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9禁 麻黄应用31法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23-01-26 发布于甘肃

一,麻黄9禁

麻黄九禁的第一条。

第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是肺胃的门户,同时又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因为足少阴肾经它的分支,'循喉咙,挟舌本',所以,咽喉干燥的病人,常常提示了他的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阴虚的病人,你如果单纯的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就容易更伤阴,因为辛温发汗的方子,像麻黄汤,大青龙汤这类的方子都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容易动血的,在这里以咽喉干燥为例子,提示凡是肺、胃、肾阴虚的病人,都应当慎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法。

第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淋家是素患淋病的人。

什么叫淋病呢?那就是小便短赤,小便淋漓不畅,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样泌尿道刺激的症状,这类的疾病,中医都把它叫做淋病。当然如果再细分的话,像现在泌尿系感染,泌尿道结石,凡是有泌尿道刺激症状的这些病证,中医都可以把它叫做淋病。

所谓淋家,就是久患淋病的人,久患淋病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呢,首先下焦湿热居多,久患淋病,湿热内盛,下焦阴伤。阴伤就有虚热,所以湿热、阴虚、虚热都可能存在。这种病人,你用纯辛温的方剂来发汗,就容易伤阴,就容易助热。伤阴、助热,结果导致了有可能出现尿血,他说,'汗出必便血',便血应当是指的小便血,由于你伤阴、助热,用辛温发汗的方剂以后,热迫血妄行,就有可能导致尿血的变证。所以淋家不可以单独的使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第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这个字'痓',它应当读zhì,但是在医学里,在这里确实应当写成'痉'字,痉是指以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痉','痓',在写隶书的时候,这两个字形形似,是相近似的。张仲景那个时候写书,是汉代,常常是用隶书来写,后人在抄书的时候,把'痉'字误抄成'痓'字是完全有可能的,后世为什么不再改呢,王叔和没有改,宋朝国家校书医书局没有改,这是为了保持古籍的原貌,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这才是古迹原貌的特征。所以真正的文物,真正的古籍,人们不要在上面改动,一改动那就是假的了。既然是古籍的话,古人就写着一个'痓'字,后世都不再改这个字,但是我们读这个字的时候都读'痉',我们要自己在底下作注解的话,都直接写成这个痉字。'痉'是什么病?是一种抽风的病,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四肢抽搐,古人描述这个抽风,角弓反张,卧不着席,平躺着后背不能挨着这个床,因为肌肉痉挛,角弓反张,项背部的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卧不着席。在《金匮要略》里,专门有痉病的治疗,刚痉、柔痉,专门有痉湿暍病脉并治这一篇,谈到了痉病的治疗。

'疮家',是久患疮的病人,疮疡就是指皮肤有感染性的疾病。它既然能够成疮家的话,一个是时间长,一个是这种皮肤感染性的病灶,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虽然不能说头上长疮,脚下流脓,既然能够成得了疮家,那就是全身有多处的化脓性的感染性这种病灶,这种病他的身体素质怎么样呢?它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呢?一个是毒热盛,一个是营血伤,或者说是毒热盛,气血伤。这个疼痛,它就不是由表证引起的,是由于气血被伤,肌肤失养引起的,你不要把这个疼痛,当作太阳伤寒表实证而用辛温发汗的方子去治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以发汗',汗出就容易更助毒热,更伤营血。这就容易导致营血被伤,经脉失养的痉病。这里以疮家为例,来提示毒热内盛、气血两伤的不可以用辛温发汗。我们讲义只是说到了气血两伤,我在这里补充了毒热内盛、气血两伤。

第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xùn),不得眠。'

这里所说的衄家,是指的平素经常有鼻衄的人,而不是指的我们刚才所说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日久,自衄而解,或者用药以后,出现衄解的人。这里能够称作衄家的,是平素经常鼻子出血的人。这种人经常鼻子出血,常常有阴血不足,这里是举衄家为例提示阴血亏虚,阴血不足的禁用辛温发汗。

'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急紧,注家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我们在这里把额上陷解释成亡阴,亡阴失水之后,额头的皮肤弹性消失,眼眶塌陷,这不是亡阴失水,脱水的一种表现吗?一个阴血虚的病人本来就阴血不足,你再强用辛温发汗,额头的皮肤弹性消失,两个眼窝深陷,这是亡阴脱水,亡阴失水的一种表现。

