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9-1957」开局是地狱级难度?看伟人们如何惊艳开国

 梦想童年594 2023-01-24 发布于江西

上一期讲了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美苏争霸已渐明朗。国内因为长期列强压榨、连年战争,人民生活困苦。外有英美敌视,内有残敌、土匪、地方传统势力盘踞,新生的中国路在何方,关系亿万人民的福祉。本章将讲述建国后艰难发展历程,看新政府如何四面出击,天地换新颜。(本章7573字,阅读需要20分钟)

进京赶考

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

离开西柏坡去北平的途中,毛泽东曾对周恩来等人这样说过:“进城赶考去,我们绝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

文章图片1

渡江战役之前,苏联希望能控制中国东北,美国则希望能够保持在长江以南取得的利益,各方势力斡旋,力推划江而治。

中国共产党在《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中明确:我们从来就把美国出兵计算在作战计划之内的,免得处于手足无措的境地。

当时“百万雄师”渡江作战,多有防范美国出兵的意思。

新中国并不拒绝和美国方面接触,并提出“不干涉中国内政、停止援蒋”的建交条件,遭美方拒绝。

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激烈辩论,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美国对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美国政府也不拟对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提供意见。”

但台湾的游说、苏联的压迫、中方拒绝放弃中苏友好,美国感觉到无法从新中国得到曾经拥有的“特权”,杜鲁门声明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台湾成为美国制衡中国棋子。

美国综合同国民党、旧军阀打交道经验,认为新中国无法克服经济困难,很可能为获得西方援助而改变立场。但新中国坚持“自力更生”,美国政客“大失所望”,逐步确立了敌视政策。

美国开始制造反华包围圈,把中国被排斥在多个重大国际组织之外。1950年,中国分别向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提出恢复代表席位,并派代表参加了部分国际会议。但到1951年,在美国挟持下,各国际组织开始非法剥夺中国的合法权利。

党中央当时结合国内外局势,制定了在国内彻底肃各方残余势力,对外建立独立、自主、平等外交关系的策略。并明确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三大方针。

文章图片2

“另起炉灶”。由于在国民党政府为了换取经济、武器上的支持,把许多主权和利益出卖给英美等国,换取扶持。对此,新中国对一切有损国家权益的条约均不认可。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西方列强不愿意放弃已经取得的特权,新中国宁愿等一等,在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盘踞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打扫完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如何对待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性质,以及苏联对中国明确支持,对外依靠并没有过多的回旋余地,倒向社会主义是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共有26个国家对新中国表示承认,都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国际上很多国家首鼠两端,想继续保持同蒋介石集团的关系,又企图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中国政府坚持必须承认唯一中国,并同蒋介石划清界限,才可以同新中国建交。

在外交上与西方划清界线后,新中国开始清除列强在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真正追逐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道路。

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来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一项选择背后,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考量。

一边倒向苏联后,新中国才能将列强在中国侵占利益收归国有。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中苏贷款、通商、通航等协议,给新中国的发展雪中送炭。苏联从1950至1954年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偿付卖给中国的机器设备。

文章图片3

1953年,经过进一步协商,苏联决定帮助中国141个重要工业项目,此后又增加了到了156个,成为中国工业化过程的重要奠基力量。

虽然同苏联交好,但利益永远是大国政策的首选。苏联放弃在中国东北特权时,总担心将来政策变化,东北或中苏边境会被利用,威胁其安全,要求不让外国势力进入新疆和东北。

同时,在双边贸易结算货币汇率、经济合作条件等,苏联均提出不合理要求,这也留下了中苏关系的隐患。

时间紧任务重

建设新中国,只争朝夕

旧中国工业落后、产能不足、生活比较艰苦,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经过连年战火的摧残,事业凋敝、千疮百孔、民生艰难,同时匪患严重,地区交流不畅,国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文章图片4

当时城乡发展极不平衡,近代工商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乡村基本是小农经济,且人口在不断增多,土地并没有变化,在农业种植技术没有飞跃前,总产出一定,单位人均减少。

加上土地兼并,很多农民没有土地,城市就业机会又不够,大量的人口被锁定在土地上,成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剥削的对象。

其次,城市间经济差异明显,沿海经济凭借交通、资本优势不断发展,上海已经成为亚洲一流大都市。内陆城市信息堵塞,发展缓慢。

落后、单一、区域不平衡问题,严重制约经济整体发展。特别是在西方资本的输出压榨下,中国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中国劳动力、物产资源,都成为发达西方国家攫取超额利益主要目标。

