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社会制度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不仅是统治制度的改变,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政治、经济与军事都曾一度发展到了盛况空前的程度。 华夏文明存在了五千年的时间,纵然中国是现如今世界公认的人口大国,并不是从起初便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封建王朝的诞生促使着华夏文明迈向更高台阶。 ![]() 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的20年里,大清抵着反清复明的压力,逐渐消除明朝余党,大清王朝这才就此稳固下来。清朝在之后的统治时间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从7000万激增到4亿,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清朝是满族建立起的一个朝代,满族也是马背上的民族,以骁勇善战著称,否则也不会拿下整个的江山。努尔哈赤时一统草原,到了皇太极手里便开始向中原进军,在清军强大的攻势下,再加上吴三桂的里应外合,清军终于入了关,只是中原百姓并不欢迎他们的到来。 ![]() 要知道,中原长时期都是以汉族为最高统治者的朝代,前面虽然有蒙古建立的元朝,但是国祚只有不到百年就被推翻,好不容易明朝汉人坐了天下,又怎能再次让异族统治天下呢?于是百姓纷纷造反,造反就意味着战争不断,战争就会出现大量的伤亡,人口减少就是战争最明显的弊端。 清军刚坐了天下时,手段可以说是非常冷血又残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最好的证明,据说扬州十日收掉的尸体就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万之多,嘉定三屠因为违抗“剃头令”也有近十万人被屠杀。清军入侵中原之后疯狂打压反抗的汉人,再加上长年的征战,当清军稳定中原后,人口只有7000万,但是后来突然激增到了4亿,其中的原因很简单。 ![]() 多尔衮是个铁血的王爷,清朝刚刚入关时,很多作为都是他这个摄政王独断专行,甚至不顾小皇帝顺治的感受,直到多尔衮去世,他才开始亲政。都知道顺治早亡,当皇帝时醉心于佛教,甚至还与董鄂妃产生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其实顺治上位后也是一位明君。 ![]() 顺治亲政之后先清除了多尔衮的党羽,之后任用汉人为官,这对缓和满汉关系做出了第一步尝试,有了好的开端后面就会更加顺畅地发展。之后,顺治深刻认识到“饥寒切身,迫而为盗”的道理,就是百姓没有粮食吃就会造反,于是他开始大力地发展农业生产。 顺治出台了鼓励开荒的政策,但那个时期大多数良田都掌握在满人贵族的手里,为了农民能有地种,他又发布了停止圈地的命令,彻查隐匿土地及占垦明代藩王勋戚地产不报的情况,同时还放宽了对隐匿土地者的处罚政策,使大部分良田得以回收。老百姓有地种就不会造反,而是安心地“造人”了。 ![]() 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战争以及国家的兴衰,当奴隶制社会彻底宣告结束之后,是伟大的秦始皇带领华夏民族开创了民族发展新篇章,这个过渡内华夏文明整体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奴隶制社会的风气与流行的思想观太过泯灭人性,颇有种一日为奴终生是奴的既视感,这种社会环境之下百姓们的生存自由度可想而知,底层百姓甚至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 ![]() 既然为人那么必有逆鳞,当心中对制度的怨怼情绪越发高昂后,下一代百姓的怨恨只会多不会少,这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奴隶制的废除乃是必然。 而封建制度降临后百姓们的生活条件明显好了些许,不愁温饱问题自然会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再正常不过。 ![]() 这种情况能真正算得上是处于爆炸式变动还是在清朝时期,清朝建立后东方大地的富饶程度已令人望而生畏,国泰民安的盛景造就了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人口出现增长侧面也印证了清朝政府的治国有方,粗略统计清朝人口乃是从7000万激增至4亿。 ![]() 这种人口激增背后所呈现的社会常态已经十分明显,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方便管制全国百姓,制定出一系列限制百姓日常出行的规定。 