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痰消肿、通络散结—手五里穴

 岐黄天使A 2023-01-27 发布于浙江

【经穴含义】

手五里穴,出自《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国际编号LI13。

五,第五的意思;里,城市、居所的意思,古代有以里为寸的说法。本穴在手三里穴的上五寸处,故名手五里,别名大禁、五里、臂五里、尺之五里、手之五里。

【经穴定位】

手五里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精准取穴】

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

【简便取穴】

取穴时,抬臂屈肘,先找到曲池穴与肩髃穴,两者连线,在曲池上3寸平连线的肱骨凹陷处,即为手五里穴。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肌。

浅层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臂后皮神经;深层分布有肌皮神经肌支,肱深动脉。

【作用功效】

手五里归属手阳明大肠经,具有通络散结、活血止痛、化痰消肿、通经理气、解困醒神之功效。

【主治病症】

手五里穴主治咳嗽、咳血、心下胀满、中风偏瘫、肘臂疼痛挛急、寒热疟疾、身黄嗜卧、瘰疬等。

1、局部病症:手五里穴位置在上臂,刺激手五里穴,可缓解穴位局部病症。如肘臂挛急疼痛。

2、其他病症:如虚劳嗜卧、疟疾、瘰疬等。

手五里穴常用于日常保健,尤其适用于气虚乏力和火气大的人群。刺激该穴以达清热泻火、行气化痰、活血散结之效。

【穴位配伍】

1、手三里穴配臂臑穴,豁痰行瘀的作用,治瘰疬。

2、手五里穴配肩髃穴,治肩臂酸痛麻木。

3、手五里穴配外关穴、后溪穴,治中风后上肢不遂。

4、手五里穴配曲池穴、通里穴、中渚穴,治手臂红肿疼痛、肘臂挛痛。

5、手五里穴配太溪穴、大钟穴、照海穴、二间穴,有解困醒神的作用,主治嗜睡。

6、手五里穴配少海穴、曲池穴,有疏利关节、通经止痛的作用,治肘臂挛痛、肘关节痛。

【古籍摘要】

1、佚名·西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2、皇甫谧·西晋《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

3、杨继洲·明《针灸大成》:“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luǒ)疬,目视䀮(huāng)䀮,痎(jiē)疟。”

4、高武·明《针灸聚英·百症赋》:“五里、臂臑(nào),生疬疮而能治。”

【操作方法】

肘髎穴的治疗方式标准: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1、按摩法: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按揉手五里穴3~5分钟,可治肩周炎、上臂麻痛等病症。

2、艾灸法:

①用艾条距离皮肤3~5cm,温和灸手五里穴1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治上肢麻木、肩臂疼痛、嗜睡、胃痛等病症。

②艾柱灸或隔物灸手五里穴5~7壮,每日一次,7次一个疗程。

3、刮痧疗法

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手五里穴,力度稍重,每次刮拭30~50下或以出痧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可缓解肩周炎、肘臂挛痛。

4、针刺疗法

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①用毫针直刺手五里穴0.8~1.5寸,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向手臂及手指放散,留针20~30分钟或温针灸3~5壮。

②揿针埋针治疗,每次按压50~100下,每日3~5次,可留针48小时。

5、拔罐疗法:

空气罐、药物罐、火罐均可在此穴行拔罐治疗,留罐10~15分钟,可舒筋活络,行气止痛。

6、水针疗法:

又称穴位注射疗法,将1~2ml的药物注射至手五里穴达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之功效。

【注意事项】

1、手五里位于骨头上,通经活络的效果非常强,经常用拇指指腹按揉手五里,能改善颈、肩、手臂的血液循环,尤其能治肩膀上的疾病,如肩膀沉重、肩周炎。按压力度不宜太大,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

2、针刺治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

3、艾灸时,及时清理艾灰,防止烫伤皮肤,以局部皮肤潮红、热力渗透为度。

4、刮痧切勿暴力操作,以患者耐受为度,不可强求出痧,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5、按压揿针力度不宜过大,以皮肤稍有下陷1mm为度。保持针刺周围皮肤干洁,避免潮湿,防止感染。

6、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参考文献】

[1]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主治(GB/T30233-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赵吉平,李瑛.针灸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黄龙祥,胡卫国,胡骁维,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潘文,针灸甲乙经语译及腧穴临证实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

[6]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