1949年建国之初,工农业遭严重破坏,城市工矿企业被破坏,农村生产人口不足,工农业配套的工具、肥料、棉花、煤炭等生产资料严重不足,生产力大幅下降,粮食、肉类、日常用品奇缺。

交通运输也遭到严重破坏,上万公里铁路、多座桥梁、隧道严重破坏,各地方交流不畅,中国被分割成大量经济孤岛。

大量商人囤积货物哄抬物价,普通民众基本生活无法得到满足。

当时人民政府任务有三项:

第一,肃清残敌、特务、土匪,巩固人民政权。

第二,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农业生产。

第三,改造中国经济体系,建立独立自主发展路径。

三项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完成第一项全国才能一盘棋,更好发挥大市场优势。做好第二、第三项工作,才能为第一项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而三项任务之前,当时首要解决的是稳定市场,让国家机器才能运转起来。

建国后军费、行政费开支庞大。一方面战争仍在继续,军费浩繁,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剿匪、禁烟、官僚队伍再教育等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

文章图片5

另一方面接收地区扩大产生行政经费,恢复交通、通讯,以及全国的政府公务员的薪金,也是很大财政负担。

1949、1950年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一半左右,全国脱产军政公教人员近900万。同时,要拨出大量粮食、物资救济灾民、失业工人、知识分子。

其次,很多水利设施、涉及民生的安全设施,都在战争炮火中毁于一旦,整个国家千疮百孔。多线作战让新中国在财政上有很大压力。

虽然有土改红利,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但是财政仍然入不敷出。

稳定市场

刚柔并济,稳定才能发展

发展必须有稳定的市场。

新解放城市、农村的税收制度还没有建立,地方收入多少中央无法掌握,客观造成收支脱节。农村灾荒增加了财政难度,城市工矿企业必须补贴才能恢复生产。

1949年财政收入只有303亿斤小米,赤字达264亿斤小米。

当时情况下,财政赤字只能多发货币,1949年7-11月,货币发行增加近5倍。比1948年底基数增加了近100倍,到1950年2月则增加了270多倍。

加上物流不畅,人民币集中在大城市,人民饱受通货膨胀之苦。

通货膨胀加强了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大家宁可存物也不愿意储币,加速了人民币流通速度,加上投机资本兴风作浪,全国几度物价波动风潮。

文章图片6

以上海为例,建国初米、面、燃煤已经难以为继,沙场棉只够一个月生产,上海投机商人20万-30万人之多,投机钱庄200多家,乘旱灾、水灾,以米价带头,纱布跟进,哄抬物价。

1949年4月平均物价比3月上涨1.8倍,7月物价又比6月上涨1.8倍。乘人民币发行过量,物价11月比9月上涨3.5倍。1950年1月,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又掀起涨价风,2月比1月上涨0.9倍。

在各种不安定因素叠加下,短短10个月物价上涨20倍。而天津、汉口等15个大城市,1950年3月份物价指数就比1月份上涨了将近一倍。

当时全国一共4次涨价风波。上海资本家,甚至叫嚣让人民币无法进入上海,加大了市场恐慌情绪。

通货膨胀要么生产不够,要么货币超发,此刻中国两者兼有。

在波动市场环境中,不论是老百姓、普通商人,拿到钱后都尽量花出去,大家都更愿意存银元、美元,进一步加速了纸币流通速度,造成市面货币供给增加,通货膨胀严重。

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对新政府执政能力的不信任。

为此,人民政府集中各方面力量,采取一系列措施,给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

文章图片7

首先,从源头上切断投机力量。加强金银外币管理,宣布禁止金银外币流通,查封证券大楼,逮捕破坏金融主要分子230多人。发动群众开展针对银元、黄金、外币投机斗争,加强对金融机构管理,取缔非法信用机构,将金融业务置于国家银行控制之下。

其次,统一物资调拨,减少市场恐慌情绪。当时吃饭、穿衣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而粮食、纱布则是市场投机主要物资,城市主要是粮食,农村主要是纱布。

为此,成立了全国统一的内外贸专业公司,进行调运物资,提升供给、控制物价。

最后,通过市场力量,当资本哄抬物价抢购粮食、纱布等物资时,让他们高价吃进。然后利用行政手段缩紧银根,提升货币价值、暂停发放贷款、按月回收资金,要求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各地贸易公司统一抛售物资,把物价打下来。在投机资本家为止血吐出物资时,再低价回购。同时对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进行坚决打击。

通过行政、市场的双拳出击,人民政府取得了市场主动权。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全国政权之前,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和国内买办势力勾结,形成地区割据,地租、商业、高利贷剥削等模式。国内买办性质资本,成为参与剥削重要环节。

