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年味儿

 平型关杂志 2023-01-23 发布于山西


故乡的年味儿

文/韩英

进了腊月,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让我想起了故乡的过年。我的故乡是繁峙县最东边大山深处里的一个小村庄,我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了十几年,留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小时候故乡的年味儿特别的浓厚,脑海里仍然留有很多过年的美好记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腊八是年前一个重大的节日,腊八一过就越发能嗅到年的味道了,日子仿佛也加快了步伐,不觉着就到了腊月二十几了,年的脚步也越发的近了,民间流传有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并不一定就非得按照这个章程来,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了起来,打扫屋子,置办年货,安顿过年了。

< 祭 灶 神 >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小年,也是祭灶日,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腊月二十三的传统习俗是吃糖瓜,这天早上要在灶王爷神位前供奉上各种各样的麻糖,寓意可以黏住灶王爷的嘴巴,在天庭禀报工作的时候,不好的事情不要说。小时候吃麻糖时非常开心,麻糖是用蔗糖和芝麻制作成的,咬一口香酥脆甜,吃到嘴里很黏牙很甜,我们经常被粘住了牙,却也笑的合不拢嘴。
< 扫 房 子 >

过完二十三就更加忙活了,家家户户打扫屋子,糊窗户,杀鸡煮肉炖鱼,做各种各样的年味儿美食,赶集置办年货。打扫屋子这天,为了能赶在天黑前打扫完,母亲早早做好了早饭,吃过早饭后就张罗着开始打扫,姐姐哥哥和我也帮忙,把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东西一件一件的都搬出去,放在院子里。屋子里只剩下了洋柜、平柜、立柜,小院子里,合廊道里的物品摆放的满满的。搬完东西后母亲就会让我们先去爷爷奶奶家或者别人家串门,自己一个人开始打扫。母亲把土炕上的漆布卷起来,漆布下是羊毛毡,羊毛毡非常容易吸土,上边挂满了尘土,母亲把毡子铺在一捆干柴禾上,用木棍使劲儿拍打,尘土怎么打都打不完。父亲站在炕上,平柜上,板凳上,拿着一把笤帚把仰层、墙壁上的灰尘,“落落网”都打扫干净。把白灰和水拌成糊状,用一个小扫帚蘸着白灰糊刷在墙上,刷完墙就变得白白的了。锅台灶火门也熋的黑黑的,母亲拿出一个盛有白灰的小碗,兑点水搅稀,用小刷子把灶火门也刷的白白的。到了天快黑的时候总算是打扫完了,我们就一起上手把院子里的物品搬回家里,忙碌了一天,打扫家这项工作总算是完成了。

< 糊 窗 户 >

我家的窗户是分上下两部分的,下边一部分是安装的玻璃,上边是木头窗棂档子,父亲把上边的旧的麻纸扯掉,刷上浆糊,把裁剪好尺寸的新麻纸往上一蒙,再用手往过一捋就糊好了,这时母亲就让我去拿窗花,我家立柜子的抽屉里放着一本书,里边夹着一小沓剪纸窗花,母亲小心翼翼的拿出来,这些剪纸窗花很灵巧,五颜六色的,有蝴蝶、花儿、胖娃娃、生肖动物等各种造型,我和母亲把红红绿绿的窗花贴在麻纸中间的空格子上,新糊的窗户被点缀的更加漂亮了,窗外的阳光透过,像雪一样白,很是透亮。 

< 写 对 子 >

记忆中,每年到了年前的半个月的时间里,父亲就很忙很忙,不是为了自己家的事情,而是为村民们写过年的春联,我们方言叫作“对子”,小时候过年的对子都是手写的,村里人们家家户户的对子都是让我父亲给写的。父亲是村里的小学老师,他自学毛笔字,村民们都称赞写的好,流传开以后,村民们就都找我父亲写对子了,自我记事以来每年都是。父亲在村西头的希望小学的一楼打开一间教室,把地上的大火炉子生起来,搬几张桌子拼在一起,碗中倒入半碗臭臭的浓黑的墨汁,放上几枝不同粗细的毛笔。我总喜欢去看父亲写对子,村民们拿着从门市上买好的大红纸,父亲一问家里总共要贴几幅对子,心里立马就有了盘算,知道该怎么割大红纸了,用刀子裁剪分割好红纸,再叠出格子印,展开铺在桌子上,父亲手握毛笔蘸上碗里的墨汁,笔尖落在了鲜红的大红纸上,如行云流水般,不一会儿就写好了一副对子,写好的对子铺满了一地,等待晾干。写完一家的接着写下一家的,每天都是天黑后父亲才收工,回家后先清洗毛笔头,然后洗被红纸染得满是红色的手,母亲发牢骚的说:一天忙到晚给别人写对子了,自己家的事却一件也指望不上。父亲就说,都是乡里乡亲的,都也意不过,能给写的就给写了。父亲还把村里东西阁楼还有庙上的对子都也写好了,就这样一直好几天,全村的对子全部写完,都已经到了腊月二十八,这才有空开始忙活自己家里的事情。

