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新冠疫情,我们能否做得更好

 呼吸科的故事 2023-01-23 发布于浙江

最近一段时间,疫情有所回落,外科各科室正在逐渐清空肺炎的病人,或者出院,或者转回呼吸科,但是呼吸科压力仍然很大,可以肯定这个春节将是我入行以来最忙碌的一个春节,而这一年疫情还会来几波,无法预料,不过肯定的是,绝对不会只是现在这一波。

因此,我们要及时总结和反思这一波疫情的种种问题,以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新一轮疫情。

在国家层面,备好针对COVID19的药物,从昂贵的抗病毒药到廉价的非甾体消炎退热药,从疫苗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到更高效疫苗的研发制造,从信息的采集到信息的批露,从各地ICU和呼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到全员相关知识的再培训,都要抓紧准备。

从医院层面,防疫物资的采购和储备,从呼吸支持设备采购到人员培训和设备储存管理;从提升院感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到改进工作流程的科学化;从发现查找疫情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到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需要集思广益,改进工作。

从科室层面,抓紧时间阅读文献,总结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成功和死亡病例的经验教训,在科室内相互学习提高,促进对COVID19疾病深入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从个人层面,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分析相关临床问题,同时要密切随访病人的病情变化,并且主动进行文献学习。

前两天我以一个案例为例介绍了我们对于处治COVID19肺炎存在的问题(参见《百岁老人患肺炎一度命悬一线,精细调整药物如今却能骂人--兼论临床中如何应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在这段时间的会诊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次疫情放大了我们在基本功方面的诸多问题,从激素、抗菌素的合理使用,到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的纠正,从对实验室数据的理解,到对影像解读。

前两天,我看了医学界采访美国华裔医生乔人立的一篇文章《美国重症专家乔人立:新冠救治反映了基本功和医学培训水平》,对其中的不少看法举双手赞同,乔人立有一段话摘录如下:

这可能反映了医学基本功、医学培训的重要性。医务人员缺乏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意识与动力,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阻力。 我们应该意识到,虽然新冠疫苗和药物治疗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仍处于没有把握的状态。在这一前提下,决定危重患者病死率的最关键因素其实是“不犯错”。ICU中处理危重病例千头万绪、瞬息万变,成功救治的基础是不忽略任何细节,这是基本功。医务人员们要达到这一条件,靠的不是指南。

乔人立

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水平整体仍然落后,而且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水平不一的情况仍然很突出,即使像人卫版的医学教科书,原本应该对于提升我们医学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的教材在很多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参见《为什么医学教材总被吐槽不好用?》)。

虽然,我们个人改变不了整体的环境,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去改变自己。比如,通过自学或者向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最近,我自己就在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COVID19肺炎的治疗内容,包括激素的使用,还有IL6受体拮抗剂利珠单抗、JAK抑制剂巴瑞替尼这些我们日常用得到的药物。同时,也在做PPT的同时,撰写公众号文章,如《COVID19肺炎,是否使用激素,不用再纠结。这个使用大全请收藏好!(上)》和《COVID19肺炎,是否使用激素,不用再纠结。这个使用大全请收藏好!(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再结合临床实际去体会和感受用药的原则和细节,这样我们才能在下一波疫情来临之前,做好充足准备。

关于COVID19疫情,之前由于被一些专家不实的言论所欺骗,我对于COVID19肺炎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记得最早感受到COVID19肺炎的凶险是我们医院一位退休医生的案例,患者只有60初头,发病已有10余天,因为持续发热和进行性乏力气急来就诊,初来医院时觉得情况还好,不吸氧氧饱和度94%,没想到仅过3天,肺部影像就以大白肺显示。后来在ICU住了半个月病情没有好转,就转到外院行肺移植术。

现在从我们收治第一例COVID19肺炎,已过去一个多月,我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复杂危重病例,自己感觉在COVID19病毒面前,我们还有太多未知的东西,我们面临着无数挑战,我们无可奈何地面对着重症患者在我们面前离去,我们也常常回答不上患者的问题。

我们必须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观察病情变化,整理临床数据去分析和发现规律。然后再到临床实践中去验证和再总结。

只有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才有可能更上层楼,做得更好。

在会诊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很多年轻医生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这些年轻医生,我愿意和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临床经验,也从他们的问题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例如,有一次我在S内科和X医生团队一起进行一个病例分析,但他们意犹未尽,又拿出其他病例和我探讨,年轻的医生们争先恐后地给提出各种问题。我时而通过反问来启发他们思考,时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他们参考,时而也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或者没看过相关文献,继而期待他们通过自学去寻求答案。

有时我接到某个科室的会诊要求,说有好几个病例要会诊,我则提出科室或者某医疗组的成员在我会诊时一起学习。例如有一次夜班,收到妇科某医疗组要求会诊的请求,于是我在科里忙完事情后去了妇科,没想到这个医疗组的成员都没有下班,而是等着我一起探讨病情。我深受感到,于是花了半个多小时去分析每一个病例,同时告诉她们一些基本的诊疗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学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这段时间,很多人戏称医院里有呼吸2科、3科....7科、8科,几乎每个科室都有收治COVID肺炎的病人。相对于呼吸科医生,对于外科、妇科等科室的医生而言,诊治COVID19感染更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也的确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我们在对待生命对待疾病的态度上,仍然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不懂就问,不懂不要装懂。

有一次,某科室医生让我会诊,我看到激素使用不合理现象时提出批评,有人说我们一直打你们会诊手机打不通。我说:“是的,我们太忙了,会诊医生的手机就没有消停过,但是科室里还有其他医生,如果你们真的想学习,为什么不跑过来问呢?或者你们专门整理几个代表性的病例,让我们一次性会诊的同时,让全科室的人一起来听听。”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这波疫情可能会逐渐消散,我们要趁着这段时间,组织各位专家进行各种讲座,讲座要接地气,要有具体的病例,让全院医护人员能够切实学到知识和技能,让各科医护人员有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意识和动力,为下一轮疫情做好准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