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金海:​社旗民间春节习俗

 乡土大河南 2023-01-24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社旗民间春节习俗



作者 | 白金海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自古社旗的先民们在年腊月就开始过年了月初八称之“腊八”,这天家家早饭用米、豆、面条和葱姜、红白萝卜杂煮一锅成粥,俗称“腊八粥”,有迎节日含义,还有“吃了腊八粥,祈求来年福”之说。

这顿饭做多一些,不能吃完,“腊八饭剩一半”,以示来年好运。吃了腊八粥,预示着春节活动就开始了。以苗店镇为例介绍社旗的一些春节民俗。
苗店镇周围流传这样一首儿歌 “二十三,小年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捏鼻儿;初一,撅着屁股去作揖”。

腊月二十三,民俗为小年,自古流传为民间祭灶日,民间传说,灶神是一家之主,它经常暗中观察一家人的善恶,每到腊月二十三,就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供玉皇大帝作为赏罚的依据。如果被它说了坏话,就会被夺去100到300天不等的寿命。

于是各家主人为了让灶王上天不说坏话,只说好话,就恭恭敬敬送灶王上天即“送灶”。 如果主人有言行过失之处,灶王爷上天向天帝禀报,来年这一家要有天灾人祸。

人们于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祭灶神,用意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显示祭灶神的诚意,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灶台、案板、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要给老灶爷“换衣服”,在街上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将旧灶神像揭下换上新的灶神像。像前摆上供品,点上蜡烛。

苗店童谣说:“二十三(儿),燃灶腊(儿)”。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后,每户将所备的一只肥硕公鸡,当做灶王去天宫骑的马,以“火烧儿”(又叫烧饼)作为路上干粮,以灶糖糊其口免说坏话。鸡的前面还放上干草料豆及水,作为马的草料。

这时由男主人面朝灶王,焚香三柱,斟酒三杯,跪拜祷告。祷告词多是“去天宫时好话多说,坏话不提,下界多带五谷杂粮”等语,此时屋外鞭炮齐鸣,以示欢送灶王上天。若某家主人早殁,祭灶应由该户长子行施,女子靠后,因为苗店民间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对于腊月二十三祭灶盛况,苗店有民歌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两边摆下两盘果,当中放上一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灶马拴在灶板上。香炉焚香燃蜡烛,照得灶爷明晃晃。当家跪地来祷告,嘱托灶爷降吉祥。

灶王爷像旁边的对联除“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外,还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等。

民间之敬灶神,盖始于汉。据《汉书·阴识传》载,有一男子名阴子方者,做饭时遇灶神显灵,子方立刻下拜,并把自己心爱的黄狗杀之以祀,灶神不负阴子方的一番美意,赐富于阴家,让阴家一夜暴富,子孙也都享受高官厚禄。自此以后,世人便纷纷效仿,每逢腊月二十三祭灶,以期得到灶神福荫。

过了二十三,人们就开始“慌年”,忙着赶集购置过春节所有需用物品及走亲访友所敬送的礼品。

二十四扫房子。据说三尸神把每家诅咒天帝的话记在屋檐下向天庭告密,天帝派天将到各家捉拿犯上的人斩首。灶王就暗示人们在二十三之后家家户户打扫房子,把三尸神留下的记录扫掉,等天将来抓人时什么痕迹都没有了,天帝就对三尸神掌嘴三百,永拘天牢。人们感谢灶王,除夕隆重迎接灶王。