< 拉 二 胡 >

晚上闲下来的时间,父亲就会拿出箱子里的二胡,首先要调整一番,拧动琴轴来控制琴弦的松紧调音,然后放一点松香在二胡的琴桶上,等火炉子里的火杵烧红,一烫松香就冒出了白烟,散发出了松香独特的气味,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我也坐在一旁等着看父亲拉二胡,父亲戴上了指套,琴弓在琴弦之间拉动,几个指头拨动,就发出了好听的声音,父亲拉了几首欢快的曲子,一首“猪八戒背媳妇儿”拉的欢快动听,悠扬的二胡声萦绕在街道的上空。我觉得二胡真是个神奇的物品,仅仅通过几根弦就能拉奏出好听的曲子。遗憾的是当时父亲觉得会拉二胡也没有什么用,也就没有把这门技艺传授给我们,以至于现在父亲的这门手艺失传了。

< 洗 衣 服 、赶 集 >

过年前,母亲要把床单被罩,还有全家人换下来的衣服都进行一次大清洗,整整放了一大盆子,母亲把一大盆子衣服跨到腰上,到村里的小河去清洗,小河有一处暖水泉,水温也不冷,很适合冬天洗衣服。我去小伙伴家玩完回到家的时候,院子里已经晾满了母亲洗的干干净净,香喷喷的衣服了。清洗完衣服,下午就能去赶集了,赶集是过年的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我开心地跟着母亲和乡邻们到村子西边的综合门市赶年集,门市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母亲挑选着糖果,我端详着各种各样的炮,有二踢脚、鞭炮、擦炮、摔炮等各式各样好看的花炮。我都很喜欢却也不舍得多买,我心仪的还有可以打出塑料子弹的玩具手枪,好一顿软磨硬泡之后,母亲终于答应给我买了一把玩具手枪,带着赶集买好的东西,回家的路上还一直模仿着电视剧里警察拿着手枪的样子,一边和小伙伴们玩耍一边吃着糖果,开心的不得了。

< 做 年 味 儿 美 食 >

我们家喂养了几只鸡,到过年的时候已经长得很肥了。过年杀年鸡,父亲是不敢动手的,反而是母亲胆子很大,从鸡窝里顺手抓一只肥大的鸡,左手揪住两个鸡翅膀,右手拿着菜刀,我也不敢去看,只听得鸡拼命的叫着,忽然就不叫了,母亲已经杀好了鸡,烧开水褪鸡毛,不一会儿就拾掇干净了,放在锅里炖着了,飘散出了香味。
母亲又在院子里的小土灶上做烧猪肉,这是她从姥姥手里学到的手艺,我像个小馋猫一样守在一边观看,母亲把煮好的大块猪肉放进油锅里,发出了“呲呲”的声响,母亲赶紧用锅盖盖住了油锅,让我离得远点,刚出锅的烧猪肉外焦里嫩,酥脆金黄,母亲给我揪了一小块儿,吃起来香而不腻,刚出锅的烧肉颜色金黄,色香浓郁,香味飘到了街上,邻居们都称赞母亲手艺好。
母亲又准备炒瓜子,在家里的火炉上放上炒瓢,把生瓜子放进去,用木板翻炒,淋入一点盐水,还嘱咐我要不停的翻炒,不一会儿干炒瓜子就做好了。走到街上,嗅嗅鼻子就会闻到空气里飘散着各种肉香的味道,家家户户都在煮肉炖鱼,做各种年味美食。

