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中医校友联合会讲座/人体链接和传输系统/郭松鹏

 勇敢的芯2 2023-01-24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原来如此,在我们体内存在着四种经络状的实体组织。

欧洲时间: 10月29日20:30
英国时间: 10月29日19:30

讲座题目:经络,经脉,经水,经筋 
     [主讲人: 郭松鹏
      主持人: 王迎
经络、经脉、经水、经筋

人体连接和传输系统(Human Bio-Internetz of TCM,HBIS-TCM)

图片

原来如此,在我们体内存在着四种经络状的实体组织。
    第一部分:概述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或“经脉和络脉,简称经络”。如此定义经络系统,既违背了人体结构的基本事实,也违背了《黄帝内经》原义。这种“唯经脉论”给中医学造成严重后果。

   教科书的经络系统:“五不知”和“五缺三”

(1)不知“六律建阴阳诸经”,经与脉不分,把“阴阳十二经”排除在外。

(2)不知十二经“之脉”的含义,无节制地扩大“脉”的内涵。

(3)不知十二经“之筋”的含义,脉与筋不分,错把“经筋”归属于“经脉”范畴。

(4)不知十二经“之水”的含义,无视《经水》篇,把“经水”排除在外。(5)不知奇经“之脉”和“其脉”的含义,把“奇经”排除在外。

   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作为中医科学家或临床医学家,应该始终站在事实一边,从人体结构的基本事实入手,重新认识《黄帝内经》经络、经脉、经水、经筋和奇经八脉的实体、理论、模型、图谱和证据来源。为经络擦去尘埃污垢,让《经络科学》重放光彩。

1.经络的汉字含义

1.1.“经”和“络”构词为“经络”,具有三种词性。

(1)名词:经,指纺织丝帛的纵向主丝,引申为总纲、主干、大道等。络指网和絮,有序者为网,无序者为絮。今有“网络”之名,家喻户晓,其实与“经络”异名同谓。

(2)动词:经,指统辖、支配、调控等;络,指联络、络合、缠结等。

(3)形容词:经络状的、网络状的、网状的、絮状的。

1.2经络的医学含义:经络一词被用于医学,特指人体内某些经络状的实体组织(简称“经络实体”)。

2.经络实体

1.1.经络实体的属性、形态、结构、功能和与全身组织器官的实体连接和功能关系
(1)它们是一组管道性或纤维性的经络状实体组织。(2)它们相互伴行,相互构成,相互耦合,虽分且合。(3)它们广泛分布于人体,几乎无处不在。
(4)它们具有连接全身组织器官并传输生命物质的功能。
1.2.经络实体的判定标准:上述四项也是经络实体的判定标准。无论中医学、西式医学或其它医学,不管其“名”如何,凡是符合标准者,皆是经络状实体组织。不符合者则不是,而属于其它脏腑形体组织器官。
·1.3.《黄帝内经》的经络实体:经络、血脉、水道、筋-筋膜,通过精细解剖即可发现这四种经络状实体。在近现代,它们的“洋名”反而变成了医学常识。
1.4.经络实体的重要性和局限性:(1)解剖视野下的四种经络状实体十分庞大,非常精细,相当复杂,传输着成千上万种生命物质。在医学理论中,它们是“本”,绝对不可缺失。如果没有经络实体,其它内容,包括现代高科技研究结果,必然“魂不附体”,无处安放。(2)经络实体虽然是“本”,但不能全面反映经络的“大象”,也不适合某些疗法。正此,古代医学家又纳入了更多的事实和现象,为经络实体建构出逼真于生命态的理论模型。

    3.1.《黄帝内经》“六律建阴阳诸经”:是指依据音阶六律(共阴阳十二律),为经络实体建构出阴阳十二经的理论模型。

   3.2经络的两套名称:在《黄帝内经》中,四种经络状实体组织拥有两套名称。

(1)实体组织之名:经络、血脉、水道、筋-筋膜。·

(2)理论模型之名:经络、经脉、经水、经筋,并设《经络》、《经脉》、《经水》、《经筋》专篇论述。如此统一工整的命名,足见古人的良苦用心,应该感恩。

3.2经络实体的理论模型(范式)
    科学家发现新物质、新事实和新现象,并以此为依据为某一事物建构理论模型(范式),并不断地升级换代,使其更加逼近真相,更加精简实用。这是古今中外科技界普遍采用的方法。既然如此,古代医学家为经络实体构建理论模型,理所当然,现代人对中医教科书修缮补充,或更新换代,也理所当然。

