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籍女红军的长征之爱

 冬不拉拉 2023-01-22 发布于安徽

在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中, 有一批著名的湘籍红军夫妻。其中有李富春和蔡畅, 任弼时和陈琮英, 贺龙和蹇先任, 萧克和蹇先佛, 甘泗淇和李贞, 袁国平和邱一涵, 曾日三和吴仲廉, 周子昆和曾玉等。红色湘女在长征中的爱情之花, 经受了长途远征和战火伤病的考验, 绽放得特别灿烂。在长征中, 她们既是红军战士, 也是妻子、母亲, 征尘仆仆、枪弹声声中, 青春之血和母性之光, 照耀前程。她们的深情厚爱和牺牲奉献, 为创造伟大的长征精神作出了贡献。

一、革命乐观主义的楷模:长征夫妻李富春、蔡畅高唱“马赛曲”

李富春、蔡畅的爱情, 是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生活的结果。历经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考验, 在万里长征的艰难征途上, 成为百炼成钢的长征英雄。特别是一直被李富春称为“大姐”的蔡畅, 革命意志坚定, 生性乐观向上, 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鼓舞长征的同志们, “马赛曲”成为她在长征中经常用来振奋精神、激励战友的一曲战歌。

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 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程。长征时, 李富春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政委、代理总政治部主任、陕甘省委书记。李富春、蔡畅夫妻共同参加长征。李富春在遵义会议上投了毛泽东一票, 为党和红军转危为安作出了贡献。索尔兹伯里在书中曾写道:遵义会议上, 李富春的发言给伍修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富春是毛泽东在湖南时的老朋友, 他和毛的另外一位老朋友、才华横溢的蔡畅结了婚。

蔡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 先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兼组织部长、白区工作部部长兼妇女部部长、江西省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 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她是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

长征夫妻李富春、蔡畅, 和参加长征的红军指战员一道, 朝着北斗星的方向, 艰难跋涉, 甘苦倍尝。蔡畅早年曾到过法国、苏联留学, 在草地行军中, 她和战士们一样步行, 一起摘茴茴菜, 给大家讲述苏联革命战争的故事。蔡畅会讲法语, 又善唱歌, 战士们一发现蔡畅, 就叫起来:“蔡大姐来一支'马赛曲’, 好不好!”蔡畅立即用法语高唱马赛曲, 鼓舞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经蔡畅提议, 长征红军办了一场迎春晚会。1935年1月24日, 红军先头部队进占土城。军委纵队抵达后, 大家吃过饭, 夜晚的篝火燃起, 晚会开始了。休养连指导员李坚真爱唱民歌, 先唱起来:“滔滔乌江急又深, 手拉手来心连心。阶级姐妹团结紧, 不怕敌人百万兵。”会唱“凤阳花鼓”的危拱之接着唱:“咚咚锵……红军强, 红军强, 千难万险无阻挡, 行军路上揍老蒋, 北上抗日打东洋。”李伯钊则唱了一首苏联歌曲, 跳了一支《水兵舞》。应大家要求, 蔡畅唱起了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随着蔡畅的歌声, 周恩来、李富春等参加过赴法勤工俭学的红军领导人, 跟着轻声哼起来, 逐渐汇成了合唱, 合唱凝聚的力量盘旋在土城的上空, 温暖了寒冷的冬夜。

蔡畅请毛泽东给大家讲话, 毛泽东讲道:“我从《马赛曲》中感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 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顿时, 红军指战员拍起了一片掌声。

晚年的蔡畅, 特别喜欢听毛泽东的长征诗词, 听长征歌曲。在病中, 她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她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 听反映红军精神的《长征组歌》, 一遍又一遍, 百听不厌, 动情之时, 潸然泪下。长征万里, 有她的革命理想和战斗意志, 也有她的婚姻爱情, 令人永远难忘。

二、“骆驼精神”征途闪光:任弼时、陈琮英丢失“湘赣”诞育“远征”

1934年8月7日, 任弼时奉命率军突围西征。陈琮英刚刚生下男孩“湘赣”不足半年, 面临抉择:要么随军西征;要么和儿子留在当地。最终, 为了追随丈夫革命, 她不得不把儿子留在老乡家抚养。从此, “湘赣”和许多红军撤离时留下的子女一样, 音信杳然。

红六军团为了完成中央和军委赋予的战略任务, 历时80天, 连续行军作战, 跨越赣、湘、桂、黔四省敌境5000余里, 突破几倍于己的优势敌军包围、堵截和追击, 艰苦异常, 而最艰难的一段路是转战梵净山地区。梵净山当时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 几千人的部队给养成了大问题, 战士们缺衣少食, 赤脚行军。偏偏此时, 任弼时患了疟疾, 身体极为虚弱, 只好躺在担架上指挥。后来, 由于山势陡峭, 山路狭窄, 不但担架无法使用, 就连骡马也常失蹄坠落山崖。任弼时只好由警卫员搀扶着艰难移行, 队伍也零零落落。负责机要工作的陈琮英背着密码不离任弼时左右。由于饥饿、疲劳, 渐渐地瘦小的陈琮英步子越来越拖沓, 掉队了。幸亏, 被负责宣传和收容的陈罗英发现了, 连背带拖地带她赶上了军团部的行列。