'脉急紧',因为他阴伤,而又用了辛温的药,所以脉出现了拘急的这种表现。

'直视不能眴',两个眼睛瞪得圆圆的,不能够转眼,不能够眨眼。

'不得眠',这个眠通瞑,不是睡觉的意思,瞑就是闭目,这个不得眠就是不能够闭目。这是和'直视不能眴',眴是眨眼睛,相同的一个症状,这是一种阴虚火旺的一种表现,阴虚火旺,虚火上扰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衄家,一个经常有鼻出血的病人,他阴血不足,误用了辛温发汗以后,伤阴助热,亡阴失水,虚火上扰,就出现了两目直视,不能眴,不得闭目静息。

第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亡血家,是指平素经常有出血病的人,或者月经过多,或者便血,或者尿血,或者皮下出血,甚至包括鼻衄,平素就经常患有出血疾病的人,这种病人,不仅血虚,气也虚,阳也虚,'气随血脱'嘛,气血阴阳都虚,如果对这样的病人,误用了辛温发汗,他下面所表现的症状,'寒慄而振',慄和振都是颤动的意思,振者,动也,是肢体的颤动;慄是内心的寒慄,是竖心旁,内心的寒慄。所以对于慢性失血,气血阴阳都虚的人,误用了辛温发汗以后,就在这里表现了以阳虚为主的,出现了寒战。在这里以亡血家的禁用汗法,提示血虚气衰的禁用汗法。

第88条,'汗家,重(chóng)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汗家是指平素或者自汗或者盗汗的人。自汗也罢,盗汗也罢,他一定是阳虚,气虚或者阴虚,他本来就自汗盗汗,你再去用发汗的方法,重发汗,再用发汗的方法,就会更伤阴阳。这个'恍惚心乱',是指的心神不能自主,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是阴阳两伤,心神失养的一种特征。

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注意力能够集中,精神能够振作,这是靠能量来充养的。我们在通常的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最近遇到几个减肥的女孩子,小的大概15岁,大的是22岁,我最近遇到三四个吧,还在减肥,减肥减到什么程度呀,脂肪消退,肌肉消退,体重降低,确实苗条了,胳膊和腿就这么细,然后闭经。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她们心理上出现了障碍,胆子小,顾虑特别特别的多,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精神上出现了障碍,心理上出现了障碍,出现了困惑。为什么会这个样子,过去她不是这种样子。这就是因为机体的能量太少了,不仅脏腑不能充养,精神也不能充养。所以要有健康的体魄,你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康的思维,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去工作。

所以我在给这几个孩子讲这几个问题的时候,我说体重不能减得太低,减得太低,能量不仅不能供应你生理上的需求,月经都闭经了,卵巢都不能活动了,而且也不能供应你的思维、学习、日常生活、日常对待社会的这种精神活动,它也需要参量。我给她讲这个问题。为什么你出现了精神上的障碍,出现了焦虑,出现了恐惧,出现了胆小,出现了交往困难,是因为你的能量太少了。劝她们慢慢恢复了吃饭,其中有两个现在已经恢复好了,是两个大学生,她们可以开始上学了。

这一条之所以出现'恍惚心乱',是因为阴阳气血两虚,心脏失养所造成的,底下'小便已阴疼',撒完尿以后,尿道疼痛,我们一般解释这是由于阴液不足,尿道涩滞的一种表现。为什么一般这么解释呢?主要就是说,我们不能确切说它是怎么回事,主要是禹余粮丸这张方子给丢了,如果我们能看看这张方子,是养阴的呢,还是助阳的呢,还是清热的呢,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小便已阴疼'的病机是怎么回事了。有人说伤寒论中是113方,而我们又说它是112方,这是怎么回事?说113方的,包括了禹余粮丸,说112方的不包括了禹余粮丸。禹余粮丸这张方子有方名而没有方药的组成,所以对这一条,我们读上一遍就可以了。