图片

   3.3.经络理论和模型纳入了至少26个领域的事实证据。(1)医学(11)

经络实体及其所传输的生命物质、人类胚胎发生规律、人体组织器官的建造规律、生物进化规律、社会心理规律、人类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入静移神自控实验、正常人体的针刺反应、患病人体的针刺反应、超长期临床诊疗技术的积累和疗效验证。

图片

   (2)其它自然学科(8)

宇宙起源、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同构、天文星象、地理气象、地域气候、历法时相。

(3)科学原理和方法(7)

象数易理、道理物理、阴阳原理、比类取象法、五行生克建模法、分析还原法、系统整合法。

3.4.特色和领先:(1)这26个领域(方面、方位、角度、维度、板块)的事实现象可谓包罗万象,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经络的全貌,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家们的知识储备、智慧、视野和格局。(2)其中一部分已被现代人证实,替古人补足了数据和证据,故经久弥新;另一部分现代人还不知道如何证实,故保持领先;还有一部分为中医独有,是其它医学的空白。例如西方医学早就放弃了针刺疗法,因此他们丧失了发现“经络系统”的机遇,故出现一大片空白领域。

4.经络的定义

    4.1.经络的定义:依据《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实体的事实及其理论模型所纳入的事实,重新定义经絡。

·(1)广义经络

·泛指人体内四种经络状实体组织及其理论模型所纳入的相关内容。包括十二经、十二经之脉、十二经之水和士

二经之筋,它们具有连接全身组织器官并传输卫气、营血、水气和力气的功能。也包括奇经(任、督、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及其“之脉”、之水、之筋的结构和功能。故广义经络可称为经络系统,或 HBIs-TCM。

(2)狭义经络

专指脏腑手足阴阳十二正经和奇经的实体组织及其理论模型所纳入的相关内容。它们具有连接全身组织器官;传输卫气;负阴抱阳交感生动;阴阳双向调控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在经络系统中,经络发挥主导作用。

·4.2.判断“经络定义”是否正确的标准(两符合,四能够)

·(1)符合人体结构的基本常识;符合《黄帝内经》原义。(2)能够丛《黄帝内经》开发出更多的优良知识

和技术;能够与现代医学对接,流畅地互换知识和技术;能够引发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够消除学术争议让中医更强大。(3)凡是违背上述“两符合,四能够”的“经络定义”应该主动退出《中医学》。

  第二部分:十项证据

  在《黄帝内经》和同时代其它经典著作中,有大量事实证据可系统地呈现经络、经脉、经水、经筋的实体、理论、模型、图谱和证据来源。在此,只列举《黄帝内经》中的10项内容,足以分辨十二经、十二经之脉、十二经之水、十二经之筋,以及奇经八脉。
    当然,在现行本《黄帝内经》和汉代之后的文献中,还存在着若干模糊概念、随“意”阐述、“之我见”等等,据此反驳“我们体内存在着四种经络状的实体组织”的事实。
总得承认事实吧,只要愿意正视经络实体,理性敬佩经络理论模型所纳入的事实,真诚感激古代医学家的良苦用心,闸门就会开放,一大些优良知识和优良技术就会涌进中医学,让中医更加强大。

1.阴阳六经及其定位、根起、结止和本标

。1.1.《阴阳离合论》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日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霾霾,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1.2.助读:(1)“六律建阴阳诸经”,由此构建出“阴阳六经”模型和“脏腑手足阴阳十二经”模型。(2)六经负阴抱阳交感冲动,生成气并传输气。参考《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4)本篇无关血脉和经脉。(5)参见证据-4《根结》和证据-5《卫气》。

