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庆华:细泥浇筑巨像

 汪平书屋 2023-01-27 发布于湖北


本号已入驻“个人图书馆”,欢迎投稿,尤其欢迎人生哲理等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宋庆华:细泥浇筑巨像

作者 宋庆华

对梁实秋的见识就几篇小文章,就几篇小文字,文章不长不短,文字不温不火,题材格局不大,内容大多谈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市井烟火,似乎不屑一读,加之被威权人物捧举的文学权威可劲地骂过,似乎就没了读他的作品的雅兴,这不咸不淡可有可无的文人或者说是学究印象就若隐若现地在脑子里存留了几十年。

近读梁实秋,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梁实秋三问”,品味再三,确实觉着言简意赅,也勾起重读他的作品的兴趣,于是,再从书架上翻读他的作品集,再读现今介绍他的文字,好几本读下来,感慨时过境迁,重返常识,竟然颠覆了过去的认知,心中一阵又一阵的震荡。

1926年梁实秋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回国任教国立东南大学,在一届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上,他提出同学们走出校门该怎样继续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引发了各式各样的回答,其中有一个同学说不懂就问,做到“不耻下问”什么都解决了。他接着说:“不够,还有两问,那就是不怯上问,不羞平问,不耻下问更是必须的”。然后他展开作了阐释,教了同学们怎么问。这“三问”不仅解决了求学求教的方式方法,而且提出来生活的态度问题,大家纷纷以为这是极好的导师建议,对以后做人做事大有裨益。“三问”传开,人们大加赞赏,至今流传。

从“三问”重读梁实秋,这一读不打紧,许多认知倏忽间翻了过个,至少引人思忖半晌。

现代文明人的时鲜表现就一说事就上大数据,好吧,想熟知梁实秋我们就用数据说话,其实这话大大地不妥,这么一个学术成就巍巍如山史载有名的大作家、翻译家、大学者犯得着我等后生来聒噪,只不过新读有悟读后有感,激起胸中波澜想述之一二。

来一组数据,190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87年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1920年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写作60年,给中国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槐园梦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记录,坚持40年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写下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是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这组数据就是梁实秋的一生,用“一生为文”四个字囊括倒是很轻松,可著作等身的背后可谓虑心劳形,且不讲日复一日青灯黄卷伏案笔耕,也不论对其作品文字的精当、意境的妙趣、幽默自然婉转的风格作精益求精的磨砺,就需要作者付出多少心血,付出多么坚韧的毅力,矢志不渝的品格和献身人类文化的精神,仅仅就一笔一画从煤油灯旁写到电灯泡下,从国内写到国外,从北京、南京、青岛、重庆写到台北,用羊毫毛笔、蘸水笔、铅笔、钢笔笔耕不辍,这么大量的蝇头小楷如蚂蚁移土一般垒砌出一座大山,那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1564年出生于英国中部一个小镇的威廉·莎士比亚本身地位并不高,1587年当上演员后才开始尝试写剧本。当时正处于英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为生计也为着圆他的发财梦,进而晋升绅士,莎士比亚拿起了笔,凭着天赋异禀一部接着一部地写出了几十部剧本,其中不乏《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等契合那个时代,至今如雷贯耳的经典名剧,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这位世界级文学巨匠的传世之作,竟然被从未踏上过英伦三岛半步的中国学者梁实秋,花了三十年时间一词一句地将其全集翻译成了汉语介绍给国人,个中咬文嚼字、英汉比较、文化修炼,期间辗转数地躲避战火,历经社会的切身的诸多变故,唯有他独自品尝和克服。1968年译完,相继出版有40册,竟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大气,说:“莎士比亚先生,我从此将要和你绝交了!”

