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武二圣人对民间社会的影响和教化作用

 彭允好 2023-01-25 发布于河南

中国古代贤人志士,素来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古代贤人志士的最高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

“三不朽”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春秋左传正义》释义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中华传统文化中公认达成“三不朽”的,除了上古传说中的古之圣人三皇五帝外,后世记载较为详尽完备,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便是“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子,和“万世人极”的武圣人关帝。

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帝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传续,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文化千秋万代、中华文明继往开来,奠定了坚实且不可磨灭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践行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经纬上的两大坐标。

文圣人孔子是中华道德思想理论体系的创造者,武圣人关帝是中华道德思想理论体系的践行者、示范者和推动者。文圣人孔子立的是有言之言,即儒家思想;武圣人关帝立的是无言之言,即人格标杆。

清雍正元年任蒲州知州的湖广景陆人龚廷飏,曾为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题联云:“山东夫子,山西夫子,瞻圣人之居,条峰并泰岳同高;作者春秋,述者春秋,立人伦之至,涑水与洙泗共远。”

山东夫子为孔圣人,山西夫子为关圣人,孔圣人著述《春秋》,为世人留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的礼义经文;关圣人践行《春秋》,其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道德操守,志兴汉室、护国保民的理想信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风范,为世人树立了知礼义、守道义、明大义、树正义、行信义、重情义的道德榜样和行为准则,为民间社会更轻松理解和身体力行孔圣人的儒家道德思想打开了便利通道。

与《镜花缘》、《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并称中国流传最广四部神鬼仙怪之书的《济公全传》,第一百八十一回有则故事:济公禅师路过江阴县的一座村庄,村民三四代人都目不识丁,经高士指点,共议新修了一座祠庙,里面同时供奉着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帝,以此祈求文风昌盛、家宅平安、诸事吉祥。祠庙修好后,却为祠庙起名一事犯了愁。济公禅师听后,不加思索,为之取名“忠义祠”,并题联云:“孔夫子,关夫子,二位夫子;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村民大喜,齐声赞美。

故事虽简,却反映出文武圣人在中国民间社会中的地位和教化作用。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帝,一文一武,一柔一刚,交相辉映,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文明最根本的哲学智慧和核心理念,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中华民族最核心、最本质、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旗帜,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最为珍贵的思想、精神和文化财富宝库。

《说文解字》云:“圣者,通也。”《资治通鉴》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圣人”以字面意来看,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至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天道天理,教化民众,行善积德;下边的“王”代表统率天下万物,使美德得以施行,人间社会变得美丽、繁荣、昌盛。

圣人是世人的人格表率,道德的开蒙导师,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灯,其在人世间的地位是至尊无上、无与伦比的。

孟子云:“圣人,人伦之至也”,意思是,圣人是人类道德领域中最完美无瑕的人,是没有任何瑕疵和错误的人。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帝,上千年来香火不断,兴盛不衰,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精神符号,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信仰支柱和民族基因。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