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汤·升降散·火郁发之

 精华集999 2022-08-06 发布于甘肃

我记得数学上有一种做题技巧:取一个极限值,代入条件,看是否成立。

受这种方法的影响,在我脑海中,一直有过麻黄汤也是火郁发之的方剂这个念头。

火郁发之,当我还是一个纯小白的时候,是看李士懋先生的书,才知道的,以及后来读赵绍琴、李东垣等等,慢慢了解。李老是赵绍琴老的学生,组了一个方子,新加升降散,治疗火郁证,就是升降散+栀子豉,连翘、薄荷之类随证加减。

升降散这个方子,气分药两味:炒僵蚕、蝉蜕;血分药两味:大黄,姜黄。我第一次领悟到这个方子的妙处,一个是其代表了透热转气的用药规律——气分如何治疗,血分如何治疗。另外一个是大黄和姜黄的配伍,大黄苦寒,姜黄偏于辛温。这两个血分药,一寒一温,但流动性都很强,所谓大黄为“将军”,有斩关夺隘之力,姜黄辛温,能行气破血。流动性,都挺强的。

一开始学中医,很多知识是碎片化的,积累的多了,突然就,联系成一个网络。那种感觉,大概类似于顿悟。其实就是,量变引发了质变。

为什么关注到姜黄和大黄的这个配伍?因为赵绍琴《温病讲座里经常说一句话“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包括《方剂学》中,吴鞠通清营汤中配伍丹参,也是这个意思。

热炼血为瘀,不活血,热透不出来的。只不过清营汤,整体津液已经灼伤了,干了,不添水,干血块再用活血,也化不开,所以《本经》里边,生地黄“主血痹”,徐灵胎点评的是十分妙的,想看的朋友自己去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这个道理,其实在四物汤中就有体现。不过四物汤偏于虚寒瘀。清营汤是血虚,热,瘀。

升降散的血分,只是有了热,还没有血液的损伤,所以,透解出来,就可以了。姜黄配大黄,辛温苦寒并用,流动性强,血分热即可透解而出。用姜黄,可以防止大黄之寒,不利于透热转气。

那么,把第一段说过的取极限方法,代入气血分的治疗呢?

把有寒性的大黄去掉。姜黄辛温,取一个血分辛温的极限,比如用桂枝。

僵蚕、蝉蜕,升清阳,宣肺。取一个宣降肺气的极限,用麻黄、杏仁。

麻黄汤就有了。

麻黄汤有红汗,有自衄者愈。用火郁发之来思考,是不是很好理解?

这个是我目前思考疾病的一种方式,气血津液辨证与六经卫气营血结合起来,加上八纲。

其实这可能只是最普通的一种方式,也是自古大家就是这么辨证的。

这可不是我瞎说的。俺有证据:

李时珍这么说过,后世医家也多宗之。

真正让我想写这篇的,其实是李时珍说的这段话中的:佐以杏仁泻肺而利气。

记不清在哪里看过,很多年前了,有人说麻黄汤发汗之力,在于杏仁。他说杏仁,开汗之源。(大致意思如此)

我那时候不理解,现在想想,这位老师水平高的。

读过赵绍琴,读过王孟英,大概就知道了。发汗,并不是堆砌解表药。应当追求气血通畅,比如说有食积,那就消食。(但堆砌解表药,风药动,也可能解决其他病理因素)

比如说吴又可,就很擅长下法,承气汤攻之,而后汗出。

前些天收到了宋兴老师的新书,宋兴老师讲:

“解表是开外在之郁闭;解毒是泄内在之壅塞。”

汗本质是津液。主要还是得气机舒畅。

麻黄汤证的表闭,肺气不利,杏仁利气,然后麻黄桂枝才能更好发出汗。宋兴老师说是微辛疏散,稍加引导罢了。

那这个气不利,吴又可已经扩大到承气汤攻了。

常见的应该还有湿邪/食积互见吧。所以有人认为三仁汤,是叶天翁,经方化裁大佬,从麻杏苡甘汤化出来的。

宣畅气机。

麻黄主要作用还是开皮毛,如果三仁汤见了表寒皮毛闭束,麻黄加进去,是可以的(吴鞠通说不可汗,秋呆子,这里应当是狭义的汗法如麻黄汤)。麻黄加进三仁汤的手法,刘渡舟常用,张文选老师书里有详细描述。

那么麻黄汤证,患者又有食积,怎么办,就在麻黄汤中加保和丸用药就可以了。看起来是不是很普通?但是这样的思路,五积/防风通圣散,不早就有了吗?

经历了这么多思路上的转折,最后还是开出来了一个对症的方子,麻黄汤加保和丸。

好像学过诊断和方剂,就会开这个方子了。

“老僧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