1936年6月底, 红二、六军团胜利地渡过金沙江, 翻越数座雪山之后, 在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初, 红二、六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组成红二方面军, 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这一段时间, 陈琮英随任弼时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一同走过长征中闻名的“草地”。

过草地, 对于陈琮英来说更比其他人艰难多少倍——她要临产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处藏民居住的二层木屋, 底层本是奴隶和牲畜栖息之所, 但上楼的木梯极其简陋, 即将临产的陈琮英根本上不去, 只好收拾一下底层作为产房。随着婴儿的响亮啼哭, 一个女婴来到人世。陈琮英与任弼时欣喜之极, 给女儿起了一个极富意义的名字“远征”。

然而, 每天只嚼野草根的陈琮英没有一滴奶

水给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这时, 朱德总司令去草地中的水塘钓来小鱼, 煮了鱼汤, 大声地喊“月婆子, 月婆子, 汤来啦!”陈琮英和女儿远征从这没盐少油的清鱼汤中获得了生机。多少年后, 陈琮英还经常和人们叨念朱老总的那声声呼唤。任远征长大后, 一直亲近地称呼朱总司令“爹爹”。

三、万里长征妹妹花:蹇先任、蹇先佛和她们的丈夫贺龙、萧克

红二、六军团会师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让湘鄂西红军指挥员贺龙和湘赣红军指挥员萧克有缘成为连襟, 他俩娶了红军中的妹妹花蹇先任、蹇先佛。于是, 红二方面军长征中就多了两对夫妻。

1935年11月1日, 正在紧张准备长征时, 在桑植县一家农户里, 贺龙、蹇先任的女儿呱呱坠地。最先得到消息的红六军团政委王震命令电台发报:“祝贺军团长生了一门迫击炮!”此刻, 贺龙正率领红军对付敌人的围追堵截, 得知女儿出生时, 乐得合不拢嘴, 请萧克军团长起个名字。萧克笑着说:“既然是打胜仗时生的, 就叫'捷生’吧!”于是, 未满月的贺捷生就成了长征中年龄最小的一员。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击告捷, 进军湖南中部地区。此时, 贺龙的女儿捷生来到贺龙身边。她是母亲蹇先任用背篓背着随军长征的。按照组织安排, 蹇先任、贺捷生母女随卫生部行动。卫生部长贺彪把她们编入伤病员队, 专人照护, 跟着部队长征。贺捷生就在小小的背篓里, 在不停歇的枪炮声中, 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一路走过万水千山, 终于在她一周岁时到达了陕北。人们称她是红军的女儿。

蹇先任遭受的折磨和艰辛, 起码是其他红军战士的两三倍。作为一个女人, 一个在月子里便以虚弱的身子踏上漫漫征途的产妇。到了云南境内, 山高路险, 树杈横生, 蹇先任怕剐伤女儿的皮肤, 用一个布袋子兜着她, 挂在胸前。走山路, 骡马都会失足跌进深渊, 她一个女人, 胸前还挂着一个四肢乱蹬、嗷嗷待哺的婴儿, 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毅力。沿路还要给女儿喂奶、洗漱, 寻医、问药。蹇先任的弟弟蹇先超, 只有16岁, 跟着两个姐姐长征, 却冻僵在雪山上。蹇先任闻讯, 泪洒征途。

长征路上, 作为红军宣传员, 蹇先佛的工作就是负责刷写标语, 画宣传画, 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她写得一手好字, 还负责刻蜡版, 油印文件、布告和传单。传教士勃沙特在《神灵之手》一书中, 就曾记述了这位刻蜡版的女红军:“她沉默寡言, 别人常常因为她不说话而嘲笑她。但她很能干, 每天行军间隙, 她都刻蜡版, 同一个大约九岁的男孩儿, 把成百张的蜡纸用油墨滚子一张张印出来, 然后装订成书。繁忙时, 他们一天要印几千份。”

