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区域空间形态演化的对比分析

 云语禅心 2023-01-22 发布于河南

一、三大城市区域空间形态演化的对比分析

(一)三大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属性

长三角城市区域、珠三角城市区域和京津冀城市区域是我国发育最充分、发展最深入的城市区域,其演化足迹基本覆盖了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绝大多数阶段,因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于对我国三大城市区域空间演化过程的分析,提出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文章图片1

第一,城市区域空间演化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城市区域空间演化遵循着“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基本路径,每种形态的切换对应着一个演化阶段。虽然空间演化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但从形态结构和城市间相互关系上区分,整个演化过程仍然能分为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且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也不尽相同。

同时,演化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即前一形态是后一形态的基础,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条件,城市区域空间演化不能无视当前的发展状态而实现跨越式的推进。

第二,空间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心城市的数量对城市群单中心-多中心形态的影响。一般来说,多个中心城市的城市区域会形成双中心或者多中心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区域和珠三角城市区域;单一中心城市或者中心城市发展差距过大,如京津冀城市区域内的北京和石家庄,则会形成单中心结构。

文章图片2

二是都市圈的起始状态决定了融合能否顺利完成。如果都市圈的发育水平差距过大,不仅都市圈的融合难以达成,甚至落后都市圈的正常发展都受影响,比如合肥都市圈之于长三角城市区域,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的发展差距大,导致合肥周边的中小城市受到南京影响更大而加入到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内。

第三,空间演化具有自组织性。所谓自组织性,是指城市区域在没有明确的外部指令下,内部的诸多城市仍可以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并且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和完善。城市区域内部的城市数量众多,但大多数城市只有在规模和行政级别方面的差异,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方面是相对独立的。

文章图片3

我国一直以来并没有建立基于城市群经济的行政管理机构或其他职能管理单位,中心城市虽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本质上也是通过市场机制间接地发挥作用。可以说,无论是结构还是形态,城市区域的空间演化路径都是所有城市自由选择的结果,由企业、政府和个人持续理性决策所决定,受经济、地理、政治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因此,政府在指导城市区域发展的实践中,原则上要遵循城市区域自身演变的空间规律,方法上应从改变城市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发育较为成熟的城市区域,不应该直接干预内部城市的互动,这样反而会打破城市区域长期以来建立的组织秩序,导致城市区域的结构混乱和功能紊乱。

第四,空间演化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跨度大,城市区域通常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演进至高级形态;二是自发性强,政策干预的作用并不显著,演化预测较难;三是城市间互动关系复杂,且相互作用往往是非线性的;四是演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内部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也包括外部的机遇和环境,此外还会受到其他城市区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文章图片4

五是演化的动力机制极为复杂,涉及到产业、要素、交通和政策等多个方面。比如,深圳在珠三角城市区域演化中就扮演着干预变量的角色,开放的外部机遇在短时间内赋予它极大的发展势能,使得深圳能够异军突起,进而打破了珠三角区域已有的城市格局,重塑了与广州及其他城市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双中心结构形态。

(二)三大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特征

对比分析长三角城市区域、珠三角城市区域和京津冀三大城市区域的演化过程,总结城市区域在根本动力、必要条件、限制因素和一般趋势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城市区域演化的根本动力是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区域的基本单元是城市。从单一的中心城市发展为超大规模的城市群,城市的联合仅仅是宏观层面的外在表现,而微观层面的城市增长才是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力。

文章图片5

只有作为组成单元的城市持续地增长,作为整体的城市区域才能不断地演化。中心城市的扩张、都市圈的融合以及城市群的成熟,都需要城市产生新的能量与区域内其他城市交换,增长乏力或停滞的城市势必无法融入到一体化的城市区域中。

第二,城市区域演化的必要条件是交通网络的改善。城市的空间联系是通过物流、劳动力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跨区域流动实现的。流强度越高,城市间的联系强度也就越大。根据距离衰减原理,城市区域的演化首先要满足地理邻近的原则,在物理空间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城市间交通网络效率的提升也是推动演化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区域的交通网络效率均不断提升,城市间平均交通联系时间分别缩短了53.3%、23.9%和48.4%。城市间“时间距离”的减少,有效降低了城市之间合作互动的成本,有助于中心城市及都市圈的空间扩张、都市圈的跨区域融合以及城市群的网络密集化和均衡化。

文章图片6

第三,城市区域演化的限制因素是区域分割。理论上,城市增长可以提高区域的经济密度,交通改善能够缩短城市间的联系距离,它们都能促进城市区域向更高级形态的演变,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的分割减少。这种分割既包括因地理距离导致的空间分割,也包括因经济差距到造成的经济分割,还包括因行政壁垒导致的制度分割等。

城市区域的发展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一体化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分割:完善交通网络减少空间分割、均衡发展减少经济分割、制定规划和强化改革减少制度分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劲推力下,城市区域演化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分割,这一点从三大城市区域的演化历程中可以得到验证。

比如,京津冀城市群的不均衡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北京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的分割:北京和石家庄的发展差距较大,两者有巨大的经济分割,尽管交通设施在近些年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经济和制度的分割,导致北京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难以融合。

文章图片7

因此,城市区域的结构变迁和形态转换,其背后的逻辑都是区域分割的减少:克服了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分割,都市圈才能得以形成;减少了都市圈间的分割,城市群才能得以形成。

都市圈的融合最终形成网络化的结构,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建立起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进而降低了中心城市的作用,提升了其他节点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从而实现均衡化发展。近二十年来我国三大城市区域的平均点度数总体上在不断提升,说明节点城市间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网络连接更加致密和复杂,网络的通达性也随之得到提升。

(三)三大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规律

以上详细分析了我国三大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过程和特征,结果显示,二零一八年长三角城市区域和珠三角城市区域已经进入为城市群形态阶段的成熟期,而京津冀城市区域还处于都市圈形态阶段的成熟期。尽管我国三大城市区域的演化阶段和结构特征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在演化阶段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共性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三大城市区域空间演化都遵循着“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路径。无论是单核型的京津冀城市区域、双核型的珠三角城市区域还是多核型的长三角城市区域,都是先围绕中心城市形成都市圈,到都市圈相对成熟之后,再由不同都市圈融合成为城市群。在城市群形成之前,城市区域内部共存着多个都市圈,它们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且圈层结构保持不变,这也就在现实层面上验证了上文提出的过程假说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文章图片8

第二,我国三大城市群是由都市圈融合而成,并非由中心城市直接演化,都市圈是城市群形成的基础。长三角城市群是由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融合形成,珠三角城市群是由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融合形成,而京津冀城市群是由北京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组成的,在城市群形成后,原来内部的都市圈将会逐渐消融。

第三,都市圈的融合都是从各自边缘城市的联系开始的,两个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的次级中心城市对于融合过程至关重要。比如上海都市圈的常州和南京都市圈的镇江,它们都是各自都市圈的地理边缘城市,同时也是在融合过程中最先发生空间关联的城市;再如北京和石家庄之间的保定、上海和杭州之间的嘉兴,都对于各自都市圈的融合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