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效应系列4-3:有关选择与行为的效应

 新用户27889083 2023-01-26 发布于河南
选择/
行为
心理学效应

图片

1.空白效应(空白产生美)

图片

指人在感知事物时,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自我补充。并且在进行这种联想和补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效应,印象变得更加深刻的现象。[空白效应最早在艺术领域应用,可追溯至中西方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手法,从教育视角看,可追溯至法国作家Alphonse Daudet(1840-1897)在《最后一课》中对主人翁韩麦尔先生的描写,随后用于心理学等领域。]

案例: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

2.拆屋效应(人们惯于接受折中)

图片

指先提出很大、较多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最后使双方达成协议的现象。[可追溯至鲁迅先生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的内容:“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理论首次由J.L.Freedman和S.C.Fraser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

案例:供应商一开始报价了一个很高的报价,并表示价格是底价了,当你表示已经有合作单位时,对方往往会给出一个很有诚意的惊喜低价。

3.登门槛效应(任务由易到难好推进)

图片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与“拆屋效应”类似,也是首次由J.L.Freedman和S.C.Fraser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具体区别:拆屋效应中的目标者,对满足行动者的要求有较大预期,而登门槛效应中的目标者,对满足行动者的要求较小预期,因此导致看似矛盾的差异。]

案例:嘟嘟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他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

4.关系场效应(三个臭皮匠还是三个和尚?)

图片

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中,统称为“关系场效应”。增力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减力如“三个和尚没水喝”。[可追溯至很多中西方的古代历史故事,现代理论具体出处不详。]

案例:熊和狮子联合捕到了一头鹿,在两者陷入长久的功劳之争时,昏迷的鹿醒来溜走了。

5.飞轮效应(万事开头难)

图片

指做一件事一开始很难,可一旦我们挺过去这个难关后,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甚至不废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收获。[源自物理实验: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须花很大的力气反复地推轮子,当达到一定的速度时,就不需要太大的力气,即使力量没有增加,轮子也会转得更快,后逐渐应用于商业和心理学分析中。]

案例:嘟嘟创业前期,因为资金、人才等问题,发展艰难。后来慢慢步入正轨,资本厚了、招募到了优秀的人才,事业也越来越好,一天天壮大。

6.缄默效应(限于强迫过度谨言)

图片

指在人际沟通中,由于担心对方权威或强迫等压力,人们大都选择缄默或者挑对方喜欢的、迎合对方的话来说,尽量避免说让对方不快或有可能降低自身价值的话。即沟通中表面言语与真实内心态度不一致的现象。缄默效应容易导致沟通信息失真,因此,在组织管理与人际沟通中应尽量减少强制、压迫的沟通方式。[可间接追溯至鲁迅的一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具体理论出处不详。]

案例:教育督察员到某问题学校调研,召集教职员就学校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由于现场有“厉害”校长出席,部分年轻老师本来准备好的一些重要问题和建议,却迫于于校长在场的压力而被迫选择保持缄默,或只挑选了一些轻微的问题进行讨论。

7.海格力斯效应(放下仇恨路路通)

图片

是指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其启发人们,人际之间不应该在仇恨上“火上浇油”,而是要学会放下。[源自古希腊神话:一天,英雄大力士海格力斯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见脚边有个很难看的袋子样的东西,海格力斯便踩了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破,并成倍地胀大,愤怒的海格力斯顺手操起一根大木棒砸那个怪东西,结果,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正当海格力斯纳闷时,一位圣者走到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案例:嘟嘟和哆哆由于误解或嫉妒,两人之间有了矛盾,这时,如果其中一方的报复心理加剧,会使对方相应扩大报复力度而陷入恶性循环。相反,如果双方能真诚沟通、消除误解,自然可以和乐相处。

8.蘑菇效应(职场新人被冷落)

图片

指一个新进入者在一个组织里面临的怀疑、不公等遭遇,以及随后因表现差异而发展成被认可或被忽视的现象。其启示是在公司新人进入后,应该规避蘑菇效应的负面影响,避免该效应长期存在导致人才浪费、流失。[源于一个形象的比喻:“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20世纪70年,美国很多新程序员工置于不受重视的部门,干一些打杂的活,常常会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甚至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被人称为“蘑菇管理”。理论具体出处不详。]

举例: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总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视。当他默默无闻地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渐被人关注并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人遗忘。

9.酝酿效应(难题不决,放松找灵感)

图片

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往往会由于某种机遇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的现象。[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国王让阿基米德想办法确认皇冠是否被工匠参假,他冥思苦想而不得解,随后他竟然因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原理而把问题解决了。意大利美学家Benedetto Croce(1866—1952)指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逻辑的,前者是“从想像得来的”,后者是“从理智得来的”。直觉是人脑对于对象中隐含的整体性、次序性、和谐性的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领悟,它可以引导我们绕过不可逾越的高山,曲径通幽,以达柳暗花明的境界。美国心理学家Silveira于1971年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效应。]

案例:你正为一个广告创意无法突破而焦急不已,这时女神对你说,“要不要去楼下喝茶去呀”,你欣然同往,没想到你们聊着聊着,灵感乍现,想出了一个令甲方爸爸都拍案叫绝的好点子。

10.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图片

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即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认知障碍。[由美国心理学家E.A.Ross通过实验证明,时间不详。]

案例:衣食无忧、心地善良的妮妮总以为人们都是“正义和良善的”;靠权斗谋私发家的啖总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绝对自私自利且天经地义'。

11.食盐效应(要智慧行善)

图片

指好东西应当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如人常说的,锦上添花, 不及一次及时的雪中送炭。[原指做菜时,盐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却让人难以下口,后被引入教育学领域,理论正式出处不详。]

案例:嘟嘟的一个同事因为家中父亲生病,急需要借一笔钱回家,识趣的同事纷纷解囊救济,而唯独嘟嘟却希望凭借自己的关系帮助同事联系医院、医生,甚至还几次三番地要拉着同事去和医生聊聊...,

12.迟延满足效应(延迟满足更划算)

图片

也称糖果效应。指为人们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的现象。心理学家还通过观察发现,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推测出一个人长大后的个性。[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于1960年的“延迟满足”实验提出并证明。]

案例:在一个游戏中,桌上各放着两颗糖,如果小朋友能坚持20分钟,就能得到这两颗糖,如果不能坚持,就只能得到一颗,并且现在就能拿到,自律较好的小朋友(2/3)都会选择稍微等20分钟再拿,以获得更大的收益。生活中延迟满足也可以提升幸福感。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