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初三|董捷:闲书偶记小故事之十六|川扬帮菜馆(外一篇)

 zzm1008图书馆 2023-01-2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南京西路梅龙镇

034 川扬帮菜馆   梅龙镇酒家是上海很有名的饭店,地理位置极佳,可以说是CBD中的CBD,名字也响亮,来自京剧《游龙戏凤》里正德皇帝和李凤姐的风流故地,“自幼儿生长在梅龙镇,兄妹卖酒度光阴”,在饭店开业的1938年,这段唱就好比今天的“早安隆回”,是谁都会哼两句的。

京剧-.游龙戏凤 自幼儿生长在梅龙镇-梅兰芳

外埠人一提上海的饭店,往往都能想到梅龙镇,却不知道这其实并非上海当地风味的“本帮菜”。上海是个大码头,五方汇聚,华洋杂处,各地风味结合出新,自在情理之中。据逯耀东《肚大能容》,抗战胜利后,一些久居川渝的接收大员和回籍士女云集上海,促成了本地多家淮扬菜馆加推川味。一在长江头,一在长江尾,“麻辣香”与“清甜鲜”,看似不搭界,口味上却正好可以互补,于是大受欢迎,后来竟然正经成了上海菜里的一大宗——“川扬帮”。这就仿佛清代徽剧、汉剧在乾隆八十大寿时合流,才有了后来的京剧。川扬帮在上海发展几十年,自有其历史脉络,已形成一种新菜系,非当下西餐社突然兼卖北京烤鸭的“乌搞百叶结”可以类比的。

最近《新民晚报》有一篇文章,讲巴金晚年住在华东医院,梅龙镇的经理包大厨每周一次为他送菜上门,巴老吃得满意,称赞道“川扬帮合我味”。巴金出身成都世家,20岁以后主要在上海,这种糅合了川菜的江南口味,当然吃得巴适。

图片

江宁路奉贤路绿杨邨

梅龙镇以外,上海的川扬帮馆子,当属绿杨邨最为有名。“绿杨深处是扬州”,这本是一家以鸡火煮干丝、蟹粉狮子头立身的淮扬饭店,却又有陈皮牛肉、回锅肉夹饼、干煸鱿鱼丝等看家川菜。绿杨邨还在香港开过分号,则完全是以“海派川菜”为号召。

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曾是四川都督夏之时的夫人,离异后在上海开办“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锦江”两字便是成都的代称。至今锦江饭店的中餐,仍然葆有川扬帮的特色,有一道双味虾球,左干烧、右芥末,正是川风与海派结合的象征。

旧时有人说,上海的川扬帮,就好像三国时孙刘两家的“吴蜀联姻”。我结婚时不摆酒宴,只在上海与至亲小聚一桌饭,订了锦江饭店锦北楼顶层的大包间,吃的就是川扬帮的菜,饭店还打印了一份菜单,大概是纪念董竹君的缘故,写了“董府宴客”几个字,也算是很巧合的事了。

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明信片上的锦北楼,即建于1929年的华懋公寓

035 迈尔西爱路   最近佳作书局的朱兄收藏到一份1940年代在上海短期出版的报纸Shanghai Jewish Chronicle,此报以德文编印,服务对象是从第三帝国逃难而来的犹太人。报社地址写的是 Route Cardinal Mercier,朱兄一时不知其所在,我告诉他这是法租界的迈尔西爱路,也就是今天的茂名南路,和我上海的旧居很近。

图片

上海犹太早报

上海法租界的路大都曾有法国名字,比如我祖父母居住近五十年的瑞金二路,旧名金神父路;对面孙中山故居所在的香山路,旧名莫里哀路;隔壁一条则是高乃依路(皋兰路);穿过去就到了马思南路(思南路);马思南路的北头,便是赫赫有名的霞飞路,亦即淮海中路。这段路,幼时的我陪着祖父,不知走过多少遍,因为思南路和淮海路交界处的邮局,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之一,而皋兰路往东去一点,便是我和祖母每周必到三五次的复兴公园。

图片

几十年不变的思南路邮局,2002年我最后一次来这里,把祖父要保留的全部东西寄去了深圳

沿着霞飞路往西走,拐到瑞金一路(圣母院路)上,不远处就是我父亲读书的向明中学,再经过一段长乐路(蒲石路),就看到茂名南路口的锦江饭店北楼了,这座建于1929年的大厦,旧称华懋公寓,故而上篇所谈的锦北楼顶层中餐馆,现在又多了个招牌:“华懋荟”。过了锦江饭店往南,茂名路淮海路口,矗立着著名的“国泰电影院”,它和华懋公寓,以及外滩的和平饭店,都曾是犹太巨富沙逊家族的产业。

图片

国泰电影院,我1991-1992年在这里看过的电影,大概是其余年份所看的总和。

还有一个小细节,恐怕少为人知,瑞金二路的名字,当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苏区红都所改,但南昌路却与南昌起义无涉,而是汪伪政权时以所辖江西省会命名的产物,只不过一直保留了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