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宾,藏在苦笋和芽菜里的川南江湖

 太行森林 2023-01-25 发布于河北

水色青黄的金沙江自青藏高原直下川滇,逶迤而至四川宜宾时,方才更名改姓,唤作长江。

怀拥金岷,浪催吴楚,岷江与金沙江在宜宾交汇,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故而“长江第一城”的称谓便由此而来。

打开地形地貌图,这座川南老城中横亘着山岭与峡谷,平原与台坝零碎分布,“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布局,似乎让这里交通闭塞、车马难行,然而果真如此么?

把视角拉得再高一点,宜宾如同四川向云南、贵州和重庆伸出的一只右脚,那些如丝绦般蜿蜒在山地间的线条,便是沟通各省的通道,秦汉以后的“五尺道”“南夷道”“石门道”、以长江为主干道的水运网、以G213国道为首的公路网、以内昆、成贵铁路为主要枢纽的铁路网……

无数古往今来的通道如同在历史断层中交叠的血脉,见证着偏居一隅的宜宾悠长的岁月。于是,“当舟车之冲,冠盖往来相望”的宜宾又被称为“西南半壁古戎州”(戎州为宜宾旧称)。

7000万年前,自地壳“燕山运动”以后,四川盆地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处在盆地边缘的宜宾也随着四周山地而隆起。

如今,在宜宾的兴文石海国家地质公园还能见到保存下来的碳酸盐地层,这些地层上被镌刻着丰富的海洋古生物化石,这其中包括数目众多的珊瑚、蜓类、腹足类、腕足类、海百合茎、菊石等。

由于处在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宜宾少了点川南地区寻常可见的一马平川,多了山丘起伏和江河纵横,海拔超过2000米的五指山主峰老君山,便已经擎着宜宾的最高点,金沙江和岷江穿城而过,无怪人们早已用“六山拔厚土,三江映高天”来形容这里被山川雕凿出的立体容貌。

自古以来,入川之路便危高难行,然而宜宾却能做到“勾连东西,纵贯南北”,靠的是长江为主流的水运体系和“五尺道”等陆路通道,密集的水网与山崖边的“蜀道”成为通达四方的“黄金走廊”,也让这里很早就汇聚了中国西南边地,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众多物产。

比如只产自横断山区的楠杉(金丝楠木)。早在明洪武年间,“皇木”(皇室所用木料)的采办就开始在长江上游组织采伐高大坚实的楠杉,用来作为南京、北京等宫殿陵寝的木梁立柱。彼时,不少楠杉伐木工与商人及内务府大臣便会集结在叙州府宜宾县的码头,开展皇木采办事宜。

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胡广曾在《神木山神祠碑文》上记载下这些巨大的木头在长江上游乘风破浪的样子:“夜闻吼声如雷,石划自开,木由中出,无所龃龉。度越险岩,寸肤不损。所经之处,一草不掩。”这些楠杉一部分会顺着长江一直漂到江都扬州,并在此换乘“京杭大运河线”北上进京,如今坐落在北京通州张家湾的皇木厂,便是当年储存南来楠杉的仓库。

当然,搭乘“长江1号线”的不止“皇木们”。宜宾以北的自贡,自古以来便是西南地区著名的盐井产地,

自贡人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木构支架,并竖于井口,用来采卤、淘井、治井,这便是“天车”。他们靠一架架天车从井中掘出色白味醇的优质食盐,驮在牛马背上,由蜀道前往宜宾,并在这个川南枢纽乘船,贩运到更远的中原地区。

除此之外,宜宾本地的特产诸如楠竹、贡茶等也被塞进马帮商队里或码头船坞中,被输送到中原地区或更远的东南亚诸国,据说唐朝杨贵妃所食的荔枝,也有来自如今宜宾地区的说法,是否真实已难考据,不过仅从交通和运输距离上看,来自宜宾的荔枝比更遥远的岭南荔枝在新鲜度上也许的确更受贵妃青睐。

而外国的香料、宝石和宗教信仰也顺着河流与古道汇聚至此,宜宾成为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商贸都会。

公元1098年,一位重量级的远道来客到了戎州。对,就是那位在蜀南竹海慨叹“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姊妹耳!”的黄庭坚。

在人们的印象中,黄庭坚多以书法家、诗人身份而为人所知;然而,翻开这位“北宋四大家”的“简历”,你会发现他还有“园林建造师”的“技能”。但这项技能还是要从他被贬戎州说起。

贬谪是一场磨难,但在激烈党争中失利、被诬“修史不实”而被贬为戎州安置的黄庭坚,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怅惘之中。《宋史》中记载,黄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有可观”。或许是由于当地官绅的接济和士子门生的倾慕求学,让黄庭坚得以忘却贬官的失落,并开启他在戎州的“世外生活”。

