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6年毛主席专机中途失联,后平安落地,主席赞道:胡萍是个人才

 快乐老年435 2022-11-04 发布于北京


1956年5月3日,毛主席在建国后第一次乘坐了由中国飞行员驾驭的飞机。

这天清晨,一架白蓝色条纹的小型飞机正以一种倾斜的姿态,静静地停在北京军事机场的跑道口。

里-2

它的名字叫里-2,是苏联FA3-84工厂生产的双发运输机。如果有见过或者使用过第一版人民币的人对它一定不陌生,因为当年的贰分纸币正面,就是用的里-2的图案。

当时在我国空军服役的运输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伊尔14,一类是里-2。虽然伊尔14的速度比里-2快,但它进口的时间仅仅半年。

为了安全着想,负责此次执飞的胡萍最终选择了已经服役五六年,稳定性更好的里-2运输机。

“北京的天气有许些干燥,待会对飞行应该没什么影响。”

胡萍昂首挺胸的站在飞机前,脑海中不知为何浮现出这句话。

作为一名经验老道的飞机驾驶员,对于里-2这架飞机胡萍自然不陌生,他曾经多次为周恩来飞过专机,也为不少外国领导人飞过航班,技术经验自然都是无可挑剔的。

按道理来说胡萍不应该紧张,但他能感觉得到自己紧贴在大腿上的手在微微发抖。

今天乘坐这架飞机的人很特殊,他的责任重大。因为今天主席要乘坐他驾驶的飞机前往广州。

胡萍见到毛主席的次数屈指可数,但今天是他与毛主席最接近的一次。

“来了,终于来了。”

胡萍看着十来道人影渐渐靠近,为首穿着灰色中山装的便是毛主席。

走近之后,他发现毛主席气质儒雅,面容和睦。对方笑着对他打了招呼。

“首长好!”

胡萍笔直地敬了个礼,声音因紧张有些嘶哑发涩。

图源网络

“放松,平时怎么飞,今天正常发挥就好了。”

主席温声回复,拍了拍他的肩膀。周围的人也是连忙向主席介绍胡萍的身份,气氛一片和睦。

一行人和机组成员先后上了飞机,坐在驾驶室里,胡萍长出了一口气,考验现在才正式开始。

接到塔台发出的指令后,这架小型运输机在跑道上开始滑行。伴随着轰鸣的发动机的声音,里-2的机身开始脱离地心引力的束缚,朝着广州方向飞去。

毛主席专机内部

这一天的天气不错,窗外的能见度很高,坐在沙发上的毛主席看着窗户边上渐渐缩小的建筑物和景色,显得兴致高昂。

毕竟这是建国后他第一次乘坐飞机出行,这种体验跟他以往坐火车出行时完全不同,更何况驾驭飞机的还是本国培育的飞行员,这一点让毛主席犹为开心。

驾驶室内,胡萍正全神贯注地操控着飞机,屏幕上的航程路线图显示飞机已经飞了一半的路程,再过不久就能到达广州了。

这趟应该能够按时到达,看着窗外的天气,胡萍心想。

“机长,前方有雷暴!”

副机长的声音在机舱内响起,听到这个消息,胡萍脸色渐渐凝重起来。后来才知道,当时他们碰上了华南静止锋。

对于里-2这种低空飞行的运输机来说,华南静止锋是一种威胁性很大的天气气候。

它会造成飞机的能见度很差,对飞机的起飞和着陆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隐藏在云层中的雷暴也会对飞机的飞行安全产生威胁。

看着窗外由晴转阴的天气,以及时不时响起的雷鸣声,胡萍全身肌肉绷紧,紧紧地握着操作杆。

淅沥沥的雨水附着在机舱外侧的窗户上,雷鸣声时远时近,原本平稳飞行的机身也开始颠簸起来。

“主席,你靠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吧,现在好像有点不安全。”

听着身旁人的劝导,看着众人苍白的脸色,毛主席笑了笑,顺手点起一根烟:

“没事,摇一摇晃一晃,这点程度还吓不到我!”

机舱内,胡萍依靠着自己多年的驾驶经验,在阴沉沉的云层中驾驶飞机“左右逢源”。

最终,在经过8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里-2运输机成功抵达广州。

走下飞机后,看着前来迎接他的广东省省长,毛主席心情大好地说道:

“坐飞机就是比坐火车快,一天不到我就到广州了!”