< 响 炮 >
 

过年这几天,大人们忙里忙外的安顿,最开心的还是我们小孩子了。我把一挂鞭炮拆开,把主火捻上编着的细绳缠开,鞭炮就一个一个的脱落了下来,我把衣服口袋里装满了一兜小鞭炮,摔炮,擦炮,手里拿着一根燃着的香,就蹦蹦跳跳的去找我的小伙伴一起玩炮了。摔炮用力往地上或者石头上一摔就会炸响,擦炮就和火柴一样,盒子上的擦纸一擦就点燃了,扔出去一会儿就会炸响了,还有“吱儿吧”炮,点燃以后发出“吱儿”像哨子一样的声音,嗖的一下直窜上了天,接着“叭”的一声,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吱儿吧”炮,还有我最喜欢的点燃后就“噼里啪啦”,我们把它叫做“小神鞭”。顽皮的我们总能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手里拿着一个小鞭炮,用香火头点燃,听见“呲”的一声,立马扔出,接着很亮的“叭”的一声,这种玩法紧张刺激,如果有不响的鞭炮也不舍得扔,总要想办法把它重新点燃。我们找来各种小瓶盖子,有塑料药瓶盖子,酒瓶盖子,罐头瓶盖子,把小鞭炮放在地上,扣上盖子,只露出一小点捻,用香火头一点,“呲溜”的一声,我们嗖的一下跳远,“叭”的一声响,瓶盖子被炸飞了天。我们还发明了“延时炮”玩法,就是把香放在小鞭炮的捻上,等到香燃到捻的时候,就自动点燃引爆了;还有连环炮响法,就是把好几个鞭炮的捻搓成一股,点燃后就噼里啪啦的连着炸响了,或者捡一个二踢脚的半截炮桩子,把好几个鞭炮整齐的塞在里边,只要点燃一个,剩下的几个就都会陆续的引燃爆炸;把
点着的小鞭炮丢进大饮料瓶子里,瓶子里就憋满了白色的浓烟,一捏瓶身就吐出了白烟,冒出浓浓的硫磺味。兜里的炮响完就跑回家再去装一兜继续玩,村庄里会不间断的听到鞭炮的声音,过年的鞭炮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

< 肥 肠 溜 豆 腐 > 

腊月初,奶奶家喂了一年的大肥猪,宰杀后分散的卖给乡邻们,奶奶特意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猪大肠,快过年了,哥哥和我去爷爷家的次数也勤了,像两个小馋猫一样想着找点好吃的,每次一去,奶奶就知道我们是来蹭吃的。奶奶有一个很小巧的三足小炒锅,哥哥把炒锅放在火炉子上,倒上一点油,先把肥肠放进去煸炒一会儿,奶奶把自己做好的豆腐切好了小块,放进了锅里翻炒,不一会儿就冒出了香味,哥哥告诉我说这叫“肥肠溜豆腐”,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菜名,我和哥哥早已经馋的快流出口水了,也不怕烫,急忙夹一块吃进嘴里,咬一口下去,油汁就流了出来,肥肠吃起来有嚼劲儿,豆腐软嫩,特别香,吃完后小嘴上也是油啦啦的,那种香味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 过 小 年 >

除夕,我们老百姓们习惯叫作小年。小年的习俗就是早上要做一锅大米捞饭的,等我睡醒的时候,母亲正在捞白米,用笊篱接着,米汤就流到了盆里,白米继续倒进锅里,把锅中的米汤都空出来后,再焖几分钟,水分全部吸干,一锅白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就做好了。母亲用小碗盛上一碗,在米饭上放几颗糖果、核桃、辣椒,供奉在灶王爷神位前,我想应该是祈求五谷丰登吧。
吃过早饭后就要贴对子了,父亲已经把写好的对子排列好了顺序,就把贴对子的任务交给了哥哥和我,母亲负责出浆糊,把炒瓢放在火炉上,倒上水,加入面粉,用筷子搅拌,咕嘟几分钟,白白的稠糊糊的浆就出熟了,放一个小笤帚头,我双手端着炒瓢,跟在哥哥的身后,哥哥贴对子,我负责观看是否贴的周正,大红的春联一贴上,就充满了喜庆的年味儿了。家里也要贴上新的天地爷、灶王爷、财神爷画像,我总要虔诚的默念一遍画像上边写的字,灶王爷上边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天地爷上边写着“天地三界十方真宰”。贴好后母亲交给了我个小任务,去找些干净的细沙子,分别装进几个罐头瓶子中,当做插香的用,弄好以后我又去找出黄标纸,裁剪好折叠成整齐的长方形。还有一件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要放置家族先祖的牌位,我们乡下叫作“树”,我想应该就是寓意着根祖吧,用专门的印版翻印在纸张上,折叠成牌位的样子,写好先祖的名讳,粘贴在木板上,按辈分排列好,摆上香炉,酒水,供奉一些水果,每顿饭吃饭前都是要先给先辈牌位下先夹上点供奉的,然后才可以开饭,这是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告诫晚辈们要不忘先祖。
母亲又开始忙碌着蒸贡品馒头,刚出锅的小白馒头,母亲用筷子头蘸上颜料,在中间轻轻一点,就落下了一个圆圆的小红点,看起来很是可爱。随后蒸贡菜,是由五样菜品组成,大概有针金(黄花菜)、白菜、粉条、豆腐、葫芦等,用来在初一早上供奉神灵和先祖。
父亲在院子里打扫卫生,把所有的垃圾都清扫倒掉,打扫的干干净的。再去村北的后山上,捅一些柏树枝,用来在旺火上用。搭旺火也有讲究,要等傍晚没人再来的时候搭,父亲劈了些干木材,不一会儿就搭好了旺火。
天黑了,一切也安顿的差不多了,我们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三五成群的在大街上一块玩耍,玩一会儿就跑回家里观看春晚,仅有的几个电视频道,也可以收看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当那欢乐祥和的春节序曲响起,拉开了春晚的序幕,一家人坐在一起观看欢乐的晚会节目。充满了欢声笑语。到了十点多的时候,就感觉夜已经很深了,
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乡。

