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占百花魁:国家博物馆《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上)

 泊木沐 2023-01-26 发布于辽宁

京剧的花雅竞艳,美在其形、其声。作为国粹,它不仅包含了舞蹈、武术、杂技的形体技巧,还兼容了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门类的视听美学,其表演过程中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四大行当——生、旦、净、丑”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唱腔上,京剧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用平仄相成的语言文化,演绎着一出出引人入胜的戏剧故事。

  • (请逆时针旋转屏幕90°以获得最佳观赏角度)

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局部)

同光十三绝(局部)

同光十三绝(局部)

此次展览展出的《同光十三绝》出自晚清画师沈蓉圃之手,该画绘制了同治、光绪时期13位著名演员的剧照画像。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借助演员的扮相、面部表情、服饰配饰等生动地描绘了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等角色的视觉特征,而《同光十三绝》中的诸位演员也正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演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

梅秀出世家

舞台上,以无实物表演见长的京剧艺术,在锣鼓响、扇开合、水袖起落中,将喜怒哀乐藏入粉墨。情字难落墨,京剧的情与魂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断发展的艺术结晶,既体现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奠基,也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艺术精髓。

京剧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间中华大地梨园春盛,剧目如林,名家辈出,其中尤以梅兰芳开创的梅派影响深远。

梅兰芳致祖母的信

梅兰芳为父亲梅竹芬画《兰花》扇面摄影

1894年,梅兰芳诞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景龢堂梅氏。他的祖父梅巧玲是位列“同光十三绝”的名旦,执掌“四喜班”多年。父亲梅竹芬亦工旦行,颇获称誉,可惜英年早逝。伯父梅雨天是著名琴师,常年为老生演员谭鑫培伴奏,梅兰芳的青衣唱腔亦多蒙其雕琢锤炼。

梅兰芳师承关系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艺名兰芳。他九岁开始学习京剧青衣,十一岁时便已登台演出,但在学艺之初并未看出其才华。梅兰芳为了打破师傅的成见,每天早起吊嗓,并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戏上。恰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沈蓉圃-虹霓关,清,纸本设色

沈蓉圃-思志诚,清,纸本设色

此次展览分别从家族图谱、剧照、往来信件等实物展品再现了梅兰芳的家世与师承关系,这幅沈蓉圃所绘制的昆曲《思志诚》亦是其早期演出剧目的形象刻画。

正因为天赋有限,梅兰芳便认定学艺过程中不能有丝毫取巧。于此信念之下,他不仅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形成了严谨的台风。凭借这股子执着和坚定,步入青年的梅兰芳嗓音甜润、扮相清秀,终于在1912年与“伶界大王”谭鑫培合演《桑园寄子》时崭露头角。1913年,他首赴上海演出,大放异彩,从此“梅兰芳”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梅占百花魁

世界至大,艺术至深,像我所会的,真是沧海一粟。
——梅兰芳

“一个在展示,一个在被展示”——这即是梅兰芳的舞台造诣。演员自身的“展示”意蕴高雅,不仅诠释了角色本身的形象,也极尽自然地传递了这种东方戏剧的大美情韵。而“被展示”的戏剧人物则以“迷藏”般的魔力,将演员自身隐匿于角色之中,化为万千剧中人。凭借鲜活的演绎,演员与角色得以合一,活现于舞台之上,成就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

《奇双会》戏衣

《洛神》戏衣

《金山寺》剧照

除去唱功,从未止步的梅兰芳始终探索着更加广义的舞台表演。不囿于过去青衣戏只偏重于唱功的情形,梅兰芳坚持不懈地对传统身段、扮相、舞美进行改良,并广泛研习京昆各行剧目,在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拓宽了戏路,为编创古装新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展览中展示的昆剧《金山寺》剧照,即是梅兰芳对扮相改良的真实记录。他将《金山寺》中白、青二人的头饰“渔婆罩”改为戴“额子”,并在之后的演出中又对此装扮进行了多次改革。

尚小云致梅兰芳的信

梅兰芳致程砚秋(时名艳秋)的信

1917年,梅兰芳荣膺《顺天时报》读者票选的“剧界大王”,标志着旦行逐步接替老生,开始引领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旦角的崛起,不仅将旦行推向了舞台的中心位置,更是创造了京剧的鼎盛时代。

一腔一调唱出了国粹经典,一颦一笑道出了百年韵味。人生如戏难逃白头迟暮,只记得丹凤一抬可倾城。

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我们下期再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