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第六集 第 06 讲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 太阳病概说 学习《伤寒论》方法和要求: 1、学什么: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学辨证用方的思路与方法 2、怎样学 训词释句 弄通本意 熟读默记 娴熟于心 分析病机 加深理解 上考《内》《难》 旁参《金》《本》 归纳总结 鉴别对比 学以致用 验于临证 阅读诸注 深入研习 汲取众长 不断进取 第三点、“分析病机,加深理解”。 抓病机,活用经方的这种思路,必须在理解这些症状的病机的基础上,才能够活用经方,学习《伤寒论》对于每一条,每一个证候,每一个症状的 基本病机都应当分析,弄懂,弄明白。 第四点、在分析病机的过程中,参考《内经》、《难经》,《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 大青龙汤的适应证:治疗外有寒邪闭表,内有阳郁化热, 郁热扰心而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证候,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 小青龙汤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水寒射肺的咳喘,因为小青龙 汤中的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这些药物辛温燥烈有余,尽管 也有芍药、五味子,这些养阴、敛营、护正的药物,但毕竟辛温燥烈偏盛,长期用会伤阴、耗血。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治疗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气,太阳腑气。去掉桂枝,保留芍药 因芍药能“利小便”祛水邪。 第五点、“归纳总结、鉴别对比”。 吴茱萸汤证,阳明病篇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篇有“少阴病,吐利,手足 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病篇有“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要想把握 吴茱萸汤的全部适应证,必须把三篇中涉及到吴茱萸汤的全部内容都联系起来,归 纳、总结。 鉴别对比:有许多方证的临床表现相类似,或者基本病机 相类似,或者用方的药物组成相类似,在临床上怎么区别使用,是需要进行鉴别对比的。 第六点、“学以致用,验于临证”。 郑板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例:产后疼痛十天,是气血两虚,肌肤失养,用八珍汤三付,人参养荣汤三付无效。这两个方子养内脏的气血是没有错的,病患现在是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它不能引药达表,所以治不了身痛。 治妇女产后因气血(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身痛证候。要用新加汤。 新加汤: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15克)人参三两(45克),是桂枝汤加重芍药的用量来柔筋止痛;在补气养血的药中加重生姜用量来引药达表,但总量中占比少,不会发汗比原来多,因为是补益肌表的气血,来营养肌肤治疗身痛;另外加人参来益气。 第七点、“阅读诸注 ,深入研习。” 推荐四本书: 第一本,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是第一部为《伤寒论》全面作注 第二本,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第三本,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第四本,清代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第八点,“汲取众长,不断进取”。 以上是 关于《伤寒论》的概论。 ~~~~~~~~~~~~~~~~~~~~~~~~~~~~~~ 六经病证 第一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讲义 第一章) 概说 一、成因: 常见: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 少见:少阴病寒盛伤阳 ,阳气恢复,祛邪达表,脏邪还腑, 阴病出阳。 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 ①真阳衰微,正气虚衰为主,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②少阴寒盛伤阳,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 。机体阳气抗邪 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就叫驱 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太阳和少阴相表里, 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 脏邪阴病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 二、病位: 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肺。 外感风 寒邪气的初起阶段,邪气侵犯的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没有涉及到小肠,所以太阳病里头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 的病变。 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在太阳表证阶段,太阳表阳受寒,表气不利,常常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失调,肺部的病变在太阳病就都表现出 来了,这是外 感病的客观情况。 象麻黄汤有喘,小青龙汤证有喘,麻杏石甘汤证有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有喘,这些证候都是在太阳病篇出现的。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包含了肺部的病变,《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变,只是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脏的病变。 三,太阳的生理,从经络,脏腑、阳气三个角度了解足太阳 系统的生理。 (一)、经络循行的角度来看: ①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经脉,这是它的循行特点。 ②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 络腰肾,和肾相连。 督脉是阳经的总督,主管 调节全身阳经的阳气,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相通,借助督脉的阳气,主管全身的表阳。这是主表的一个生理基础。 肾内藏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太阳膀胱经和肾相连,借助肾中的阳气来主管全身的表阳。 足太阳膀胱的经别,经别是十二经都别 出的一个分支,足太阳经别散布于心。太阳膀胱经和心有关系,所以 当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和血结于膀胱的时候,下焦 瘀热循经上扰心神,就可能出现如狂,或发狂的精神症状。 (二)、膀胱腑 膀胱腑司气化位于下焦和肾相连,有气化的功能。气化功能包括了两个方面: 第一点化生阳气: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产生阳气,这个阳 气就叫做“太阳之气”,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通过三焦 这两个通道,向体表输布,有温养体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 《黄帝内经》“三 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腠理毫毛的正常生理功能, 是和三焦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这句话我们要记住,膀胱 主表和三焦有关,少阳病涉及到胆,涉 及到胆经,涉及到三焦。少阳病三焦气机不畅可以导致太阳表气不和, 因为太阳的阳气在输布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三焦这个水、火、气机 的通道。 第二点是参与水液代谢。有两个表现: 第一点是排除废水,人体多余的水液,通过膀胱的气化,膀胱者,州都之官, 气化则能出,有排除废水的功能。 (PS:膀胱者,贮小便之器。经谓: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指汗出,非指小便。 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肾又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 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血证论》 [卷一] 脏腑病机论 清 唐宗海 字容川) 第二点是通过气化 ,化生津液。并且使津液输布上承。当太阳膀胱受邪,膀胱气化不利的时候,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化生津液 的功能,输布津液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了上面津液缺乏的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烦渴,这是膀胱腑在水液代谢方面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就是太阳膀胱腑证气化不利的五苓散证。 从这个角度来看,膀胱绝不是解剖学上说的只有贮藏尿液功能的器官,应该是指整个泌尿系统的 一组功能,中医的脏腑的概念是以功能为边界,而不是以解剖学的结构为边界的。 (三)、太阳的阳气 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太者,大也”,后世把太阳 也叫做“大阳”、“巨阳”,其阳气巨大,阳气的量充足,是三份。 阳气的生成和布达: 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 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机能产生阳气,通过三焦和膀胱向体表输布。阳气补充于中焦,阳气输布到体表,在体表不断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不断的补充能量。 太阳的阳气宣发于上焦, 太阳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三焦向体表输布,但是要想均匀 地布达到体表,必须要借助肺气的宣发,肺是主皮毛、主 宣发的,把津液输布到体表,也把阳气输布到体表。 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 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容易影响和太阳主表有关的脏器,使这些脏器的功能失调。表阳被寒邪所伤后,可能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也可能影响中焦气机的升降失调。太阳病篇合并证、并发证、变证最多, 这也是和它的生理有关。 一旦感冒了,许多人食欲不振,吃得少了,不象过去那么 有食欲;还有的人出现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还有的人再现脾气下陷的症状,就是拉上几次稀;也有一得感冒好几天不大便。这都是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影响了脾胃之气升降功能的失调。 一些老年人,肾阳虚衰,一旦得了感冒,可能就会寒邪飞渡少 阴,起病就表现手脚发凉,精神不振,这就是“但欲寐”证候。 太阳主表,太阳的阳气输布到体表的功能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温养肌表, 体表靠太阳的阳气提供能量,当太阳体表的阳气, 被风寒邪气所伤,温煦失司就怕冷,因感受寒邪发病 。 第二点、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太阳伤寒证,汗孔关着不能开,无汗;太阳中风证,汗孔开着不能合,汗出不断。是汗孔开阖功能 失调的表现。 第三点、防御外邪。 归纳太阳为什么主表: 太阳的阳气输布于体表主管: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就是“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肥腠理”就是温养肌表,“司开 阖”就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卫外而为固”就是防御外邪。 外来的风寒邪气,侵犯了 太阳的阳气,就可以叫“太阳病”。 风寒邪气是阴邪,容易伤阳气,温热邪气是阳邪,容易伤阴液。 体表的阳气靠太阳化生输布,体表的阴液靠肺来宣发。风寒邪气伤阳气,起于足太阳,而温热邪气伤阴液起于手太阴。所以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开始就是手太阴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 六经辨证,是风寒邪气伤阳气为主,开始起于足太阳,因为体表的 阳气是由足太阳所化生、输布。这就是伤寒和温病在起病 之初,表现了病位不同的原因所在。(PS:伤寒和温病在一气周流中,着手部位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