其中对天下百姓的身份问题列出了详细限令,这份限令说得通俗些就是若为农户那么世代都是农户,农户在一众户籍当中地位不是一般的低下。 农民们劳碌多年为粮食的产出做出惊人贡献,封建时代的农民们却只能享受到低等社会福利,甚至很多时候这份福利几乎等同于无。 社会地位稍高的角色都不会将农民放在眼底,这就是农户在封建社会的无奈之处,农民为农户同理军人门第则属于军户。 ![]() 当然也并不是说本身是什么户籍就没有任何更改的可能,只是制度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脱离原本户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农户们之所以会获得这般不被人重视的户籍,正是因为祖祖辈辈手中无人脉家族子弟并无太出众的角色,两种因素相叠加几乎将农民改动户籍的渠道全部封死。 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多少年农户也仍旧是农户,一旦百姓们没办法随意更换职业与户籍,朝廷对社会的掌控度会越来越高,这才是朱元璋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然而这个制度执行久了难免会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会随着时间变动愈加严重。 ![]() 果不其然明朝灭亡后埋下的后患被清朝朝廷一力承担,明朝末年社会局势动荡百姓们慌不择路纷纷举家逃亡。 结果就是路遇浑水摸鱼的劫匪或是各路官兵被猎杀,直接导致明末时期社会人门口数量大幅度锐减,同时社会矛盾也在日益加剧。 顺治帝成功入关后沿用了朱元璋那套治国方针,此时平民阶层与官僚阶层的冲突并未得到解决。 双方矛盾被朝廷暂时粉饰,但一味地基于原本制度做出一些改动也是治标不治本,所以康熙帝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颁布永不加赋的政令。 ![]() 废除人丁税 万民利益 这条政令很好地化解了底层百姓心底积压已久的怨气,总算让底层百姓对朝廷有了几分信任与依赖,这无疑是等于减轻了百姓们原来巨大的赋税压力。 不得不说康熙的战略眼光着实惊人,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与朝廷的治国成果有着极大关系,皇帝本就应该为国为民,康熙的做法让当时百姓很有好感。 时间来到雍正时期人丁税彻底被废除,压在百姓们头上数百年的税收压力终于消失殆尽,可见雍正时期清朝经济实力会突飞猛进早有前兆。 雍正为天下万民争取到更多的利益,百姓会齐心协力努力改变生活水准不足为奇,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每一位百姓那份微薄的力量。 无数人的力量拧做一股绳产生的能量不言而喻,百姓生活有了希望开始期待着未来是何种光景,自然不会再一次心生负面消极的念头。 ![]() 人口增长在雍正决定废除人丁税那刻起便是必然结局,到了鸦片战争之前根据详细统计人口数量已超出4亿。 要知道社会生产力整体不如现代的清朝,就算朝廷再怎么为百姓谋取福利减少生活压力,生存难度仍会高出现代无数倍。 清朝人口数量破亿显然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大,唯有国家足够安稳百姓才会毫无后顾之忧地养育后代。 若非如此百姓首先要顾忌的其实是个人性命,乱世之中每个人都如同一叶扁舟,为避免战火波及自身百姓早已顾不得繁衍后代传承家族文化,活下去是脑海中仅存的想法。 ![]() 4亿的这个数据出现的时间距离康熙颁布政令只过去百年,从明末到雍正时期百姓的生存难度始终处于递减状态。 还是那句话解决温饱问题才能再谈其他,人生在世生存是首要任务,如果都活不下来还谈何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若要提升百姓的生育欲望必须从百姓利益入手,百姓看不到人生的未来幸福感会大打折扣,生育问题就会沦为百姓心中不愿选择的选项。 ![]() 百姓需求 对症下药 不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需要更上一层楼,第一步都要将了解百姓真实需求作为切入点,百姓是组成社会的关键部分。 上等人士与底层百姓都在此列,朝廷不能只注重上等阶层的利益,哪个时代皆是普通百姓为大基数群体。 哪怕做不到顾忌百姓方方面面的恳求与渴望,也一定要拿出发誓会改善百姓生活的诚意,百姓不是不知以他们的能力恐怕难以实现阶层跨越。 ![]() 可是这不能代表底层人民没有吃饱穿暖的基本权利,税收压力加重就是在压榨他们的生存空间,操劳一年积攒的家底多半数都要上交朝廷应付税收,雍正的手段实则正是对症下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