四次涨价风波,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买办势力,在内外势力勾结下,对新政权的一次挑战,他们叫嚣“土八路”不懂经济,希望以“打”促谈,捞取好处。

新政府给了挑战者很好的回复,团结大部分、拉拢中间派、消灭顽固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重拳出击。

经此一役,各方资本力量明显感觉到新中国不比旧政府,无论国家的控制力、组织力、领导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与国家进行对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同时,新政府同鸦片买卖、红灯区、土匪势力等旧中国一切陋习开战,通分划、引导、再教育、劳动改造,对大部分人员完成身份转化,并对少部分抵抗分子进行了坚决打击。

文章图片8

在城市,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的“三反五反”运动。

经过一系列治理,全国经济秩序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刹车过急。1950年4月开始,货币流通速度大大降低,商品销售减少,消费不振,进而引发一些工厂停工,商店歇业。同时,公粮征收、城市税收也出现畸轻畸重现象

恢复农业发展

农业是新国家稳定发展的根基

经过外国侵略、内部战争双重打击,恢复起来在任何国家都是世界级难题。当时情况下,如果按照以往治理方法,根本无法应对危机。

在当时全球范围内,美国、苏联等强国是工业国,其战后主要恢复工业能力。

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所有建设的根基,只有农民稳,老百姓有吃的,国家才能定。

新政府中国历次战争中吸取经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让农业迅速恢复。抓农业生产、梳理物流,成为农业建设首要任务。

文章图片9

而土地是农业的根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共产党把“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作为重要纲领。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完成了1.19亿农民的土地改革,释放了大量劳动、民心、资源红利,动摇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国民党的统治。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3年,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3亿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农民憧憬了千百年的“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农民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文章图片10

国家在农村投资、物资供应方面向农村倾斜,派出大量劳力进行水利修建,对长江、黄河、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全国农田受灾面积由1949年的1.2亿亩降低到2000多亩,灌溉面积达8000多亩,1.8亿亩农田水利条件改善。

同时,进行了系统性的技术改良和荒地开垦,到1952年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14.68亿亩增加到16.19亿亩。

新政府也很重视农村商品流通,由于长期战乱影响,商品流通受到严重阻碍,城市商业投机成风,城乡商品交流受阻,农村实物交换盛行。

面对这些问题,扩大农副土特产的销购,不仅是农村的问题,也是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1951年,中央把“城乡交流”列为六项工作要点第一个,要求从供给、需求两端推进农村发展

国家利用土改红利,兴修水利,增加农业投入,疏通城乡商品交流,农民基本告别了饥饿。到1953年,全国人口总数6.01亿人口。经过战争创伤后,国家迅速恢复。

统一财政

财政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础

大炮一响,白银万两。打仗需要钱,日常行政需要钱,发展需要钱,国家正常运转离不开稳定的财政基础。

从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的12年,各解放区财经工作,完全分散经营,各有货币、各管收支。

建国初,老解放区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税,国家需要粮食50%以上依靠农业税。

当时,各新解放城市沿用旧税法,采取简便易行的征收方方法。但随着统一发展,平衡财政收支,稳定金融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统一管理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当时,财政收入主要是公粮、城市税收。公粮除地方附加粮外(一般为正粮的5%—15%),税收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等,均归政府统一调度,保证军队、地方人民政府的开支,以及恢复国民经济的必要投资。

统一财政收支过程中,大部分收入由地方上交中央,地方经费由中央拨补,大量资金处于上交下拨的过程中。为减少资金在周转过程中的浪费,将全国财政划分为中央、大行政区、省三级财政,并明确划分了各级财政收支范围。

新的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成为我国由统一财政管理体制向分级财政管理体制过渡的开端。

统一全国税收

国家开始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

文章图片11

实行多种税多次征的复合税制。除农业税外共设计了工商业税、盐税、存款利息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等14个税种。中国税政长期不统一的历史局面从此宣告结束。

为了迅速把以农村为中心的财政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把供给财政转变为建设财政,各大城市不仅依靠地方附加税解决财政需要,并在全国统一计划下,举办一些市营工厂,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到1952年底,地方预算外资金达到12.53亿元。

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代理国库、外汇调度、各企业机关、部队的现金,均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避免了社会货币过多现象发生,大大增加了国家能够使用的现金。

