但不出大伙儿意料,刘亚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大队长蔡演威。

虽然这任务来得挺急,但蔡演威明白这肯定是提前安排好的行程,只是主席的行程是高度保密的,所以出发前才会告诉他。这一点,已经在专机队工作了一年多的蔡演威很清楚。毕竟这一年多来,他先后送过周总理、朱德、叶剑英等多位重要领导,所有的流程他都很熟悉。

二话不说,蔡演威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了解当天的气象情况。云量、雾量、浮尘量,等多个天气指标,蔡演威都一一查看了一遍。最后他得到了一个很客观的结论:

可能会有雷雨,不太适合飞行。

可能对于这一点,很多朋友会有些疑问?咱们现在乘坐航班时,只要起飞前还没有下雨,出行是没有问题的。就算是小雨天气,很多航线的航班也仍然能顺利起飞。为何蔡演威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原因很简单,也很让人无奈:不是飞行员技术不够,而是当时塔台的基础设备、监控能力、包括飞机性能本身,都是较差的。

这一点,早在1931年11月,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离世,大家就应该很清楚了。而1946年4月,叶挺将军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的事,也让乘飞机出行变成了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事。

因此,蔡演威得出“不太适合飞行”这样的结论,是他根据当时的条件,慎重分析得出的。虽然以前这样的天气他也飞过,也模拟过很多次,都没有出过问题,但主席乘坐飞机肯定是要保证万无一失的,容不得他乐观估计。他很快就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司令刘亚楼。

图:刘亚楼

刘亚楼是身经百战的开国上将,自1949年10月担任空军总司令以来,他就致力于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各类空军院校。他自然明白蔡演威这话是什么意思,于是他马上告知毛主席,并提出建议:

希望主席能考虑一下,是否需要改变行程。

但毛主席没有接受这一建议,原因很简单:这一天是7月1日,他必须去杭州参加这个会议。

刘亚楼知道主席的脾气,明白自己劝不了他,只能自己也登上了飞机,陪主席走一趟。飞机是否能否安全抵达,就全交给蔡演威和飞行组的其他同事们了。

刘亚楼之所以冒这个险,除了拗不过主席外,更大的原因在于他信得过蔡演威的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他是看着蔡演威由一个普通队员,成长为技术一流的队长的。这个来自广州的客家族小伙子,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放心的飞行员,虽然他的成长经历看起来有点儿“不太寻常”。

蔡演威,1926年出生于广州丰顺县。那时候他的家境是非常不错的,父亲和几个哥哥早年就去泰国打拼了,靠着精明能干和良好的信誉,很快他们就在当地办了医院、开了药房。

蔡演威在广州老家生活到5岁左右时,已经发达了的父亲就把他和母亲接到国外定居去了。父母觉得作为中国人,不管身在在哪里,都得让孩子学中文,所以他被送到了曼谷的一所华文学校上学。

蔡演威再回到国内时,已经13岁了。父母之所以送他回来,是因为当时曼谷等地掀起了排华,他所在的华文学校被封了。因为是黄皮肤的中国人而无法上学,蔡演威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屈辱”。

回到国内后,蔡演威在上海租界的一所中学读书,父母每月定时给他寄钱回来。两年后,中泰两国形势更加紧张,15岁的蔡演威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这位曾经家境不错的少爷,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他和当时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成了上海滩的一名流浪儿。

生活的巨变,让蔡演威不得不思考:接下来的人生该怎么走。15岁的他,本以为自己能凭着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找到一份事做。

但每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日寇战机,让这个想法注定只能是一种奢望。无辜的同胞就在他眼前,被炸得血肉模糊;好好的城市,在日本人的空袭中,变得满目疮痍。蔡演威恨这一切。恨日本人的残忍,更恨自己的无能为力。

从那时候起,驾着中国人自己的战斗机,飞上天空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就成了藏在蔡演威心里的一个梦。虽然这个梦,对于身无分文的他来说,是那么遥远……

怎样才能上战场打日本鬼子?很快,蔡演威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和很多华侨同学们一起参加新四军!这一年是1943年,蔡演威才17岁。

图:蔡演威

入了新四军,蔡演威才有了用武之地。他念过书、有文化、脑子活,很快他就成了部队里的好文书。那时候首长们都说:“这是个好苗子,等过上太平日子,要好好培养这孩子,他一定会有出息……”

首长们兑现了他们的承诺。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蔡演威获得了继续回上海学习的机会,这是部队对华侨学子的优待。国家有难时,这些孩子毅然从军;如今日本人被打了出去,是应该让他们回到学校了。当时9成的同学都回到上海,在那里这群孩子成了上海老百姓眼里、心里的大英雄。

蔡演威没回去,他在等待另一个机会,那个可以实现蓝天梦的机会。1946年,在受了日军飞机多年的“气”后,我军开始着手组建空军,要在吉林成立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笔者用14个字来概括它:

最艰苦的条件,最牛的教员和学员。

为何说是最艰苦的条件?教学用的飞机是四处搜集来的120余架破旧飞机,都是从战场上缴获或退役下来的,上好的飞机一架都没有。

为什么说学员和教员是最牛的?