第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病人有寒,寒在什么地方,后边说胃中冷,因此这是胃中寒,中阳不足,中阳不足你用辛温,发汗太多,汗出伤阳,阳气就更虚了,就有可能造成吐蛔的这种变化。这个蚘字,是蛔虫的蛔的古体字,这个字不读yóu,读huí。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印行伤寒讲义的时候,还保留这个古体字呢?这就提示了它是原本的古籍,就像那个'痓'字,明明知道不应当写成'痓'字,我们每一次把它印成'痓'字,读的时候呢,不管它写什么,都读'痉'。这个蛔虫有一个特性:喜温避寒。蛔虫是寄生在小肠的,即使是呕吐,也不会把它吐出来。只要能够发生吐蛔,那一定是下有寒,蛔虫是喜温避寒的,它感到那个生活环境,不适合它生活,蛔虫比人要敏感得多,只要有下寒,在小肠生活的那个温度发生了变化,它就会往上跑,因为上面的温度总是高的。这么一跑,蛔虫不会预测,它并不知道跑到胃里,环境变成酸性的了,并不适合它的生活。一跑到胃里必然吐出来,所以吐蛔这种症状就提示了病人下焦就是脾有寒,下部有寒,这里的胃有寒就是泛指胃肠有寒。人们开玩笑,饭店里吃饭,菜里吃出个虫子,老板说,这说明我们菜里没有农药的污染。

有一年,我们东直门医院,还是30年前吧,急诊室收了这么个病人,两个小孩打架,其中一个孩子拿这么长的一个三棱刮刀,给另一个孩子的左胁扎进去了,这扎进去后把脾脏刺穿了,把左肾刺穿了,肺刺穿了有气胸,胃和肠子都穿了洞,送到医院里,因为事情就在东直门医院门口,马上就送到外科手术室打开肚子,左肾切除,脾脏切除,气胸开放了引流,然后胃修补,肠子修补,可是不能关肚子,因为肚子里不断在流血,不知道什么地方在出血,然后这边在不断的输血,血压一直没有。到了第二天,呼吸、心跳都还是有,血压还是升不到正常水平,就请董建华老师去会诊。

那个时候我正跟董老抄方,董老走到哪里,我就跟着他走到哪里。第二天的时候,我跟着董老上病房看这个病人的时候,董老就大体上摸了摸脉,说这孩子有没有大便,有没有小便。护士长说有小便,有一次大便。大便是什么样的?大便黑的,当然是出血所造成的,然后护士长随后又补充了一句,大便里有一条蛔虫,董老说是死的是活的,护士长说是死的。董老说,我不用开方了。

二、麻黄应用31法

1.麻黄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温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

2.伤寒发汗,以麻黄为主,杏仁为辅;治喘以杏仁为主,麻黄为辅,二物并用始捷。又杏仁者,为麻黄之臂助。麻黄开肌腠,杏仁通肺络;麻黄性刚,杏仁性柔;麻黄外扩,杏仁内抑,二者合用而邪乃尽除。

3.越婢汤麻黄辅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脉浮固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

4.麻黄少同熟地多,但开腠理而不滞不汗。

5.麻黄得肉桂,治风痹冷痛;佐半夏,治心下悸病。一说麻黄配天花粉,治乳痈,下乳汁,血脉令通;同半夏,定喘哮,止咳嗽,气闭堪散。

6.痈疽方起者,行凉药中兼用麻黄,即散无疑。又疮家用生麻黄与甘草等份,或配犀角地黄汤(犀角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或配竹叶石膏汤,或配大生地,能令人不出汗,使脓水走多,其愈乃速。

7.麻黄功用主要在于通腠理,调行水道,定喘利尿,而旧云发汗之力可疑。按麻黄汤原方,服后须覆取微似汗,其汗与不汗,全在温覆与否耳。治水肿,用麻黄自克渐增至5克,并无汗,而尿则大利,历用皆然。盖此药伍以汗药则汗甚,伍以利尿药则尿甚,然若误用于衰弱人,则偾事矣。

8.麻黄不仅可治疗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里热实证,藉发汗而退热,颇效。体会之一:麻黄并非能统治一切里热,而主要适用于肺热。麻黄清里热之适应证,掌握邪系湿热或痰热,必有湿邪与痰浊之相杂,则麻黄利水发汗之用,可尽其所能;病位则在肺卫为宜,因肺合皮毛,经络相通,更利其里热之透达。若系温热之邪所致,其本身已有热灼伤阴之势,若再以麻黄透汗重耗其津,实非所宜;若病已人肝肾下焦,则宜引邪下行、也非发汗宣透所宜,故此两者之里热,皆非麻黄之适应证。体会之二:麻黄用量要大,一般为10克。里热需麻黄人里剔邪,药重始能托邪外出。实践证明,药后大多汗出津津,少数患者汗出较多,但其汗为热汗,里热随汗泄而降,随之症情退而感舒适,无津伤气耗之弊。在用药热降之后,尚须维持原量续用数天,待汗泄湿祛,腻苔见退之后,则热退之效始可稳固。体会之三:麻黄需他药相伍,助其清解里热的一臂之力。热邪偏重者,可辅以石膏;湿邪偏重者,肺之痰湿可配杏仁,若其湿蕴系脾虚所酿成,则佐白术健脾除湿。诚然,里热之证尚有其他之兼症,也当随症加味。