二十八,贴花花。即春节贴春联,在苗店历史悠久。以前是买些红纸,找有文化的人写春联,内容大多是吉祥如意、健康平安的语句,至今应用。

有一些变化的是那些杂项,譬如水缸上是川流不息,烟囱上是烟气冲天,锅灶上是小心灯火,床上是身体安康,衣柜或者板箱上是衣物满柜,盛粮食的泥巴缸上是粮食满仓,树上是树木旺盛,就连喂牛的牛槽上也写上槽头兴旺,鸡笼上是鸡鸭成群等等。那时候人民的生活条件差,过年的时候总是说一些吉利话,祈望来年能够有吃有喝平安健康就心满意足。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的小表弟贴对联,舅舅最心爱的牛槽那里的“槽头兴旺”几个字找不到了,大家都明明知道写的有。于是到处寻找,最后在锅灶那里找到了,还是头朝下已经贴上了,弄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现在的春联是印刷好的印刷品,多种版式,非常精彩,内容颇多,适应各行各业和农村家庭使用。人们选购自己所使用的春联,于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张贴在固定位置上。
家庭有丧事的三年不贴春联、门画,或只能张贴兰底、黑底的“春联”。以前一家人再穷,即使春节少吃一点肉,除夕前也一定要贴春联,不贴春联让人以为这家有人去世。
苗店镇在拥军优属中有给军属和复员军人家庭送春联的习俗: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老贺庄大队无论是在郝寨公社时期还是在苗店公社时期,在每年腊月二十七或二十八这两天都要给现役军人和复员军人家庭送春联,届时所有大队干部都参加,鼓乐队敲锣打鼓到军属家里,先放一挂鞭炮,再送上一套春联,全村老少都来围观,对此致以热烈的掌声。各个大队都有这样的活动。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为二十九日)俗称除夕,吃过晚饭,家家吃团圆饭,包饺子以备春节早晨吃。除夕晚上要在大门口放一根木棍,名叫“拦门杠”,意为在新的一年内,各种妖魔鬼怪不能进入院内。
这天夜里,家家户户屋里点上红腊烛,家家户户都在院里的树上挂上红灯笼,传说是以防“九头鸟” 经此飞过,此鸟一见光线就躲开。过去除夕晚上要熬年或守岁,全家围坐在火盆(炉)周围,说些吉利话,等半夜之后放鞭炮、烟火等,那时候迷信的说法是为了迎接灶王从天庭回来。
守岁的风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风土记》:“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独角兽叫“年”,这种怪兽异常凶猛,每到腊月三十,就窜到人间危害百姓,但它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人们为了不受“年”的伤害,到了这一天都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鞭炮和烟火,并烧香祈祷,彻夜不眠,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就叫“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苗店民间很重视这个日子,无论大人小孩,都不可说晦气话,只能说吉祥语。传说有一个人叫进财,每年除夕没有钱物过年了,就拿着两节莲菜去财主家,彭彭敲门。财主在里面问:谁呀?答曰:我是进财。问:干啥的?答:我是来送莲菜的。过年了财主听到进财、莲菜这样的吉利话很高兴,于是命人开门,好吃好喝招待他,临走又送给他一些零花钱。
某一年进财有病去不成,对他实诚的哥哥说让他拿着莲菜去财主那里讨赏钱过年。不一会他哥哥鼻青脸肿的逃回来了,进财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按照你的交代,彭彭敲门,里面问谁呀,回答:我。里面问干什么?他说送藕来了。大过年的你来送藕,财主恼羞成怒命人把他打了一顿。
1983年后,多数家庭亲朋好友家庭小聚,看春节联欢晚会,2010年后,晚上娱乐活动增多,有看春节联欢晚会,有上网的,有打牌,给小孩们发点压岁钱,畅谈过去,展望未来,谈谈家庭发展计划。有的家庭置上酒席,畅饮辞旧迎新酒,晚辈向长辈敬酒,以示全家和睦团结,尊老爱幼。
在苗店民间,每当熬年守岁到子夜、雄鸡报晓之时,便要鸣放鞭炮,一为迎岁,二为驱邪除疫,来增加欢乐热烈气氛。苗店的家家户户平时再贫困,每逢除夕,总也少不了放鞭炮。
等到零点时刻到来,抢先点燃鞭炮,到处鞭炮齐鸣,以示新年已经到来,有的彻夜不眠。每家都要等到零点钟的时候大放鞭炮,焰火,象征辞旧迎新。还要吃“更年饺子”,苗店民间的饺子,又称扁食,呈元宝形状,人们都说更岁时吃之来年财运兴旺。
现在熬年接灶的习俗已经改变为辞旧迎新,赋予了新意。 
大年初一(正月初一),俗称“阴历年”,又曰“年”或“年下”,改革开放后通常称春节,是苗店古老而且最为隆重的的农历节日。春节的习俗既多又热闹,最具喜庆的节日气氛。人们的吃喝、穿戴、娱乐、居住、用品等各方面,都浸透着节日欢庆的气氛。正月初一为春节,人人换新衣。初一早上,天不亮就先放开门炮,接着点香烛,上供品。各家都要争放第一挂炮,意为争头一柱香,对老天爷的尊重之意。供品一般为枣山馍、刀头肉、油炸鱼、水果等。
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三顿饭三“早”,以示今年早发财。这一天不准扫地,不向外倒水,怕扫走倒跑了“财气”。 
初一早饭全家吃饺子后,重要的活动便是拜年。拜年之俗与除夕守岁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旧时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从而消除了年兽的侵扰和祸害,大年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恭贺平安无事。先是自家拜年,一般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磕个头,长辈给晚辈“压腰钱”。
拜年之后长辈携全家男女,到自家坟地上坟祭祖,在坟地摆上祭品(酒、肉、蒸馍),点燃纸钱,鸣放鞭炮,磕4个头,说给祖先拜年哩,进行祭悼。本家有娶来的新媳妇,也要向祖上磕头的。长者要向后代介绍哪个坟埋的是谁谁。
春节期间有很多时候需要放鞭炮的,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晚上、年三十晚上、正月初一早上、中午、正月初五早饭时、正月十五晚上吃饭时都要放鞭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生产队时期很多家庭放的鞭炮是当时很普通的7分钱一挂的小鞭,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放几毛钱一挂的鞭炮,正月初一早上都要放一挂大一点的鞭炮。正月初一苗店的各个生产队都要买一挂很大的鞭炮,在队里集会的地方放鞭炮,因为那时候大捆的鞭炮很少见,一般家庭买不起,队里放鞭炮的时候全体社员都兴高采烈的集聚在一起观看。
那时没有烟花,老百姓也买不起烟花,生产队买一些时兴的三只腿的“银燕飞翔”起火箭在除夕晚上放。2000年以后春节燃放烟花、两响炮特别风行,苗店民间戏称“二百五好听两响炮”。
2022年开始,政府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市场上没有了卖烟花爆竹的,春节期间也没有了鞭炮声,春节冷冷清清的。虽然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是为了优化人们的生存空间,但是老百姓心里都盼望解禁燃放烟花爆竹,能够快快乐乐的过年放烟花爆竹。
自正月初二起,亲戚朋友开始相互拜年,现在都叫走亲戚。苗店习俗已将以后几日的走亲串友日程安排就绪:初二去外婆家给外祖父母及舅舅、妗子拜年,这是固定程序。初三去姑家或姨家给姑父姑姑拜年,此后是走一般亲朋故旧的日子。
这样的走亲串友拜年贺节持续到初四初五,有些亲朋故旧多的家庭常常要持续到初七初八,苗店戏说走亲戚“亲戚走到初七八,肉没肉,渣没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过年就准备了好吃好喝的招待春节后来走亲戚的客人,到了初七八以后再来客人就没有东西招待客人了,好多家庭春节期间尽量自己保留肉菜,防备初七八再来客人。
宛东几个县的过年习俗都差别不大。
朋友,你那里的过年风俗和我们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的风俗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作者简介