飞机上没有时钟,没关系,学员们把闹钟绑在腿上计时;

没有任何充气设备,没关系,学员们用自行车打气筒打气;

轮胎和螺旋桨数量不够,没关系,前一架飞机落地,马上拆下来给后一架使用;

没有航空地图,没关系,学员和教官们对着普通地图,一笔一画重新画;

飞机上没有任何无线电设备,没关系,学员们练习编队时,就晃动机翼互相提示保持队形;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这些在如今看来,完全无法想象的事,就是航空学校教员和学员的发明。上了课堂,他们是学员;下了课堂,他们是养猪、种菜的农民,一切自给自足。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短短3年时间,这所学校为我军培养了100多名飞行员和400多名地面技术人员。这些人,建国后都成为了我军航空领域的精英。直到今天,很多外国同行还不明白我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高新尖行业拼的就是设备是否先进,人的因素完全是不需要考虑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设备确实重要,但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一点,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里陈列的一件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设备,就是最好的证明。

图:蔡演威

蔡演威,进入的就是这样一所被“封神”的学校,他是第一批学员之一。只是,当时他选上的不是飞行员,而是一名机械维修师。那时候的蔡演威,每天看着飞行班的同学们能登上飞机,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但蔡演威不灰心,他知道能进这么牛的学校,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幸运了。他一边苦练维修技术,一边继续等待。命运总是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4年后,也就是1950年年初,24岁的蔡演威等到了新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了空军司令部,一下子要建立6所航空学校。

消息传出来没几天,蔡演威就来到了第五航空学校的报名处。报名处的同志看着个子不算太高的蔡演威,说:“要身体好才能飞”。蔡演威立马拿出了准备好的体检单,对方被他逗笑了:“小鬼,你有备而来”!

是的!从17岁入新四军,到学修飞机,蔡演威一直盼着这一天。从此这位24岁的小伙子,开始了他的蓝天之路。

那时航空学校里的教员们,基本上都是苏联人。全新的飞行理念和技术,再加上语言不通,让很多飞行员觉得很困难。蔡演威不怕这些,他自己苦练俄语,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他都一一代问。

教他们的是一名叫鲁泰的教官,后来他是这样形容蔡演威的:

中国人真聪明,我从没见过学飞这么快的人!

有多快?从1950年年初入校,仅花了10个月的时间,蔡演威就以全优的成绩从学校毕业。

那时候的课程设制是由初级到高级,蔡演威修了4年的飞机,对所有的飞机系统他早就门清。一般学员要训练200多个起落才能试着单飞,而蔡演威只练了72个,教官就就他单飞了。后来不等他来问老师,鲁泰教官自己就巴不得把所有本事,都教给这个孩子。

天赋,加上努力,终于让不满25岁的蔡演威成为了新中国最牛的飞行员之一。此后的5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空军司令部工作。

黄河结冰、航道堵塞,蔡演威和战友们要负责驾机前去炸开冰障,每一次他们都能能顺利地躲开被炸飞的冰屑。草原上的牧民被困在草地里,蔡演威多次奉命去空投食物和衣物。每一次蔡演威都能完美地完成任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每一次出现,对地面的百姓来说,就意味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来了。哪怕有时候,来的只有他这一架执行任务的飞机。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张照片,用“帅气”二字来形容,不知大家是否有意见?

图:蔡演威

这样的工作,蔡演威干了近6年时间。直到1956年,司令刘亚楼接到指示,要成立首长专机大队。

为首长们驾驶飞机,是当时每一个飞行员的梦想,像蔡演威这样的天才飞行员,按理来说,肯定是能成为其中一员的。但当时,他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他无法通过审查。

蔡演威的父母和亲戚们都在泰国,自己也从小就在泰国长大,所以他在当时属于归国华侨的身份。那时候中泰还没有建交,保卫部的同志们根本查不到他父母的信息,他自己也联系不上家人,也就无法完成家庭背景的审查。

这样的人,保卫部的同志们,是真的不敢用?万一出现什么问题,谁都负不了责。委屈、无奈,种种情绪涌上心头。就算我是华侨,但我的一直是中国人,蔡演威不知该怎么办?

好在,他遇到上“识货”的上将刘亚楼。有过苏联留学经验的刘亚楼很清楚,不被人接纳该是什么感受。所以当他看到蔡演威全优的成绩时,当即就下令:

破格录用蔡演威。

英雄总是识得英雄的,这话说得果然没错。没多久,刘亚楼就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庆幸。蔡演威的飞行技术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了解了这些,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为何1957年这次毛主席去杭州,刘亚楼会让蔡演威来飞。

8点半左右,专机由北京西郊机场正常起飞。当时驾驶舱里除了蔡演威外,还有另外两名助手。刚过德州时,飞机还在云上飞行,到了南京附近时,已经下起了小雨,整个行程基本都是在云中飞行的。

这可把坐在主席旁边的刘亚楼急坏了,果然被蔡演威说中了,到杭州降落时必然也是雷雨天气。急性子的刘司令顾不了那么多,他跑到前舱询问情况,再三叮嘱:

一定要小心!

