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出现有一个过程。 19世纪中叶以来,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逐渐获得欧洲理论界的认可,被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辩证唯物主义出现,并逐渐获得理论界的认可。 第一篇以“辩证唯物主义”命名的文章和第一本以“辩证唯物主义”命名的著作都是德波林撰写的。 《辩证唯物主义》一文是一篇几十页的长文,发表于1909年彼得堡出版的论文集《在分界线上》。列宁对此文作过摘录和批注。 ![]() 从列宁的摘录看,此文主要谈认识论问题。列宁除批评引文在表达上有些“笨拙”、“莫名其妙”、“不清楚”,甚至“胡说”而外,没有批评它的基本观点。 德波林同时还写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入门》一书,书与文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此书直到1916年才公开出版,普列汉诺夫为此书写了一篇长序。 1931年此书出了第6版。但是未能找到这本书,看来此书还未达到前苏联二三十年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规模。晚一点在1924年有沃尔弗桑的《辩证唯物主义》第4版,此书内容不详。 最早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是奥古斯特·塔尔海默(August Thalheimer)《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导论》,这是作者1927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对中国学生所作的讲演,共16讲,当年出版。 有一个版本是1936年纽约的英文版,其内容为:宗教两讲,哲学史八讲,辩证法两讲,历史唯物论两讲,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未讲其他范畴。 ![]()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出了多种“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者有阿克雪里罗德、米丁、西洛科夫、爱森堡、哈尔科夫、贝霍夫、斯波科内伊、特姆扬斯基、特拉赫坦贝尔、阿多拉茨基等等,逐渐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框架:唯物论(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时间与空间)、认识论、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若干范畴)、历史唯物论。 1938年前苏联出版了《联共党史》,其中第4章第2节专门介绍哲学,篇名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当时流行的框架简化为辩证法四个特征、唯物主义三个特征、历史唯物主义四个特征,同时删去了不少内容。 由于个人迷信作祟,这个简化的体系被错误地当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创造和唯一的科学体系,统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十余年,斯大林逝世后终于为哲学家们所抛弃,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前苏联体系恢复了原来的地位。 ![]() 今天在中国有一种错误看法流传甚广,即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斯大林创立的,这完全违背事实。前苏联二三十年代体系在前(以下简称“前苏联体系”),斯大林体系在后;前苏联体系是原创品,斯大林体系是仿造品;至今仍在流传的基本上是前苏联体系,而不是斯大林体系。 斯大林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应用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个体系缺点甚多,由于它今天影响不大,我们只对前苏联体系略加评论。 ![]() 前苏联体系基本上是一个科学体系,但不完整和严密,这可从三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从对象上加以考察。前苏联体系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合理的,因为二者的对象有区别。前者的对象主要是作为整体的世界(宇宙),故它是世界观;后者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故它是历史观。但辩证唯物主义中还包含认识论的内容,认识论与世界观是有区别的,混在一起损害了二者的科学性。 认识论与世界观的关系,在西方近代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场所,于今尤烈,前苏联体系未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不足为奇,但如能采取正确的态度,从学科的对象出发去处理学科之间的关系,对于两个学科的建设都是有利的。除作为整体的世界、人类社会历史、认识而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还有什么,也是应该研究的,如价值、方法、人等等。 ![]() 第二,从内容考察。对象决定内容,决定组成部分。在前苏联体系中,由于世界观与历史观相对地区分开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成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是一个优点。 而由于辩证唯物主义中世界观与认识论没有相对地区分开来,人们难于理解世界观与认识论的关系,这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或者以认识论取代世界观,或者以世界观来抹杀认识论,从而损害了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也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进一步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第三,从哲学范畴或原理的排列顺序看。前苏联体系的范畴或原理的排列顺序大体上是符合前面谈到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的,如从物质开始,时间、空间、运动随后;世界观在前,历史观在后;生产力在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随后。但是,违背这个原则之处甚多,大大损害了它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它有社会存在,但没有存在,存在本来应排列在物质之前。意识过早地出现,从而过早地把认识论摆在历史观之前,实际上,意识、认识等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不应摆在历史观之前。 ![]() 由于认识论在前,又把实践仅仅看成认识论范畴,其实它首先是历史观范畴,然后才是认识论范畴。在前苏联体系中,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和若干范畴被看成一个与唯物主义相对分开的部分,叫做辩证法,这也是不妥的。 辩证法(Dialectics)与辩证方法Dia-lectical method)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理论,也就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后者是方法,也就是前者的应用。 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曾被分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能分为两部分,物质、时间、空间等都是辩证法内容,矛盾、量、质等都是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完全是一回事。 辩证法范畴的排列也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前苏联体系中,除三个主要规律外,其余范畴的顺序基本上是随意的。 总之,前苏联体系的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不能随便抛弃,但由于它只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某些看法和观点拼凑而成的,不是根据建构哲学体系的科学原则建构的,在完整性和严密性上问题颇多,必须加以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