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谢老伴给了我治疗疾病的勇气

 laofeng921 2023-01-25 发布于重庆

谢谢老伴给了我治疗疾病的勇气

冯喜林

19998月,我去成都军区总医院工作的大姨妹家作客,在大姨妹的建议和督促下做了一次体检。检查结果是,心脏、肝脏、肾脏等都没什么问题,惟独血糖餐前高达13.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更高达23.5毫摩尔/升。医生确诊我患了2型糖尿病。

   刚跨入“知天命”之年就患了糖尿病,特别是得知糖尿病是一种无法根治之病,防控不好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我终日恐惧不安。因怀凝医生“检测有误”,找过多家医院就诊复查如故。后又听从病友介绍,到处寻觅“灵丹妙药”,换用各种降糖药达8种以上。严峻的事实使我的急躁意愿一再落空。不但钱花了不少,而且血糖控制也没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总是忽高忽低,反复不定,致使用药量一步步加大,还出现了眼疾并发症,医务部门给我办了“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个特病证。迫不得已,2001年底,我只好申请办理了提前退休,离开为之奋斗了30多年的工作岗位。

   烦人的糖尿病不见好转,持续10多年的老胃病又随之加重。以前差不多一年1-2次胃出血,2003年,一年间就6次胃出血(1次还昏倒在厕所里),4次住医院治疗。那段时间里,我整天心烦意乱,无所事事。人就象丢了魂似的,沮丧、焦躁无时不充塞着大脑。睡觉如处针毡,吃饭味同嚼蜡,做事丢三忘四。一向嗜书如命,此时拿起书一页也看不下去。就连平时最喜欢摆弄的阳台花木 眼见其土裂叶蔫也无心打整一下。

  “你这样懒心懒肠,往后的日子怎么过?” 老伴说“你看电视报道,有的人得了癌症人家也照样乐观的生活着。你这糖尿病算什么?只要好好用药治疗,在饮食上注意一下,一定会慢慢好转的。”老伴一次次耐心的劝导我,她坚持天天收看央视《健康之路》、北京卫视《养生堂》,有关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饮食知识的资料记录了10多本。她买菜、做饭、洗衣服,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腾出更多时间让我休息、学习、养病。加之她年轻时在从军工作过,对防病治病有一些基础,不但经常提醒我按时、正确用药,还不时选购有利于降低血糖的食材,变着法子为我调整、改善饮食。在老伴反复劝导和精心照料下,我慢慢静下心来,振作精神,开始认真思考和实施如何与疾病相处共存,怎样好好生活下去。

我改变了以往 “道听途说”、“跟着广告走”,“病急乱投医”的做法,在固定的医院医生指导下用心治疗。订阅《糖尿病之友》)、《健康指南》杂志,认真学习糖尿病知识,遵循专家们的要求建议,每周在自家检测一次餐前血糖,一次餐后两小时血糖。每季度去定点医院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根据病情变化,请医生及时调整药品和用药量。我改掉了以往暴饮暴食,喜欢吃肥肉、甜食、油炸食品,以及包餐家里剩菜剩饭等不良饮食习惯。坚持每日早晚,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慢跑或快步走锻炼30分钟以上。睡觉前、睡醒后各做100次推腹按摩。做352节转动眼球(闭眼左、右各转9次,争眼左、右各转9次,一争一闭转16次)眼保健操。为了使自已生活既充实而有意义,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了市、区老年大学书法班、文学赏析与写作知识班的学习。积极参加报刊杂志和党政机关的征文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这些原本用以抗衡糖尿病的理念和做法,竟然都变成了我的自律习惯和退休生活组成部分。

在老伴无微不至的关照下,加上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的健康状况实确有了明显好转。糖尿病血糖指数基本上一直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餐前7左右,餐后两小时10左右)。没有引发其它并发症。先前的眼睛视网膜病变也没有加重,一直稳定在确诊时的1-2期之间(病程分为1-6期)。曾令我心惊胆颤的胃出血病,快20年了一次也没有再复发过。老年大学的书法学习,完成的作业、作品经常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好评。还被推荐参加了重庆市老年大学书法系庆祝建校30周年,现场书写30米长卷活动。学写的文章,有9篇发表在《中国精神文明大典-第四卷》、《当代教子经典-下卷》、《中国老年报》、《健康指南》、《糖尿病之友》、中组部《共产党员网》等国家级书籍、报刊杂志和网络上。有30多篇发表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晚霞》、《老同志生活》、《西北信息网》等省市级的报刊杂志和网络上。《重庆日报》“社会主义在我心中”征文获纪念奖、《重庆晚报》“重庆市邮政局公共关系部有奖征询用户意见”征文获二等奖、《老同志生活》杂志“书香溢夕阳”征文获优秀奖、沙坪坝区关工委等七部门联名“众志战疫话家国”征文,获一等奖。

回顾这些年来的变化和收获,我真想说一声:“谢谢老伴!是你给了我战胜疾病的勇气,成全了我丰富多彩的的退休生活。”

2022-10-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