2.经络、经脉、经水、经筋的合体结构
2.1.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的合体结构。
2.1.1.经络、经脉、经水是三位一体紧密型合体结构(关键动词:“合之”、“外合于”、“应”和“纪”,均表达十二经主导的“合体结构)。·(1)《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2)《经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3)《阴阳别论》:“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歧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4)《皮部》:“脉由经纪”
·212 经络、经脉、经水、经筋是四位一体的合体结构:经筋是十二经与筋的合体结构,重在自我运动系统,故独有图谱。总体上,经络、经水、经水.经筋是四位一体的合体结构。
·2.2.皮部络状分支的合体结构:《皮部》:“脉由经纪”;“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经络脉,皮之部也”。表明:皮部是体表外部各种络状分支分布区,均为合体结构。里内部的络状分支则以“散”、“布”、“属”的方式连接躯体和脏腑。
·2.3.奇经八脉的合体结构:《奇经八脉考》中,以奇经“之脉”或“其脉”表达奇经与血脉的关系。同理,它们也应该是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的合体结构。
·2.4.经别属于正经:经别是阳经别合于本经;阳经别合于阴经;阴经别合于阳经的大分支,交通于十二正经之间,皆属于正经。《经脉》十二经之脉也具有别合支,别走于表里经脉之间,归于“十五大络脉”。
·2.5.分合之辩:在人体内,经络、经脉、经水、经筋,它们相互伴行,相互构成、相互耦合,自然分合,且分且合。在医学中,分,是为了科学研究; 合,是为了更好地临床应用。
   2.6.广义经络64种及其6套图谱:在《黄帝内经》经络理论模型中,庞大复杂的的经络实体被精简为“四经十二从”,共48种,另有奇经及其“之脉”共16种,合64种。共有6套图谱:经络、经脉、经水的三合一图谱、经筋图谱、奇经八脉图谱、经别图谱、皮部图谱、十五大络图谱。

  3.经络、经脉、经水和经筋所传输的生命物质

3.1.理论模型中的生命物质:经络传输卫气:经脉传输营血:经水传输水气:经筋传输力气。這是一套结构与功能统合一致,分合有度的理论,比单纯“气血水力”更加真实。在该理论模型指导下,产生出多种“辨证论治”方法,形成“理法方药术”的理论链锁。

·3.2.神气理论:(1)五体包括皮脉肉筋骨。《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是“否定-肯定”句法,等同于“.....,脉也”。《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由此“精神”可解。(2)《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心脏-血脉系决定着生死存亡,也即“心主神明”。(3)《黄帝内经.本神》从五脏角度确定“五脏主神”模式,同时代《黄庭经》则从“泥丸百节皆有神”角度确定“脑髓主神”,一事两端。所以,心脏-血脉之神不同于脑髓-经络之神,《黄帝内经》既侧重前者的主宰作用,又强调后者的主导作用。

·3.3.六经负阴抱阳交感生动理论:由此衍生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诊治模式和六经诊治模式,理法方药术,一条链锁。

3.4.阴-阳-气-血一体化理论:依据十二经和十二经之脉的合体结构,建构气血一体化理论。理法方药术,一条链锁。

3.5.阴-阳-卫-气-营-血一体化理论:依据(1)十二经和十二脉是合体结构;(2)卫在络中;气在经中;营在脉中;血在脉内.叶天士创建瘟疫病“卫气营血”诊治模式。理法方药术,一条链锁。

·3.6.阴-阳-气-血-水一体化理论:经络、经脉和经水是三位一体的合体结构,故有气血津液诊治模式。理法方药术,一条链锁。·3.7.阴-阳-气-血-水-力一体化理论:(1)“筋者,肉之力也”。力之于气,同源而异态。(2)筋-筋膜具有储能、缓冲、固定、传导等功能,与十二经合体,在躯体运动方面发挥其作用。(3)依据经筋理论,《骨空论》:髋为机,膝为关,形成筋骨关节机械力学,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价值。故建构符合经典理论的“阴阳气血水力诊治模式”,势在必行。

·3.6.奇经和奇经“之脉”:如同十二经系统的理论模型,理应再补足奇经“之水”和奇经“之筋”,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7.“唯经脉论”和“唯气血论”:当代出现“唯气血论”和“唯经脉论”,如此基础理论大倒退,必然导致中医学整体衰败。

4. 《根结》完善了《阴阳离合论》六经模型
4.1.进一步完善了《阴阳离合论》六经及其根起、结止、开阖枢:“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闇,少阳为枢。”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
于膻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阳为枢。”
4.2.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42.助读:本篇缺手三阴经,但却言:“此所谓十二经者”。可能由文献遗漏造

5.《卫气》确定了手足阴阳十二经

5.1.原文:“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

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图片

图片

6.十二经络传输卫气。

6.1.《卫气行》原文:“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

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6.2.助读:(1)卫气运行于十二经及其络分支,在表、在络为卫气,在内、在经为经气,合称卫气。(2)昼日行于六阳经;夜晚行五脏六阴经。(3)在现行本《黄帝内经》中有“卫行脉外”和“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等等异说,并且气、卫、卫气、经气、精气,神气混称,容易被误导。

