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9年湖北老农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拿着借条讨要

 贵而全之 2023-01-22 发布于湖南

有句话说得极好:“患难见真情。”

最难得的是将深陷泥沼中的你拉出的那只手,最宝贵的是千里冰封中抱着柴火赶来的身影,最珍惜的是浓雾重重中愿意为你打来的那束曙光。

患难之中,挫折与磨难将利益与诱惑大浪淘沙,让最真诚得犹如璞玉般的真心得以全盘托出。

是这一线“你的生死与我也有关”的真情牵住了心,给了我们站住身体的气力。

上世纪20年代的动荡岁月里,也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湖北老农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拿着借条讨要。

他究竟是否可以拿到这笔跨越几十年的还款?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去——

满载真心的“欠条”

1927年,距离共产党刚刚建立只过了6年的时间。伟大的事业犹如星星之火,既要朝着燎原之势进发,却也要时刻小心被邪恶势力以不轨之心扑灭。因此,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要时刻警惕、小心参谋。

偏偏此时,心肠歹毒的国民党“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野心膨胀的国民党四处“剿共”,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破裂。

党内的领导们一边忙着掩护党内成员逃离,焦急于秘密办公地点的转移,一边忧虑于余下的事业迈向何处。

此时的共产党刚刚起步不久,没钱没粮,没有高级军火,再加上敌人的外部施压,落入被动而逼仄的境地。

但正是在这样命运颠簸、艰难动荡的时局下,党与红军依然恪守着自己的初心与准则——团结广大人民。

红军同志们是从老百姓中走出来的,燃烧着一腔炽热的红心。

正是身份的多重性,让他们在担任着孩子、父母或兄弟姐妹等角色的同时,扛起了走向前线为伟大事业开天辟地的重大责任。

他们是这样的铁骨与柔情,因此他们理解着动荡岁月下老百姓们饱尝的泪汗与艰苦,他们共情着那些无力双眼的无助。那些眼睛的主人,也是谁的孩子、父母或兄弟姐妹……

因此,对比敌人的为非作歹与烧杀抢掠,红军战士从不向老百姓们要求什么——“不向人民群众拿一针一线”是刻在他们铮铮铁骨里的准则。

这样的真情,也在感动着悠悠黎民。

1929年,红一军团在改变战略道路的途中路过了湖北孝感一个小村庄。

国共十年对峙下,国民党视红军为“眼中钉”,使出各种手段将红军逼至穷途末路。

红军同志们四处躲避敌人的攻击,常年吃不饱穿不暖,身上披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脚上套着草鞋,一天要走极远的路。

因此,当他们路过这个小小的村庄时,早已疲惫不堪。但出乎村民们的意料,尽管疲惫至此,这支队伍依然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领队语气尊敬而柔和地询问是否可以留宿,得到同意后,红军战士们齐刷刷地合衣休息,然而躺下的他们依旧身板挺直,队列整齐,像是梦中沉睡的雕像。

这样的精神感动了村民们。他们热情地留宿疲惫的战士们,给予他们饱腹的粮食,送给他们可以过冬的厚被子。

巧手的女子们更是帮助红军战士缝好了破损的衣服与鞋子。刚结婚的新媳妇甚至捐赠出自己嫁妆中的厚被子。

这一切都被老地主刘长银看在眼里。他从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出了革命的艰难,他也从整齐严肃的队伍里看见了革命的决心。

他望着那些有些残破的衣衫,望着熟睡的将士们长满伤疤的手和脚,望着月色下宁静的村庄……

他忽然想到,自己的祖上富裕了大半辈子,却好像只是为自己而活,如今民族重任承担者就在眼前,他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天朦朦亮,红军队伍已经操练起来,准备继续前进。

“咚咚咚”敲门声后,刘长银走进了领队涂杏的房间。

随后,刘长银郑重地将四百块大洋放在了领队涂杏的面前!

四百大洋!这是一笔天价的数字。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很多家庭贫穷到甚至吃不起饭,能够一个月赚到几块大洋已经是极好的了。

“这我们实在不能收!”领队摇了摇头。

刘长银理解红军的艰难:“都拿出来了,哪儿有收回去的道理?”

涂杏的眼里泛起了感动的泪水:“我替同志们感谢您!”

