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兔年“兔”趣 | 古画中的“兔”

 zzm1008图书馆 2023-01-26 发布于上海
春风翻鸿笔 砚海涌兔毫



——古画中的兔

图片


兔子性格温和、善良,而且外形柔弱、优美,又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各种吉祥的寓意和内涵,遂成中国历代绘画中的常客。

中国古代兔画生动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兔形象,既有在野外为生存奔跑的样态,也有园中的悠闲自在,更有憨态可掬的形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画中兔,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成为民间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图片

辽代 佚名 《朱雀双兔图》 局部

《朱雀双兔图》于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画面中耸立着三根未设色的墨勾长竹,竹上又分别盘踞着三只动态不一的麻雀。

左边的麻雀俯身低头注视,似乎被跟前的蒲公英吸引。右边的麻雀将头埋进翅膀,正梳理着羽毛,细瘦的竹枝因负担不了麻雀重量而向右倾斜摇晃,颇为自然。唯有中间的麻雀安静的侧立在枝上,与两边动态活泼的麻雀形成对比。

丛竹之下的植物虽然设色较为统一,但叶子和花朵的造型各不相同。与竹枝上的庥雀相映成趣的是野地下的两只小兔,其动态刻画得十分细致:一只前腿直伸,脑袋微微上仰,眼神四处张望,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另一只正聚精会神地啃食蒲公英的花叶,因咀嚼而鼓动的腮帮、嘴边残留的一抹绿叶,这些细节的描绘都体现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图片

清代 冷枚 《梧桐双兔图》

《梧桐双兔图》是一幅庭院题材的作品,图中绘两棵高大的梧桐树,山石的缝隙中斜出一株桂花,地面野菊丛生。两只体态肥美的白兔在园中惬意嬉戏。

双兔造型准确、比例适中,皮毛质感光滑柔顺,洁白如温玉。兔身通体以白粉晕染、丝毛,除了耳尖、鼻头与几个结构转折处,设色上几乎没有限色参与,外轮廓亦不见实线。

冷枚这幅画作最大的特点是“中西合璧之美”,因当时其与官中西洋技师走动频繁,画中融合了不少西洋画技巧,着意在体积感中求色彩的写实。

例如兔子的眼球处理与寻常画法不同,眼珠部分,画家竟点出了高光以表现晶莹剔透的玻璃珠质感,同时细心地勾勒出了边缘露出的一点眼白,展现出细腻的写实风格。

为了突出兔子面部颧骨的体积,画家通过墨色晕染塑造出了明暗交界线。竹栏、山石的塑造也有一些利用光影与明暗来塑造物体,以追求立体感的意味。

图片

宋代 崔白 《双喜图》

《双喜图》是历史上以兔为绘的题材作品中艺术成就极高的一幅画,画面中大面积的黄褐色铺垫了整幅作品的基调,配上蹉跎的树干,整体上十分自然地向观者传达出秋冬时节,郊野中秋风肃杀的气息。

位于画面左下角的野兔瞠目举足,正扭头聚精会神地凝视着某个地方,顺着其视线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两只山喜鹊,二鸟皆大开其喙,观者耳边似充斥着阵阵鸣声。

整个画面中,兔身几乎不见直白的轮廓线,连藏在身体中的关节部位也都通过毛发的走向进行交代,唯有在表达耳轮廓时,作者用了明确的线条分割结构,如野兔耳软骨的位置,此位置毛发非常稀疏,几乎没有毛发覆盖。

喜鹊、玄兔、古木、翠竹结合在一起,崔白用秀挺的笔力恰到好处地塑造出寓浓于淡、意境深邃、相得益彰的画面。

不得不说,《双喜图》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传世佳作,也是中国工笔花鸟画注重形神兼备审美境界的典范作品。

图片

清代 华嵒 《海棠禽兔图》

清代画家华嵒笔下的《海棠禽兔图》是一幅欢快的闹春图,柳叶新绿,海棠花开,一幼兔在花下惊奇地望着树枝上鸣叫的山雀,画面洋溢着一片春日融融、生机益然的氛围。

画面上方,从画外伸入一条细长的枝干,树枝用笔简洁概括,用线长而饱富弹力。纤细劲挺的树枝上倒挂着一只山鹞,这种反差处理,给人以不堪摇坠的动感。

画面中的山鹞神情凶猛,俯身凝视,顺着其视线向下看,秋海棠丛中藏着一只黑兔,正露出半个身子回头惊望,四肢欲奔,灵动跳脱,表现出惊恐万分的样子。画面设色妍雅,在色与墨、水色与石色以及墨色浓淡的微妙变化之中,求得和谐。

图片

明代 陶成 《蟾宫玉兔图》

这幅明代书画家陶成的《蟾宫玉兔图》描绘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画面上,为了凸显兔子的白,特地画了两只灰兔与之作对比。

设色技巧上,为了突出兔子绒毛的光泽和亮度,陶成反复用淡墨积染,增加色彩的厚重感。青绿色的山石在一旁加以装饰,竹子桂花增添以飘逸之感,似乎在风中摇曳。一轮明月高高的挂于夜空上,月下的玉兔似乎在屈腿祈福。

这幅画虽然所含元素较多,但却丝毫无杂乱之感,陶成将这多种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意境清幽、浑然天成。

图片

明代 张路 《苍鹰逐兔图》

《苍鹰逐兔图》则给人强烈的紧张感。画面中,苍鹰神态险恶,目光锐利,双爪倒勾,急速盘旋下降,欲扭转方向掉头俯冲。

附近的一双麻雀也被突如其来的阵势吓得惊慌失措,震翅向低处惊飞。画作风格严谨又不失灵动,整体上大气从容却不刻意追求笔法上的苍劲与粗放。

古人画兔,明察秋毫,捕捉大自然中兔子瞬息万变的瞬间,用传统的笔墨、深厚的书画功底,把画作中的兔子和情景,描绘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这些包含兔文化的画作,展现了古代人民对兔子长久的观察与喜爱,也生动显现了中国艺术中的闲情逸趣。

(李想 综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