白金海,苗店老魏庄村白庄人,苗店中学优秀教师。写作的《山菊花》在南阳日报发表,还有通讯报道《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农民文化周》等,三十多年潜心研究远古神话,创作神话小说《大禹治水》,已经完成初稿。


往期精选


1、古老社旗打夯歌
2、【乡村志】苗店镇   平顶山拉煤
3、【乡村志】苗店镇   驻马店挑货
4、【民间故事】 山菊花
5、【民间故事】秃尾巴老苍龙回乡探母
6、秦楼“老日潭”
7、【民间传说】秦楼无底潭的传说
8、套磨
9、又到槐花飘香时
10、【乡间趣事】夏夜逮知了
11、【乡间趣事】逮蝎子
12、【乡村记忆】 难忘农村叫卖声
13、难忘老贺庄唱大戏
14、不平凡的家史:苗店镇老魏庄村一对革命夫妻比翼飞
15、农村照明的变迁
16、苗店夏庄宋氏中药铺
17、【史林探幽】南阳范蠡 卢氏隐居
18、兄妹一生不相见 台海两岸寄深情
19、【身边故事】苗店白兰玉赴安徽寻找走失五年的哑巴养母
20、怀念父亲白聚才
21、苗店中学师生 参观唐北地下交通站
22、社旗美女特岗教师和非洲维和勇士的家国情怀
23、游天下‖北川灾区见闻录 --纪念汶川地震11周年
24、苗店派出所为民排忧解难,深夜帮村民寻找出走儿童
25、社旗周边游◇游泌阳黄山口乡老龙潭
26、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一)
27、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二)
28、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三)
29、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四)
30、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五)
31、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六)
32、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七)
33、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八)
34、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 九)
35、社旗县苗店镇赵岗群房院
35、满院果木斗芳菲
36、情感故事汇‖ 魂归西方音容在 -纪念我的妹妹白海琴
37、发生在七十年代的一个惊险故事
38、百岁姥姥坎坷一生-记我的姥姥孟国华
39、新疆摘棉花的苦亦乐
40、教师节征文54 ‖ 白金海:纪念吕应修老师
41、教师节征文49 ‖ 白金海:我当老师的曲折历程
42、白金海:男友意外去世后,她选择用爱撑起这个家
43、白金海:难忘饶良高中生活
44、白金海:求雨
45、白金海:苗店镇白庄村民们的灾难经历:日本鬼子与土匪的祸害
46、白金海:百年名校老贺庄学校
47、白金海:我的教学心得-激励少年早奋起
48、白金海:百年名校老贺庄学校

乡土文学《乡土中原》Hometown Central Plains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郑长春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