听到此话,站在机舱门口的胡萍和其他几位机组成员相视一笑。但此后不久,毛主席从广州返回时,遇到了更凶险的状况。

波澜再起

一个月后,毛主席完成了在广州的视察打算乘坐飞机飞回北京,但跟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打算先飞往长沙,再到武汉,然后再从武汉飞回北京。

除此之外,跟随毛主席起飞的还有两架伴飞的副机。而这次,胡萍仍旧是作为毛主席专机的机长以及主驾驶。

5月30号,专机从广州起飞,途经长沙,在武汉落地,但由于当时的北京天气十分恶劣,故毛主席等人又在武汉停留了4天。

图源网络

6月4号中午12点,第一架伴飞的副机率先起飞,目的是为了观察当时的天气,看是否适合飞机低空飞行,在确定无误后,毛主席的专机起飞了。

15分钟过后,主机加上两架副机都成功升空,三架飞机在空中排成一条长蛇,依次朝着北京方向飞去。

按照原本的规划,经过北京气象台对当天天气气候的判定,这趟飞行天气不会出任何问题,主席的专机按照规划应该在当天下午五点左右抵达北京机场。

但没有人能百分百预言未来,未来是不可言确的。

下午两点,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意外降临了,北京机场塔台忽然发现联系不上三架飞机了,

在场的工作人员心急如焚,纷纷想尽各种办法,但依旧联系不上。

塔台台长看到这一幕手脚冰凉,脸色苍白,他不敢想象万一主席的专机出事会怎么样。

毕竟对于当时的新中国而言,毛主席就像是一根定海神针一样,容不得任何差错。

“用尽一切办法也要联系上他们!”台长的怒喝回荡在塔台控制室内。

与此同时,距离北京三百公里外的河北衡水上空,坐在飞机控制室中的胡萍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现在的情况较为严峻,跟刚开始起飞时的正常天气不同,他们现在正处于雷雨积云区中,机窗外是深灰色的厚重铅云,云层深处时不时还闪过许些紫色的白光,雷鸣声穿透了加厚的铁皮,回荡在机舱中。

对于这个这个年代的飞机而言,雷雨乌云这种天气,太为致命了,和上次相比,这次的雷暴更为严重。

强烈的雷电干扰了飞机上的无线电,胡萍现在已经联系不上两架副机以及地面上的塔台,更令人担心的是,他们现在还处于雷雨积云区的边缘。

一旦冒然深入,很可能会因为看不见飞行路线而导致飞机失控,除此之外,云层深处的频繁雷暴也会对机身造成损伤。

“还没有联系上另外两架副机和塔台吗。”他转头询问其他的机组人员。

“暂时不行,干扰太强了….”对方摇了摇头。

窗外一道白光忽然闪过,跟里-2的发动机擦肩而过。

随之而来的强气流就像是海里的狂风巨浪一样,将里-2这架“小船”吹得上下颠簸。

机舱内,坐在沙发上的毛主席正戴着眼镜,就着桌上台灯散发出的昏黄光芒看着书,这也是此刻整个机舱内唯一的光芒来源。

“主席,您要不躺下来休息一下吧…”

机组人员担心毛主席的身体,一边将桌上的茶杯烟灰缸等物放到平稳的地方,一边对毛主席劝说道。

由于飞机本身的颠簸,机舱内的众人现在都感觉像是在坐过山车一样,类似于晕船晕车的感觉纷纷涌上心头。

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压力就像巨石一般压在众人心中,让人喘不过气来。

毛主席却没有对他的话做出回应。他仍然在看着手里的文件,时而写几个字。

主席的泰然自若,渐渐消弭的众人的紧张感。

是啊,他们应该相信中国自己培养出的飞行员,即使是处于这种危险的状况,也能够将他们成功带回地面。

驾驶室内,胡萍以及其他几位机组成员通过对气象云图的分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专机现在所处的地方还只是位于积云区的浅层地带,而整个雷雨积云区的面积从气象图上来看应该不是很大。

深入是肯定不能深入的,往上攀升高度的话,以这架里-2的机体不一定能撑得住这股压力。

中国空军

所以胡萍决定进行绕飞,先往河北南方飞行,到天津之后再往北京方向飞行,完全绕开这片积云层。

说干就干,胡萍开始尽量保持飞机的平稳性,而在他身后的副机虽然无法与胡萍进行联系,但在看到胡萍变道之后,也决定跟着他的飞行方向。

就这样,在胡萍娴熟的驾驶技术下,这架里-2运输机成功地避开了高空的“地雷区”,几经周折,绕了远道朝着北京飞去。

与此同时,第一架起飞的副机已经成功降落在北京机场上,塔台台长和一系列工作人员在看到下来的人当中并没有毛主席时,眼中闪过许些失望之色。

北京首都机场

“主席的专机呢,你们没看到吗?”