他寻山问水、执笔咏歌,怀揣着陶渊明出世般的闲适情怀,在戎州把生活点缀得有声有色,最为人所铭记的也许要数他亲自参与设计的流杯池了。

岷江之滨,催科山下,高耸成山的大石错落分布,一条宽约7米的峡谷,成为黄庭坚钟情的圣地。他利用峡谷的地形引来天然泉水, 集陶渊明“悠然南山”和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意境,修建了九曲形的流杯池,文人墨客列坐其间,可觥筹交错,吟诗酬唱。

除了在园林建造上小试牛刀以外,黄庭坚还不忘自己的看家本领,他在“曲水流觞”的石壁上发挥书法家的本色,挥笔留下不少墨宝,据《宜宾县志》记载,流杯池峡谷的崖壁上,题有“南极老人无量寿佛”的摩崖石刻,每个字大约一米见方,确为黄庭坚真迹。

在黄庭坚之后,古今不少文人墨客也前来饮酒赋诗,诸如南宋诗人陆放翁、范成大等均在此留下近百首诗词文赋的题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这座流杯池引来了宜宾古典文学的浓墨重彩。

更少为人知的是,黄庭坚和“儋州带货大使”苏东坡一样,成为宜宾风物的代言人。

宜宾是一个被竹子环绕起来的城市,竹文化历史悠久,蜀南竹海更早已是宜宾的城市名片。而衍生出的竹饮食文化同样名声在外,但黄庭坚却独爱苦笋。

他在戎州的老友黄斌老住在戎州东园,园中“万竿苦竹旌旗卷”,而黄庭坚初到戎州,便爱上了这种苦后带甜的竹笋,比常吃的斑竹笋别有一番风味。一旦他腹中馋虫大动,便会写一首诗去讨要。

“南园苦笋味胜肉, 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便致苍玉束,明日风雨皆成竹。”

——【北宋】黄庭坚《从斌老乞苦笋》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帖《苦笋赋》,也是黄庭坚所作。

《苦笋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如今的宜宾,苦笋依然是本地人在初夏时节喜爱的山货之一,且吃法多样,比如肉片炒苦笋、酸菜苦笋胡豆瓣煮肉片汤等等,很适合下饭。

如果说成都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是飘着清幽茶香的巴适,那么川南的宜宾则是痞气又多姿、冒着江湖味道的。

宜宾的港口码头曾有“六渡八帮”(即江边的6个渡口和8个船帮)的说法。每到夏季,靠金沙江岸的潼关码头,都有会水的本地人在这里畅游。其实“潼关”原名为“铜关”,因为明清时期云南东北的东川府(今曲靖会泽)的滇铜大都从这里向外运送而得名,如今行走在码头附近,还有一座石铸的纤夫雕塑见证着历史。

成百上千的船工与纤夫在三江两岸边留下沉重的足迹,一趟船运下来,船工们便三五成群,到码头岸边的临江街巷吃酒喝茶。

宜宾江面上的行船

此时,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或许是最方便廉价,又足以饱腹的。“吃了宜宾燃面 ,天下无面”,燃面自然是这里的头牌,作为宜宾最具特色的传统名小吃,宜宾燃面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

之所以称作“燃”面,据说是因为此面干燥多油,可以像火绳一般被点燃。传言是否属实暂且不论,但说起滋味儿,用四川话讲便是“不摆了”(好得不能再好了)。

随处可见的宜宾燃面馆

早在清光绪年间,宜宾燃面便上了市井小民的灶台,它选用本地优质的水面条,滚水煮熟后伴以宜宾黄芽菜、小磨麻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菠菜叶等众多辅料,客人执筷一通上下搅拌之后,便可大快朵颐,喷香满嘴且嚼劲十足。

如今宜宾的夏日清晨,食客趿拉着拖鞋,在巷口面馆朝老板吆喝上一碗燃面,“两勺辣子一勺葱花,多放点儿油哦”,若嫌不够丰盛,牛肉、肥肠、辣鸡、三鲜、排骨、杂酱等面码,可以吃上一周不重样。只消几分钟,热气腾腾且“油光满面”的宜宾燃面便会奉上,路边的塑料板凳就是最巴适的餐桌。

如果你不是面食主义者,宜宾芽菜也是绝佳的佐餐小食。它与涪陵榨菜、南充冬菜、内江大头菜齐名为四川四大腌菜。宜宾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常年温和湿润,利于发酵菌群的生长,这些微生物在腌制发酵过程中赋予了宜宾芽菜鲜甜脆嫩的口感。将香脆的芽菜与软糯的米饭拌在一起,用勺子狼吞虎咽才能满足迫不及待的食欲,满嘴都回荡着芽菜特有的风味。

宜宾芽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