9.麻黄用途甚广,远远不止发汗、平喘、利水三种。临床体会,对重症肌无力、颜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遗尿及子宫脱垂病(治子宫脱垂,麻黄一般要用24克左右),在辨证方中加入麻黄,即见奇效。

10.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疏通肌肤经络,内可深人积痰凝血,实乃活血化瘀之佳品。①活血通络。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用麻黄、熟地、葛根等药加入辨证方中,治疗中风后遗症属瘀血阻络者,效果颇佳。对病程在个月以上,肢体功能恢复相对静止者,加用麻黄每可使肢体功能恢复产生一次飞跃。②活血止痛。麻黄温而能通,对于风寒湿邪痹阻所致的顽固性腰、肢、关节疼痛,或胸阳痹阻所致的心绞痛,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入麻黄,可明显提高止痛效果。③活血祛风。麻黄集活血、祛风作用于一身,对于风邪痹阻肌肤经络所致的痒、痛之疾,用之有一举两得之妙。④活血通经。麻黄配合四物汤加减应用,可治疗产后血滞、恶露不尽、少女月经不潮、妇女宫寒经闭及痛经等。

11.临床上每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不能宣泄而造成的气、血、痰、火、湿、食诸疾,治疗颇感棘手。用疏肝理气法为主治疗,效果并不全部令人满意。后受《内经》“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的启示,在疏肝方中每再加麻黄克以开提肺气,效果果然提高。

12.治疗梅核气,无论是病机偏重在气,属气机升降失调,还是偏重在痰,属痰气交阻,或偏重在湿,属湿邪困阻,均可在辨证方中加炙麻黄10克。肺主一身之气,麻黄苦温辛散,宣肺透邪调气,气顺则梅核可消。

13.风寒表实、咳喘、水肿、风湿痹痛、阴疽诸证,不分季节均可在相应方药中加用麻黄。以上诸证只要掌握舌不干红、苔不光剥、身无汗出三要点,即可放心使用。

14.用麻黄汤解表,麻黄与甘草用量以4:1为宜。若麻黄、甘草剂量相去无几,必不得汗。

15.麻黄重用之则不表而能定喘。喘逆过甚,非此药不为功。

16.麻黄、干姜乃小青龙汤主药,温中解表,宣肺平喘,止咳化饮,实靠两药以建功,但需重量运用(麻黄9~15克,干姜15克),方可收效。麻黄量小有解表发汗之力,量大则有宣肺平喘之功;量大宜先煎,量小宜后下为宜,是亦不可不知。

17.麻黄可灵活用于一切证,如与附子合用治疗寒,与石膏合用治疗寒热错杂之,与黄苓、地龙合用治疗热喘。与黄民合用治疗气虚端。与大黄合用治疗热互结之实喘,与熟地、紫河车合用治疗肾虚喘。与二陈汤合用治疗浊哮等只要配伍得当,无论虚实,均有良效。

18.麻黄在治疗寒、热喘、虚实兼夹或寒热错杂的小儿哮喘时,只要适当配伍,均可用作主药。一般无汗表实者用生麻黄,表虚有汗者用水炙麻黄。但咳而无表证者用蜜炙麻黄。凡素体气虚,表卫不固的患儿,除采用水炙或蜜炙麻黄外,还应避免与桂枝同用,并在方中佐用龙骨牡蛎敛汗固涩。对服麻黄后,容易引起心率增快者,可加用磁石及加大甘草用量的方法,以减轻这种副作用。