在红军过草地时, 蹇先佛已身怀有孕, 每天挺着个大肚子, 坚持随军行动。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 根据中革军委命令, 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总指挥贺龙, 政委任弼时, 副总指挥萧克, 副政委关向应。长征中一直分别行动的蹇氏姐妹, 从此聚在一起, 随同方面军总部行动。她们从甘孜出发北上, 开始穿越数百里荒无人烟的茫茫大草地。蹇先佛的孩子终于在红军过草地的关头降生于世。天苍苍, 野茫茫, 四周无遮无挡, 没有一处可供产妇平安分娩的土屋或毡房。红军找到一处藏族牧民转场后遗弃的牛场, 萧克叫警卫员就近挖了一些草皮, 急忙整修了一下, 当作产房。萧克将这一处牛场遗址称为“土堡”, 故在孩子出生后, 即取名“堡生”。

在蹇先任的陪伴下, 蹇先佛怀抱婴儿, 坐担架穿行于水草地。贺龙、萧克把各自干粮袋子的口粮, 匀出一半送给担架队员吃, 以保证母子平安走出草地。穿越岷山峡谷, 过了天险腊子口, 来到中央红军驻扎过的哈达铺。朱德派萧克到三十一军去当军长。萧克二话没说, 即刻作了安排, 便去红四方面军总部报到。萧克把他的战马交给妻子。蹇先佛带着孩子由马夫一路护送, 直奔陕北保安县。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见到蹇先佛母子, 就伸出拇指大加称赞:“勇敢, 你真勇敢!了不起, 真了不起!”

四、长征之恋成就“双子将星”:李贞和甘泗淇

李贞和甘泗淇, 都参加了红六军团西征。1934年10月, 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师后, 发动湘西攻势, 成立了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红六军团组织部长李贞被调任省军区组织部长。

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很关心李贞的个人婚姻问题, 介绍了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甘泗淇。

对甘泗淇, 李贞很熟悉, 也非常敬仰:“他是个老红军、高级指挥员, 还到苏联留过学的, 我可是个童养媳出身, 没有文化。”

“那怕什么!我也是童养媳。至于他的文化高, 你的文化低, 他正好可以帮助你学嘛!你可千万不能错过了这个机会!”陈琮英一边解释一边说:甘主任对你的印象可是相当的好!他说你泼辣能干, 作风扎实, 是个了不起的女同志。

原来, 在与李贞共事的日子里, 甘泗淇已经爱上了李贞。

1935年元旦, 由任弼时主婚, 李贞和甘泗淇在借来的一间老百姓的房子里, 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

长征时, 李贞因为怀孕, 组织上决定让她就地留下, 但李贞坚决不肯。李贞配有一匹马和一顶帐篷, 可她却让给了伤病员。由于过分劳累, 加上饥寒交迫, 李贞病倒了, 但她没有告诉任何人。随着病情的日益严重, 她的病情被战友们发现, 最后大家坚持用一条长布带将她捆在马背上继续行军。

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 李贞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历次战斗中, 她身先士卒, 出生入死, 英勇顽强。一路上, 她一边和部队行军打仗, 一边做党团工作、干部工作, 收容伤病员, 每天还要统计部队伤亡数字。靠崇高的革命理想, 靠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甘泗淇除了参与军团的决策, 还要指挥战斗, 做部队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无暇顾及李贞。是在贺龙和任弼时的“命令”之下, 他才赶到李贞身边。见李贞高烧不止, 甘泗淇请来医生诊断李贞患的是伤寒病。于是, 他卖掉自己唯一的私产——莫斯科中山大学奖给他的一支金笔, 买来了药物和针剂, 才使李贞的高烧退下来。严重的伤寒病, 使李贞有时昏迷不醒, 同志们抬着她走, 可她刚一苏醒, 就艰难地跟大家一起走, 坚持不掉队。

长征途中, 李贞常把自己的马让给小战士骑, 为小战士包扎伤口, 晚上把小伤病员安排在自己的帐篷里睡觉。有的小战士患了伤寒病, 发高烧, 李贞就把食物嚼烂, 像喂婴儿一样, 一口一口地喂伤病员, 常常把自己少得可怜的粮食拿出来让小战士吃, 而她和丈夫甘泗淇只用野菜和草根充饥。

长征过草地时, 李贞早产了。当时红军指战员都靠吃树皮、嚼草根维持生命, 孩子自然无法获得奶水与营养, 还没走出草地, 孩子便夭折了。而李贞也因此导致终生不育。伤心不已的李贞, 身体愈发虚弱, 常常昏迷不醒。甘泗淇只要有机会, 就背着、扶着她走。终于, 夫妻俩艰难完成长征, 到达陕甘。

1955年9月, 甘泗淇、李贞一同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当李贞从毛泽东手中接过一级勋章时,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亲自把上将军衔授予甘泗淇, 把少将军衔授予李贞。周恩来握着李贞的手:“祝贺你, 李贞同志, 你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与甘泗淇也是唯一一对'夫妻将星’啊!”

周恩来还百感交集地说:“我军军史上, 女同志拥有特别光辉的篇章。”

来源:《湘潮》2016年04期,作者杨晴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