妄自猜想梁实秋先生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过程中,已经将英国文学极其它的发展脉络稔熟于心,稍加整理即可写出一本《英国文学史》。而事实上,他费时7年方才完成,又是一个艰难的写作过程,须知这时他已步入晚年,除了跨越资料匮乏、学术研究难度,还得克服身体和年龄的难关。《英国文学史》的对国人了解、熟悉、研究英国文学固然帮助极大,而于英国人读之,不知感觉如何?是不是就象我们读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的向西方介绍中华历史和文化的文字,德国人施寒微所著《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一样,有不同的视角、被忽略的文化符号和全新的风格?这里,窃以为至少有一点值得尊崇,一个高龄老人凭着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丰厚知识、人生体验和智慧结晶,遗留于世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话到处在用,不知出于多少人口中,而“烛照”梁实秋的一生,窃以为是真实而恰当的。颇具个性,坚持独立思考的他,人生主要的事业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走,且从未放弃,写散文、写诗,还写文学评论,专心治学搞翻译,不在乎旁人的误读,也不在乎世俗的偏见,主张文学无阶级,不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他坚持认为:“一切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独创”,“大多数人就没有文艺,文艺就不是大多数的”,“最高的艺术只能少数人能了解。。。。。。艺术自有很多等级,所以艺术的鉴赏亦有很多的等级”。至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象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浮士德》自然只有伟大的艺术家能欣赏和体会。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阐述了他文学观,认为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因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不知是“曲高和寡”,还是他毫不隐晦地“亮明”自己独立思考提出来的文学见解及主张,引发了不同的意向主张的文学流派针锋相对的反驳,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爆发过各有阵线的论战,而他依然走自己的文学路子。

文学是人学,文学自有它本身的规律,如果非得要掺杂其他什么主题、目的、路子之类,就失去了文学的意义。1997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积毕生心血写下这“垫棺作枕”的作品,可谓刻画人性的一部巨著。有权力人士对此指手画脚,他一暴粗口给怼了回去:“你懂个锤子文学。”风骨昭然若揭。梁实秋我行我素,骨子里的钢筋直节不阿,论战也讲出自己的风格。

除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为大部头重磅,梁实秋创作的作品有三部为公认的代表作,《雅舍小品》、《槐园梦忆》和《英国文学史》,其他的文选甚多,还有好些个谈文学批评的集子。写下下的那么大量的作品,凭他自选或者他人怎么选,信手拟出一个主题都能够诞生一本或者几本精品集。

尤其喜欢他那些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短文,捧在手心就读,读到会心处禁不住怦然,或哑然失笑,或击节叫好,或粗口愤怼,其中还不乏铭记上心的经典语录。

怼贪官,他这样写:人踏上仕途,很容易被污染,会变成另外一种人。他说话的腔调会变,他脸上的筋肉会变,他走路的姿势会变,他的心的颜色有时候也会变。

揶揄邋遢的男人,他说: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

他“吐槽”婚礼:假如人生本来象戏,结婚典礼比恩似“戏中戏”,越隆重越象。

在《骂人的艺术》一文,这位文学大家授人十条,就是想“助人骂人”,“同时也是想把骂人的技术揭破一点,供爱骂人者参考”,他是这样写第六条的:“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红,由红而紫,由紫而灰,这才是骂人的上乘。”

谈闲,他说:闲,要闲的有滋味。忙,要忙的有价值。这样才象一个人。

论人世的归属,他说:这个世界不属于有钱人,也不属于有闲人,而是属于有心人。

似乎人世间的方方面面,高雅如谈读书、论纯文学、议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出,细微如理发、照相、送礼,乃至茶米油盐事,四川的鸟、北平的树、金华的火腿、杭州的笋,还有猫狗饱食酣睡的萌态,包括一些个细微末节都能够一入他的法眼,用恰好的文字描摹成文,诙谐幽默,生动有趣,读之津津有味,不忍罢手。

回眸梁实秋的塑像,沉稳睿智,独具风格,猜想大理石基座一定是他翻译的巨作《莎士比亚全集》,那些海量的文字已经化着水泥和坚硬的碎石浇筑进了身体,而挺直他的脊梁的一定就是他不屈不挠的主见主张。不管是否有人置喙,这塑像就站立在那里,沉稳睿智,风格独具。

细细想来,再伟岸的塑像,再高大的丰碑,那一座不是由细碎的泥沙和岩石塑造,关键在于历经风霜雨雪能够屹立多久。

宋庆华:职业警察,业余作者,近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绝对意外》、《缉拿真凶》,中短篇小说集《绝对现场》,作品集《江河作证》、《绝对关键》、《天衣无缝》、《生死之问》,有作品见诸报刊网站。

作者原创文章:

宋庆华:笑着往后退

宋庆华:母亲喝茶

宋庆华:千年老子

宋庆华:隐士之“显”

宋庆华:回收尊严(小说)

宋庆华:对不起的写作

宋庆华:千年叙事典籍

宋庆华:哪儿有那么多“怀才不遇”

宋庆华:书衣边角见情怀

宋庆华:我写何为

宋庆华:书 书角  书房

宋庆华:老是要有资格的(侦探小说)(上)

宋庆华:老是要有资格的(侦探小说)(下)

宋庆华:什么功成名就

宋庆华:设问之问

宋庆华:没有什么了不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