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金浦茶韵悠长

 金浦茶馆 2023-01-24 发布于福建

漳浦建县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当年以州领县,合署办公。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知县,计一百年。唐贞元二年(786年),徒州治于龙溪,县治依旧。漳浦县城中的州县衙旧址保存完好,已修缮一新。

旧县堂

千年文明古县,雅称为金漳浦、金浦。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茶韵悠长。唐代漳浦就有茶叶种植、制作及饮茶之风。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在漳浦赋诗:“采茶喜钻新榆火,修禊争驱旧虏氛。尽醉韶华三月暮,谁闻更鼓二更巡。”(《 候夜行师七唱 》)、“藻台净冰鉴,茶壶团素月”(《 观雪篇 》)等,足可以印证。它道出了当时采茶的季节,饮茶的茶具,制茶煮茶的方法:用新长成的榆木柴薪作为烘焙茶叶以及煮茶的燃料,方能煮出茶汤。

县衙一瞥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漳浦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山清水秀,山脉众多,形成梁山、石屏山两大山脉。派分出灶山、玳帽山等山脉。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各山脉之间为大小不同的平原、盆地,其间夹有许多丘陵,适宜茶树的生长。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漳浦有梁山茶、灶山茶、玳瑁山茶、海金刚山茶等名茶。漳浦种植、加工、饮用茶叶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宋时期茶事渐入佳境,明清时期茶业已成规模。漳浦的山,漳浦的水,漳浦的人,与茶有着特殊的缘份,茶对漳浦似乎也特别眷恋,因而孕育出了深厚的功夫茶民俗文化。这里的高山上,石头缝里顽强地生长着野生茶树;这里的空气中,一阵阵地弥漫着诱人的茶香;这里的地底下,珍藏着先人们数量可观的明清紫砂壶;这里肥沃的土壤,一遍遍地被乌龙茶的茶渣茶渍浸润滋养。

明清时期,漳浦经济稳定,教育发展,人才辈出,茶业也随之繁荣茶叶种植在明代形成规模。明正德八年(1513年)《大明漳州府志》卷十记载:“茶,本州旧有天宝山茶、梁山茶,今有南山茶、龙山茶。宋志谓:土茶味永,他州不及焉。”漳浦的梁山茶旧而有名,自宋代就有其他州比不上的好土茶。“味永”是对茶的很高评价,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诗《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可见,宋明时期,梁山的土茶就颇有名气。在万历年间编修的《大明漳州府志》卷八中,记载漳州府所辖的六县每年的土贡,漳浦县“茶叶八十六斤,芽茶一百一十五斤”,数量以龙溪县、漳浦县为最多。《 海澄县志 》记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量达100吨,多时达300吨,其中批量多的有漳浦玳瑁山茶。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漳州府志》记载:“北麓为磁灶山,山多产茶。”《漳浦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4月出版)记载:漳浦清代已有数千亩茶园,产量50余吨。其中以二十八都的磁灶、白埕为佳,长桥和玳瑁山的茶叶驰名海内外。这些茶叶由15家茶庄经营,销往厦门、潮州、汕头、广州、香港和东南亚。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外销中断,茶园荒芜,茶业零落,全县种茶面积不上百亩,跌入低谷。    

研习功夫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茶叶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漳浦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茶业更迎来生机勃发的春天。全县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及茶文化、茶旅游、茶学教育等形成特色,很有规模;这里诞生了全国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和首所茶业高校;出土了全国最早最多的明清名家紫砂壶;寻访古茶树,发现大面积的古茶树群落;跨越海峡入台探访树龄超过二百年的古茶树,找出其根源在漳浦海金刚山上,证实这是台湾茶叶源于福建的第三条途径;用实物与史料述说还原历史,梳理探寻出功夫茶的由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