7. 十二经之脉传输营气和血
7.1.《营气》:“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牌,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頫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疑行于阳二十五周 (隋尽阳曼气) 夜杆于阴二十五周 

一足太阳经(腾明一至阴)
手太阳经(听言一少泽】
足少阳经(建子修一商期)二入民心一品
手少阳经(丝竹空一美冲)足阳明经(承过一房兑)手阳明经(迎香一商阳)
(阳早朋受气)
卫气据行示意的疑行于阳二十五周 (隋尽阳曼气) 夜杆于阴二十五周
一足太阳经(腾明一至阴)
手太阳经(听言一少泽】
足少阳经(建子修一商期)二入民心一品
手少阳经(丝竹空一美冲)足阳明经(承过一房兑)手阳明经(迎香一商阳)
(阳早朋受气)
卫气据行示意的
独者副行

·7.2.《五十营》:“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
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7.3.营、血、脉气和血气的关系:营行脉中,顺脉而行,而血行脉内。《黄帝内经》有营气、脉气、血、血气,也有“血之于气,异名同谓”,均表达营、血、脉三者的分合关系。
7.4.卫气和营气的关系:(1)十二经传输卫气。昼日行于六阳经,夜晚行于六阴经,积传一周。(2)十二经之脉传输营血。营顺脉而行,血行脉内。营气按照十二经之脉的交替次序循环。(3)营卫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针灸和中药疗法的理论中不可或缺,理法方药术已经形成一条无法裁剪的锁链,应该慎重升级换代。

 8.经络、经脉、经水、经筋的命名方式

8.1.由《黄帝内经》标准命名方式,可分辨经络、经脉、经水、经筋。(1)十二经:与其络,合称经络。
·标准命名:脏腑+手足+阴阳+/-经。其细小分支即“络”。
(2)十二经之脉,简称经脉。
标准命名:脏腑手足阴阳+之脉。其络状分支被称之为“大络脉”、“络脉”、“孙络之脉”、“浮络”、“小络脉”、“血络”等。
·(3)十二经之水,简称经水。
·标准命名:手足阴阳+外合于+某水+内属于+脏腑。其络状分支为:“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
(4)十二经之筋,简称经筋。
·标准命名:手足阴阳+之筋。其络状分支被称之为大筋、小筋、筋膜、宗筋、缓筋、维筋。
8.2.为何《黄帝内经》偏重十二经之脉的主宰作用,强调十二经的主导作用,而现代却变成了“唯经脉论”?(1)心脏-血脉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即神主神明。(2)血脉之色象可见。(3)脉动之象可诊。(4)经络、经脉、经水三位一体的紧密合体结构。(4)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之前的十一阴阳经和十一脉;《汉书》经络、血脉两分:在《汉书》之后,经络,经脉和经水被整合为十二经脉。故《黄帝内经》偏重经脉。近现代的“唯经脉论”和“唯气血论”充斥教科书,违背了《黄帝内经》原义,现代中医学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9.《经络》的蹊跷

91.历史蹊跷:王冰《序》:“节《皮部》为《经络》”。也就是说,王冰版本《经络论》的内容主要论述皮部的色脉,显然仍然节选自《皮部》,而原内容可能丢失,或被整合到《经脉》篇。十分蹊跷
9.2.原文:“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歧伯对日: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日:经之常色何如。歧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歧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

10. 《黄帝内经》经络实体93种
十二经和络34种:尤络、孙络、络、阳络、阴络、结络、经、经分、阴分、经别、经合、缪处、气脉、气道、气海、气街、经隧、奇经(任、督、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8种、标、本、根、结、脑、髓。卫气、经气、精气。
·十二经之脉和络脉25种:直者、支者、离、别、合、脉、脉道、血脉、血络、小络脉、浮
络、孙络之脉、孙络脉、络脉、大络脉、宗脉、通脉、阳络脉、阴络脉、经脉、血海、奇经之脉8种。营气、血、神气。
十二经之水及其络状分支结构18种:经水、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漯水、江水、河水、济水、漳水、大小、广狭、深浅、远近、源泉。
十二经之筋及其络状分支结构16种:筋、筋部、筋膜、小筋、大筋、缓筋、宗筋、维筋、经筋、直者、支者、别者、结、聚、散、络。

  欧洲中医校友联合会的讲座,内容新颖独特,受益匪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