由于统一了财政收支管理,在国家财政经济困难、财政赤字时,能够按照轻重缓急,支配开支。按次序保证部队供给、调剂城市粮食供应、救济了灾区人民与城市失业工人。

同时,成立了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委员会,进行清仓查库,所有仓库物资统一调度。至此,国家可以灵活地调节国内供应,有利于组织对外贸易,也有利于有计划地供应物资和回笼货币。

2.统一调整

编制概算,发行公债,开源节流,弥补赤字

文章图片12

按照“建立国家预决算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范围,逐步平衡财政收支,积累国家生产资金”,从1950开始编制收支概算。

基本保证战争胜利、逐步恢复生产,概算收入482.4亿斤细粮,支出594.8亿斤细粮。

收入方面:公粮占41.4%,各项税收占38.9%,国营企业收入占概算收入的17.1%。

支出方面:军费38.8%,行政支出21.4%,经济建设投资23.9%,其余为文教、卫生、地方补助等。

由于支出大于收入,所以概算中安排18.7%的赤字,弥补赤字的办法,就是发行公债(7.2%)和货币(11.5%)。

同时,中国政府得到苏联的贷款支持,贷款额3亿美元。5年内以机器、设备和器材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分批供给。中国在10年内以原料、茶、人民币、美钞等分次偿还。

为巩固已取得的胜利,从1950年6月开始,对财经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调整工商业关系,公私统筹兼顾。调整包括3个环节,即调整公私关系、调整劳资关系、调整产销关系,重点是调整公私关系。

对于私营企业,国家根据需要和可能,一年组织两次加工定货,有步骤地组织私营工厂的生产和销售,鼓励出口滞销物资,指导私营企业联营,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加工费和货价。

加工订货和收购农产品两项,对工商业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调整工作到1950年9月基本完成,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城市税收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显著增加。

保证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同时,必须有利于生产发展,要求资方改进经营,反对抽调资金,躺倒不干,工人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则大力救济失业工人,把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参加公共工程建设。

同时,民主改革如火如荼,“当家作主”成为这一时期工人和城市下层人民中的流行词。

文章图片13

陈云于回顾1950年财经工作的时候,说:“去年(指1950年)在经济战线上,我们是税收、公债、货币回笼、收购四路'进兵',一下子把通货膨胀制止了。三月物价稳定,五月中旬全国各地工商业者都叫藏货卖不出去。于是我们发了两路救兵,一为加工订货,一为收购土产。起决定作用的是收购土产,因为收购土产,就发出了钞票,农民有了钱就可以买东西。到九月全国情况就改观了,霓虹灯都亮了。”

国家迅速稳定

从1949到1952年3年多时间里,在内外双重压力情况下,新中国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

金融物价持续稳定,财政收支完全平衡并略有节余

自1950年后,全国物价一直保持稳定。全国批发物价指数以1950年3月为100,1951年为92.4,1952年为93.7。

1952年12月份,上海、天津、沈阳、汉口、重庆、西安、广州7大城市52种主要商品批发价指数,比1951年12月下降了6.4%。中国连续12年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苦难岁月一去不复返。

3年恢复时期,财政总收入382.05亿元,总支出为366.56亿元,结余15.49亿元。有力保证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同时,基本建设拨款总和86.21亿元,占三年财政支出总和的23.5%,重点是水利、铁路、交通投资。

经济建设、文教卫事业、社会救济等投资的总和,占三年财政支出总和的40%。

文章图片14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83.9亿元,比1949年增长48.5%。工业总产值达到343.3亿元,比1949年增长144.9%。钢、铁、发电、原油,都不同程度达到或超过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

在交通运输方面,1949年修复铁路8300多公里,修复桥梁2715座,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到1952年底,全国通车里程24578公里。建设川藏、青藏公路,公路里程达126675公里,内河航运增加20000公里,民用航空从无到有达13123公里。

国内贸易方面,到1952年底,相比1950年,全国商品流转总额已达2768亿元,增长62.3%;农副产品采购额已达129.7亿元,增长62.1%;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额已达14.1亿元,增长93.2%。

在美国等的封锁禁运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额到1952年底已达到64.6亿元,比1950年增加了55%。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口货物中奢侈品几乎绝迹,国家急需的机器、设备、人民生活必需品占了很大比重。

1950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扭转了长期存在的入超局面。

在文教卫生方面,1952年底,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19.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达63.6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达249万人、小学在校人数达5110万人,为日后中国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52年,全国医院、疗养院的床位达到18万张。相比解放前的最高年份,儿童医院增加50%以上,妇幼保健所(站)增加260多倍。经过3年努力,从工农业生产到文化教育,各行业不断恢复。


预告: 下一章将介绍计划经济的选择,偶然?还是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