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态构成》——多课题模块课程教学探索

 涤砚堂 2023-01-24 发布于江西

《形态构成》

——多课题模块课程教学探索

01

 课程设计定位 

      形态构成设计是设计系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调整后保留的一门设计基础课,课程目标是培养一年级同学尽快建立问题意识和设计思维,构筑多元知识的有机联系。课程内容集合了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律,色彩构成的应用规律,立体构成的空间形式规律。

      课程以课题形式组织教学实践,不同课题任务分别锻炼了点、线、面、体块的形态构成要素,帮助理解形态构成的材料及其分类属性,学习常用表现与加工方法,使学生具备从二维到三维立体空间形态转变的认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搭建起环境设计专业同学对“形态、空间、尺度、材料”的感知基础。

      本次《形态构成》课程由高攀和孔荀老师联合备课,使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进度保持一致,两位老师围绕课程总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下,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探索。在课题训练中建立了环境设计A、B班级间的交流机制,实现课题成果在班级同学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同学之间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

02

 课题训练模块 

课程由五个课题训练模块组成:

课题一:点、线、面的平面和色彩形态训练。研究点、线、面的构成规律,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的设计思维逻辑。在课题设置上注重本课程的思政引领,以“国粹、城市中的风景”等作为母题进行的平面形态训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平面 色彩形态(郑钧壬、陈铭馨、陶心怡、陈雨璠、郁嘉萱、梁议尹、钱诺茜、郁嘉萱,朱诗琪,胡斯淇,任梓晴,陈石茗, 冯隽茹,钟富广,李伊玮,杨靖宇等作品)

图片

课题二:2.5维材料形态的探索实验。以中式传统“四方连续”为母题,培养学生由二维平面形态向三维空间形态的思维过渡,并在此训练中掌握材料属性和加工方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5维材料形态空间形态(郑钧壬、陆瑜琪、郁嘉萱、任梓晴 朱诗琪,胡斯淇、陈石茗,袁雪缘,作品))

图片

课题三:点、线、面的立体形态。引导学生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按照立体构成原则,培养学生从绘画平面思维转向空间设计思维,使学生初步具备对立体空间感知的能力,搭建起“立体”思维基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立体构成形态 光影形态 (郑钧壬、陈铭馨、陶心怡、谈施喆、左清扬、龚希乐,任梓晴 朱诗琪,李伊玮,杨帆,钱高洁,刘晴,王嘉俊,杨嘉琪,黄知行,李丁星、黄琳婷、计安萍、等 作品)

图片

课题四:空间形态探索实验。以一个长方体的若干种可能为母题,探索空间构筑中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关注空间形态的比例关系,及光影对空间的影响。建立平面到立体到空间到交互的系统性思维,并掌握静态与动态的表现形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空间形态(胡斯淇、郑钧壬、梁议尹、任梓晴, 朱诗琪,陈石茗、钟富广,计安萍、谢宏鑫 等作品)

图片

课题五:综合形态训练。以“自然”、“童话镇”、“中国古典建筑”为母题的综合训练,制作立体书或纸灯箱。培养学生在课题作品中尝试多种造型创作和材料运用的能力,体现每个学生不一样的审美趣味与个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综合形态训练-立体书 (陈铭馨、陈雨璠、胡斯淇、朱诗琪、任梓晴、钱高洁  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综合形态训练-纸灯箱(梁议尹、陶心怡、郑钧壬,陈石茗作品)

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课题训练,系统学习了三大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课题实践探索中,一方面理解了将脑海中概念想法转化成实际作品的设计逻辑;另一方面通过创意的重构提高作品与人的交流互动,表达自己的观念;同时在课题实践过程的主动学习,挖掘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而帮助其完善设计。

      本次课程中,围绕小课题融入过程评价,弥补学生不同创作兴趣点产生的成绩差异,让评价更贴近学生表现,更客观合理。过程评价也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在下个课题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激发个人创造力。

撰文:朱斯琪、任子晴

修改编辑:高攀、孔荀

排版:王佳怡 沈程烨

审核:程雪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