< 过 大 年 >

大年初一早上五点左右就被鞭炮声叫醒了,两眼还是瞌睡的睁不起来呢。但也开心的穿好了新衣服,院子里父亲已经点着了旺火,燃旺了就往上加一些柏树枝,噼里啪啦的燃的越旺,再放进去一些叠好的金色元宝,祈福新的一年财运亨通,旺火火苗直窜,旺气冲天,传说柏树枝燃烧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可以驱邪避祸,吓走年兽。接着是到村里的庙里去给神灵磕头上香烧纸响炮的,这是流传下来的习俗,祈福全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路上和乡邻们互道新年的问候。庙上回来以后,我就在院子里围着旺火玩耍,地上铺满了燃放完的红色的鞭炮碎屑,我寻找着把没燃着的鞭炮捡拾起来。看着旺火的火苗冲天的的往上蹿,柏树枝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开心的不得了,母亲还准备了几颗土豆放进旺火堆里,等旺火熄灭就可以吃烤土豆呢。

从大年初一开始烧香磕头的任务也就交给了我,我在天地爷,灶王爷,财神爷神像还有先祖的牌位前都烧纸上香磕了头。这时母亲也已经点着了土灶里的柴禾,开始忙碌了起来,先把贡品热好,用小碟子放好,放上两根香当做是筷子,放到神灵前。接着母亲就开始了包饺子。父亲让哥哥带着我去爷爷奶奶家磕头拜年,父亲早已经吩咐好我们,磕头的时候要响亮的说出:给爷爷奶奶磕头。我们就按照父亲教给我们的,先给老祖宗磕头,然后给爷爷奶奶磕头,一边磕头一边说:给爷爷奶奶磕头,爷爷奶奶高兴的笑着说起来吧,就会给我们过年的压岁钱。

东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天色渐渐变亮,家家户户的烟囱炊烟徐徐升起,空气中还飘散着燃放完鞭炮的硫磺味儿,家家户户都在煮饺子。母亲煮好了饺子,再简单炒几个菜,把鸡鸭鱼肉端上饭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饺子,共祝新年快乐,其乐融融。
吃过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这个年也就跨过来了。吃过早饭后,全家人穿得整整齐齐的到小河滩的东南方向,烧香磕头,迎接喜气,祈福在新的一年里,喜气连连。各家各户也就不用再那么忙碌了,可以有闲暇时间串门了,开启了悠闲欢乐的正月时光。

破 五 >

初五,俗称“破五”,家中供奉的先祖牌位也要在这一天送走了,吃过午饭后的下午,父亲就委派给我和哥哥去送走先祖的牌位,我们小心的把木板上的纸牌位弄下来,拿上一些香纸,钱垛,几个二踢脚,到东南方向的大马路上,点几炷香,烧些钱垛,跪着磕几个头,最后再响几个大炮,就算是把先祖送走了。
过完破五,就不用再忌讳出行活动了,人们开始张罗正月十五的玩意儿了,一直到正月满了,过完二月二,这个“过年”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了。
大人们的忙忙碌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热闹的鞭炮声,空气中的鞭炮的硫磺味,各种年味儿美食的香味儿,大红的春联,喜庆的大红灯笼,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年夜饭,还有那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共同汇聚成了年的味道。年夜饭的饭桌上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的菜品,小孩子们也没有那厚厚的压岁钱,但是却也很开心,当今时代过年充满了电子化网络化的元素,是当今的年味儿少了,还是我们已经不再是过年的主角了,小时候年味是一种期盼,长大后年味是一种回忆,故乡的年味儿,是我永远忘记不了的。

超过5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