但秉承着红军“有借有还”的原则,得到了四百块大洋的领队涂杏仍然十分郑重地向刘长银签下了一张欠条,告诉他以后可以来找他拿到还款。

“欠条”的后半生

动荡岁月里,很多真情都擦肩而过。

两个疲于奔命的人,在相遇之时各自为各自点了一抹小小的火光。兴许只是亮了那么,一小会儿,但却暖了身体,给了彼此继续扎进黑暗的力量。

由于战略的要求,红军并未在湖北孝感的这个小村庄逗留太久。他们带着收获的温暖与四百块大洋与村民们告别。

刘长银看着军队远去的背影,心里像放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后来,红军去支援苏区的反“围剿”对抗战。然而这次战争并没有取得胜利。

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认为不能再与国民党进行“硬碰硬”的“殊死搏斗”,毅然地走上了长征的道路。

长征途中的红军行踪不定,几经辗转,刘长银也便与红军断了联系。

从他拿出那四百块大洋时,刘长银便没有动过要拿还款的心。他认真而小心地将薄薄的一纸欠条存放在自己最宝贵的铁盒里,像存放起自己试图报国的一片心。

他没有力气去走上战场保家卫国,但他可以去支持那些替他实现这个心愿的人。

刘长银还是像个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的人一样,乐呵乐呵地在这个度过了前半生的村庄里继续度过后半生。

他很少走出这个村庄,漫长的人生里,他只有在1929年与红军人士有过这样一次联系。

新中国成立,华夏大地迎来了开天辟地的新局面。天安门的欢呼声传到了湖北孝感的刘长银的心中,此时的刘长银早已垂垂老矣。

他总是想起这么多年目睹的动荡风波,想起目送着离开的红军战士们的身影。时隔多年,他好像又见到了这支热血澎湃的军队。

闭上眼,仿佛又是阵阵马蹄声。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刘长银从来没有主动对外界提起过这400块大洋,只是偶尔,他会关起房门,打开他最宝贵的铁盒,向儿辈介绍这张用真情写出的欠条。

刘长银去世后,他的经历成为了故事。欠条传到了刘长银的儿子手中,他的儿子也总向自己的孩子讲起刘长银的经历。

时光飞逝,这张宝贵的欠条传到了刘长银的孙子刘明荣手里。此时已与这张欠条诞生的日子有了较长的时间间隔,后辈们只是听着老一辈们的话,认真地将这张欠条珍藏好。

这张欠条,成为了刘家许久不启封的传家宝。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潮头永远在变化着。刘家已不再是一个家大业大的地主家庭,刘氏子孙的面孔涌入模糊的人海,被偷偷珍藏的故事也无太多后人知道。

2015年,刘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般富裕。他们继续为生计奔波着,泯然众人,甚至有些拮据。

一天晚上,刘明荣拖着工作完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哄睡了因为吃不饱而啼哭的孩子。

望着光秃秃的墙壁、昏暗的灯光和快要见底的米缸,绝望得像一尊雕像。

电光石火间,他忽地想起了那张比他年岁还大的欠条——如果现在拿着这笔钱去要还款,他能要到钱吗?

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拿着这张欠条找到了当地部门。

这样的情况太过于特殊,立刻引起了当地人员的注意。

为了保证欠条的合理性,他们需要对这张欠条做一次文物鉴定。

那张薄薄的,已经快要九十岁的欠条,被辗转送到了专业人员的手中。几番核验下,这张欠条被鉴定确实是1929年的文物。

2015年,此时距离1929年已经过去了86年,刘家凭借着这张泛黄的皱巴巴的欠条,拿到了整整四万元。

这份还款足以让一个贫穷拮据的农村家庭拥有向上发展的资本。

这是时隔86年后,来自红军同志们对刘长银的真挚的感激。

结语

86年前,一份真情自老百姓之手向红军递出。虽然借出的是银两,但这样的真情并不可以用数字计量。

那淳朴的不求回报的热情,那流淌着热血、捧起希望的双手,为前行的红军战士们点燃了心灵的暖灯。

86年后,这份真情传递给了子子孙孙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兜兜转转,落叶归根。

人间自有真情在,而善良的人们总是以真情换真情。

正是这份“军民鱼水情”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

它绵延不息,代代相传。

它是星星之火中的一束,燎原之势里,也有千万老百姓的呼唤。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