19,麻黄与麻黄根合用可共奏宜平瑞作用。又因麻黄发汗,麻黄根敛汗;麻黄升压,麻黄根降压,可起互相制约效应。对于用麻黄出现副作用面不能耐受者,可用麻黄根代替。

20.临床上,很多病人在哮喘大发作时常伴大汗出,喘愈剧汗愈多,如果喘平下来则汗亦少出,故此时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故对哮喘汗出者,或夏天喘作者,均不必忌麻黄。

21麻黄配葶苈子,常用治寒热错杂的喘证。寒喘,麻黄9-12克,葶苈子5克;热端.麻黄3克.葶苈子10—15克。又麻黄3-6克,配贞元饮(熟地,当归,炙甘草)治肺肾喘。虚喘用麻黄的剂量,约为治实喘时的一半,宜掌握在3-6克为宜。

22.麻黄用治孝端,若连续久服,常效力递减,若间歇使用,则效果显苦,故以间歇应用为宜。

23,麻黄除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可用于循环系统疾病。麻黄配合活血养血、通经化瘀药物,治疗血压偏低的大寒之证,疗效显著。麻黄不仅走表,祛内里之寒亦不乏其效;不仅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作用,而且有解除胃痉挛功效而达到止痛效果。在治胃有效的启示下,用其治疗腹型荨麻疹。常用方:麻黄、苏子、瓜萎仁、防风、地肤子、槟椰、生白术、生地,蝉衣等。治疗数十例。收到满意疗效,无论对缓解痛还是治疗其本,效验均较迅捷。又寒湿带下之证,其病机多为寒邪凝聚,阳气受抑,水湿不能运化使然,可用麻黄驱散寒邪,效果甚佳。有脾虚见证者,可用完带汤加麻黄、莲须。治疗观察多例,证明比单用完带汤效佳

24.麻黄是治疗心动过缓、病窦综合证不可缺少的药物,如能随证配伍应用,往往可以获效。用量须大,可以6克开始递增,并先煎去沫(先武火煎沸,后文火煎)久煎后,麻黄发汗作用减弱或消失。避免了伤阳耗阴之弊,但却有调血脉、提高心率的作用。

25,麻黄有通便之功。经验方:麻黄25克,白术20克,杏仁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

26.《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用麻黄治疗黄疸的范例。麻黄上开腠发汗以透邪,下可肃肺利尿以排邪,中可通调血脉祛滞,故用治黄疸甚为合适。无论有无表证都可应用。在辨证方中加用麻黄,可加速黄疸消退,缩短疗程。一说凡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湿邪或寒湿偏重者,可用宣肺退黄汤:生麻黄、南杏仁、石菖蒲各10克,苡仁、溪黄草各20克,茵陈30克。随证加减。

27.对慢性肾炎严重水肿的患者,可用越婢加术汤。方中重用麻黄、石膏。麻黄可用到30克,石膏根据情况,血压不高的患者用80~100克,血压偏高者用120~150克。机体有水肿用大量麻黄并不发汗,反而有辛散水肿的作用。麻黄配大量石膏可以抵消麻黄的辛温,共奏辛以散之的作用。另加生白术30克,以补脾利湿,经试用,效果满意。有的患者因浮肿消除而尿蛋白亦随之下降。

28.麻黄能疏通气机、温通经脉而激发肾阳,故用治阳痿有效。从现代药理分析,本品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兴奋中枢的功效,且作用较温和持久。

29.治疗重症肌无力,每于益气养血、温补脾肾方药中加入麻黄温通经络,疗效明显高于不用麻黄者。

30.治遗尿频繁,面色黄白,形体欠丰,神疲盗汗,舌淡苔白,脉濡,用麻黄6~15克,配桑螵蛸、炙黄芪各30克,益智仁10克。治上肢硬皮病,皮肤僵硬,形寒肢冷,苔白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微或细濡,用麻黄10~15克,配桂枝、姜黄各15克;下肢硬皮病加川牛膝15克,炒桑枝30克;弥漫型加红花10克,炮山甲12克。麻黄煎法体会:除治疗外感风寒病外,麻黄应先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约30分钟。久煎后麻黄挥发油随水气蒸发,长期服用或大剂量应用并无汗出、伤阳、耗阴等副作用。

31.治疗小儿遗尿症,在相应治法中加人麻黄6克(先煎去沫),疗效明显提高。小儿遗尿的病理是膀胱不能固摄,而肺在调节膀胱的固摄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麻黄人肺与膀胱,宣肺气、调膀胱而能治疗遗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