听到这句话,副机的机长面带苦涩地摇了摇头,他们在陷入积云区的时候本想用无线电提醒主席的专机,哪想到那时就已经失去联系了,没办法,他们只好自行想办法先脱离。

现场一片寂静,他们害怕错过任何一丝讯息。

“收到信号了,收到信号了!”对讲机中传来的喊声冲淡了塔台控制室内沉重的氛围。

半个小时后,两架熟悉的客机一前一后地降落在北京机场中。

看到为首的一架飞机上下来的毛主席,在场的众人不约而同地长呼一口气。

飞机前,毛主席在机组人员的帮助下下了飞机,时任空军副司令的刘亚楼连忙迎了上去,一脸的担惊受怕说道:

“这次真的是太危险了啊,主席,以后您还是别坐飞机了。”

毛主席乐呵呵地看着他:

“我这不是活着回来了吗,雷公还打不到我毛主席,另外,你之前可是对我说了谎,说我们国家没有优秀的飞行员。”

刘亚楼

他回头指了指站在身后的胡萍:“这个年轻机长,我看就很优秀嘛!”

待到将毛主席送到中南海后,刘亚楼对包括胡萍在内的所有机组人员给予了鼓励和认可。

就这样,毛主席的第一次飞行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圆满成功了,不过在这次事件过后,他再次被“剥夺”了乘坐飞机的机会。

但是没过多久,在毛主席的不懈要求下,他还是得到了飞机出行的便利。

中国空军

建国后的第七年,中国空军实现了从零到有的过程,这期间的艰难,是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

中国第一所航空院校是吉林通化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那是1946年,当时新中国还未成立,航校成员构成十分复杂。

成员中有中共早期培育的航空骨干,也有从其他军种选调的军官和士兵,甚至还有日军的起义人员。

这些并非科班出身的人员在这里开始了中国空军的艰难“创业”。

当时还未建国,他们便想尽办法,从战场上,从各种地方,拆东墙补西墙式的拼凑出了百来架飞机。

资源紧张,飞机没有燃油,那就用工业酒精当燃料,没有落地时减缓飞机速度的保险带,就用人工手搓的麻绳代替。

大多数时候,甚至因为没有专门牵引飞机的小汽车,机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用拉马车的方式,将飞机用马匹拉到跑道上面去。

但即使是处于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这所学校依旧培育出了五百多位航空领域的人才,为后来中国空军的建立搭建了地基。

刘亚楼

新中国成立后,空军和海军相较于世界列强来说有着巨大的差距。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强军立国成为了箭在弦上的紧迫任务。

终于在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刘亚楼任司令员。

空军建立之初,由于我国基本上是从零开始,故不得不派遣骨干去苏联进修,飞行员也是从苏联请的老师来教授。

想要构成一支有战斗力,有保障的空军,不仅仅是几架飞机那么简单,地勤,后备力量,航空学校,机场…..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大把大把的金钱来沉淀积累的。

苏联空军

即使是如今,培养一位空军飞行员所消耗的金额也至少是百万人民币起步,在那个国家经济十分困难,飞机都需要从苏联进口的情况下,空军的建成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之事。

而驾驭飞机其实又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如果飞机在高空中出了事故,以当时新中国的相关技术而言,基本上没有任何措施可以挽救。

也是基于此,中共中央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禁止毛主席乘坐飞机,日常视察则是乘坐火车出行。

直到1956年,身为主席的毛主席在看到其他领导人经常乘坐飞机视察,而自己却只能坐火车后,他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不公平”待遇,想要试一次。

于是在请示过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后,当时身为空军副司令的刘亚楼将军便开始在空军中挑选一位靠得住的,经验老道的本国飞行员。

挑来挑去,刘亚楼便想到了胡萍。

胡萍是山东乳山县人,14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末期他前往福建担任福州警备区政委。

1950年的时候,由于国家需要,年富力强的胡萍进入哈尔滨空军一航校干部班学习飞行,毕业后进入空军独立第三团担任团长。

从1950年到1956年,胡萍多次参与空军的重大飞行任务,是一位飞行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航空飞行员。

在刘亚楼将毛主席专机的任务交予胡萍后,胡萍便在空军中选出了一批优秀的飞行员,并且进行了相关考察,还对毛主席的专机进行了改造。

就这样,在胡萍的驾驭下,毛主席体验了他建国后第一次乘坐飞机出行的经历。

而胡萍也没有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飞行任务。

作为一国空中领域的守护者,空军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在现代战场上,谁掌握了制空权,那么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于那一方。

虽然我国的空军成立时间比不上那些经历过一战二战的国家,但在战斗力和保家卫国方面,我们毫不逊色。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我国的空军部队仅有54架米格-15飞机,飞行员58名,飞行时间也只有二三十个小时,更没有任何作战经验。

但即使是这样,面对鸭绿江上肆虐的美国空军,中国空军也没有任何退缩,相反,他们打破了美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活塞螺旋桨式飞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战绩。

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中国空军完成了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的辉煌战绩,为朝鲜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而我国空军的成立,也离不开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第一任空军总司令刘亚楼将军的呕心沥血。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革命先辈,中国空军才能打下一个完好的底子,在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与战火中不断蜕变,成为今日翱翔蓝天保家卫国的赫赫之师。

对此,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