对此,蔡演威和同事们笑着安慰他。刘亚楼看到他们脸上淡定的笑容,就安心地回到了客舱。眼看就要到杭州了,看着外面的雷雨,刘司令又来问了。这一次,蔡演威的回答是:

杭州周围地区各备降机场都做好了让我们飞机降落的准备工作,放心!

从这句话里,其实我们已经能看出当时情况的严峻,不然杭州塔台的同志们也不需要把备降机场都准备好。虽然这个回答让刘司令紧张到手脚出汗:万一有什么事,他这个空军司令不知道该如何向人民交待。但既然飞机已经在天上了,除了相信战友,他没有别的选择。

图:蔡演威在开飞机

就这样,飞机一路颠簸着,来到了杭州机场上空。要降落时,机场的雷雨非常大,地面能见度不到1公里。无线电罗盘、无线高度表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已经不太可信了,此时的机组人员陷入了一个窘境里:

无法靠仪器对准跑道。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凭他们的经验。最后,蔡演威和战友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以每小时比正常着陆大10公里的速度着陆。

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虽然看不清地面,但蔡演威很清楚,机场地面肯定是有积水的,能承受这样的速度;另一方面,他已经做好了无法准确降落的准备,这个速度降落如果不成功,他还能及时地拉起飞机复飞,再找机会降落。这一判断,是蔡演威基于自己对飞机的了解做出的,整个动作十分镇定。

60米,50米,40米……飞机稳稳地降落在杭州笕桥机场。

所有人的心,都定下来了。主席虽然对于发生的情况还不完全了解,但从刘亚楼坐立不安的表情里,他已经猜出了一切。他站起来,高兴地说了一句:

今天很舒服,就是看不见外景!

主席的幽默,逗乐了随行人员。而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的刘亚楼,则赶紧跑到前舱,拉着蔡演威的手,把他带到了毛主席面前,对主席说:

今天给您开飞机的机长是我们的专机大队长蔡演威,是一名归国华侨。

主席听完,高兴地握住了蔡演威的手,向他表示感谢。而后,他说了这样一句:

很多华侨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到了延安,他们都很爱国。

这句话,蔡演威记了几十年。曾经因为是华侨身份,他差点儿进不了专机大队,主席的这句话就是对他、对所有归国华侨最大的肯定。毛主席之所以会说这句话,是因为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接待了不少华侨同胞。他们给延安捐钱、捐物的事,主席一直记得,而南洋华侨代表陈嘉庚也是他的好友。

接下来,主席又细细地询问了蔡演威的情况:哪年回的国、哪年参的军、现在家人们都在哪里。蔡演威都一一回答:5岁出去的,13岁回来的,17岁参的军,24岁当上飞行员……

主席听完他的话后,还主动表示要和他合影,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珍贵的照片:

图:毛泽东和蔡演威合影

这张照片中,左边是毛主席,右边的这位小伙子就是蔡演威。他的上衣是一件皮质衣服,这种皮服是当时飞行员的标准装束了,看上去十分帅气!这一年,蔡演威31岁。他们身后,就是当天主席乘坐的飞机。

此后很多年,蔡演威一直在专机大队工作,那时候他和同事们的任务都被称为:绝密飞行。毛主席一生坐飞机60余次,有一半是蔡演威飞的,大家都叫他:主席的专机长。

从1961年后,在经历近6000小时的飞行任务后,蔡演威迎来了第二个任务:为新中国培养飞行员。组织上这样安排,是因为他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是一个难得的好教官。此后的20年里,他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飞行员,其中就包括了我国第一个女专机机长汪云。

退休后,蔡演威曾到泰国看望亲戚,那时他的家族已经富甲一方了。家人们都期望他能留在泰国,与亲人们安度晚年,对此蔡演威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根在中国。

蔡演威很清楚,是祖国培养了他,让他一个曾流浪于上海街头的归国小华侨,变成了一名顶级飞行员。如今他虽然自己不能飞了,但祖国还需要像他这样有经验的机长。亲情与大义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国家自然也没亏待他,退休后,他享受的是副师级待遇。

1994年夏天,68岁的蔡老受邀来到航空博物馆参观,在这里他又一次见到了当年自己开过的那架专机。馆长问蔡老,飞机内部是不是和从前他开的时候一样?蔡老进到飞机里看了一圈,一下子就指出了好几个不同,前舱的小冰箱没了、热水瓶没了、后舱的单人小床没了……30多年了,老人家还记得。像蔡老这样的老机长还有很多,因为平日里都很低调,所以他们的名字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但笔者始终认为这些人不该被我们遗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